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引证法是一种重要的论证力法。如果运用得当,分析深刻,不仅使行文活泼,文章的中心论点有坚实的根基,还能使读者增长知识,得到哲理的启迪,促进科学世界观的形成。高中学生的议论文差不多都能引用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些言论来证明论点。但是,他们往往不善于阐明这些言论的深刻含义,往往是浅尝辄止,有的学生还只是简单地靠引用的话压人,缺乏说服力,教师有必要加以正确的引导。那么,怎样才是正确运用引证法呢?这要从其概念和议论文的写作本身来考虑。引证,顾名思义,一是“引”,引用;一是“证”,用它证明论点。写作时既要善“引”,更要善“证”。“引”的问题解决了(这一点易为学生掌握)就要“证”,“引”而不“证”不是好的议论文,那只是“观点加引文”。找到引用的理论依据,这是必需的。但是依据本身只是一种材料而已,它不能代替论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三册《论证的结构和论证的方法》一文在介绍“引证法”时,有这样几句说明:“引证法,是用已知的公认的道理、原则作论据来证明个别性论点.这就是所谓的‘事理论证’.引证法常常表现为引用经典性言论,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革命导师和领袖的有关论述或名人如鲁迅等的言论,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除此而外,公认的原则、公理、格言、成语、俗谚等,也都可以用来作为立论的根据.”这里,编者将“引证法’等同于“事理论证”,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3.
征引,又称引用,引证,是学术论文写作常用的论证方法之一。本文试对征引的理论、使用原则和标引注释细则作些探讨,供初学写作者参考。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正。一、学术论文征引的理论概述一般地说,征引是作者论证的补充手段。刘勰《文心雕龙》将其称作“事类”:“事类考.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昔文王繇易,剖判交位,既济九三,远引高宗之伐;明夷六五,近书箕子之贞:斯略举人事,以征义者也。至若激征羲和,陈政典之训;盘庚浩民,叙迟任之言:此全引成辞,以明理者也。然则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  相似文献   

4.
引证法是引用经典性言论、科学上的公理和定理、生活中的常理等作为理论根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运用引证法,既要注意选用恰切的理论根据,又要注意对理论根据分析论证,使论点与论据紧密联系起来,也就是既“引”且“证”。许多中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对引证法的运用是不够自觉的。他们往往只是满足于引用几句名言、警句,并不注意对这些名言警句加以分析,揭  相似文献   

5.
“援引典故,诗家所尚”,用典是我国古代诗文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由于用典乃“作诗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自然倍觉深厚”,因此,诗家对于用典是特别重视的。刘勰《文心雕龙·事类》早就指出:“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在用典的方法上倾向于“虽引古事,而莫取旧辞”,要达到“凡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的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与《资本论》两部世界性经典,年代上有古今之隔,文字上有中外之别,内容上更有文艺学与政治经济学的截然异域之归类。两者关系通常认为风马牛。缘此之故,虽然二书传播历史长久,研究文献积厚,而迄今罕见相互关联、切实研讨的文字。王元化先生的《文心雕龙》研究则是唯一特例。《文心雕龙创作论》初版后记中明确告白:“从我开始写作本书的那天起,我就以马克思《资本论》第一版《序言》的最后一段话作为鞭策自己的良箴”。据笔者对该书全体之考察,其中引鉴《资本论》而直接见诸论述文字处,计数16条;而在以后修订改版的《文心雕龙讲疏》与《读文心雕龙》中,相关援引有所变化。笔者立意探讨有何变化、为何变化,何所启示的问题。本文遵前贤“根底无易其故,裁断必出于己”之训,先作引鉴资料方面的整理考察。  相似文献   

7.
对“定势”的解释有多种,我们可以用刘永济先生的话来概括“体势之义,说者纷纭”(《<文心雕龙>校释·定势释义》)。黄侃先生认为“势”是“法度”(《文心雕龙札记》);范文澜先生认为是“标准”(《文心雕龙注》);罗根泽先生认为是“修辞”(《中国文学批评史》);陆侃如先生认为是“气势、局势”(《刘勰和文心雕龙》);周振甫先生认为是“趋势、趋向”(《文心雕龙注释》)。笔者认为,“势”还是指文体的风格来得贴切。如果说《文心雕龙·体性》篇是刘勰从作家个性、才情的“异”探讨风格的“异”,则《文心雕龙·定势》篇则是从文体的“异”探讨风格的“异”,可以说各有侧重,从共同探讨文学风格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这两篇看成是姐妹篇。  相似文献   

8.
僧《出三藏记集》最初之“十卷本”,当始编于南齐建武时代并成书于齐代,它是探讨刘勰《文心雕龙》与佛学之关系的最可征信的文献材料。僧入梁后对《出三藏记集》续有大幅度增补,所以学界一般认为《出三藏记集》成书于梁,这也是并不错的,但当说明是十五(或作十六)卷本。一个关键问题在于某些论著没有仔细考察其“十卷本”与“十五(六)本”的编撰时间有先后之别,从而混淆了《文心雕龙》研究中的有关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传统学术研究向来重视引证献。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将清儒治学风格总结为十个特点,其中涉及引证献的有三条:“凡立一义,必凭证据;无证据而臆度,在所比摈”,“隐匿证据或曲解证据,皆认为不德”,“采用旧说,必明引之,抄说认为大不德”。可见,清儒将献引证视为治学应遵循的学术道德。引证献有三项功能:一是权属功能。完整而准确地标注引证献,  相似文献   

10.
成语“蓬筚生辉”的“筚”,又写作“荜”,许多词典没有对此作出规范。200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考查成语使用的第4题用了后一种写法。我认为这种写法是不规范的,因为在这条成语里“筚”是本字,“荜”是借字。筚,《说文》:“藩落也,从竹毕声。《春秋传》曰:筚门圭窬”;《辞源》:“荆条竹木之属,可以编成篱落或简陋的门墙”。《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字典》释义与《辞源》基本相同。荜,《说文》未载。上引其他三部词典和字典,均释为:(1)荜拨,草名;(2)同“筚”。可见“荜”是借字,而且仅是一个“字”,连语素…  相似文献   

11.
引用应当严肃四川省金堂县教师进修学校陈家西引用,就是在说话行文当中引人现成的语句(包括诗文、成语、谚语、故事等),借以说明问题、阐明观点、增强说服力的一种修辞方法。使用“引用”,首先要正确理解引文的含义,直接引用要原文照录,还要加上引号(成语可加可不...  相似文献   

1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哲学根源———历史唯心主义在我国古代,唯心史观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影响到文学界,形成模拟和复古的传统。荀子把“不法先王,不顺礼义”的言论称为“奸言”,认为这样的文章“虽辩,君子不听。”(《荀子·非相》)“言而不称师,谓之畔(叛);教而不称师,谓之倍(背)。倍畔之人,明君不内(纳)朝,士大夫遇诸涂(途),不与言。”(《荀子·大略》)刘勰说:“模经为武者,自入典雅之懿;效《骚》命篇者,必归艳逸之华。”“熔范所拟,各有司匠,虽无严郭难得逾越。”(《文心雕龙·定势》)要使文章具…  相似文献   

13.
范文澜先生的《文心雕龙注》,以其校雠之谨严,引证之详细,释义之精当,材料之翔赡以及评说之深刻,赢得了学界的一致好评,被认为“是《文心雕龙》注释史上划时期的作品。”范注集前人校注之大成,奠后人注书之基石,把《文心雕龙》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堪称《文心》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这里拟从文本清理、材料编纂和问题研究几个角度,对“范注”作一些探讨。一、文本清理校勘是文本研究中的基础工程,也是正确理解文义的必要前提。古语说:“书三写,  相似文献   

14.
论“惟妙惟肖”之本字即“微妙微肖”──“惟”“微”互通说刘喜军笔者在翻检当代出版的语言工具书中发现有些成语或典故的解释,似是而非。比如,“惟妙惟肖”(亦作“维妙维肖”或“唯妙唯肖”)即为其例,现略引四家之说:1、《古今成语词典》(中华书局)“惟妙惟肖...  相似文献   

15.
引用语和成语之间有交接关系和交叉现象。交接关系,指的是引用语在被人们反复引用过程中,经不断锤炼,最终具有凝固的语形和特定的含义,发展为成语。这时引用语和成语之间所体现的一种交融和接替关系。因此,引用语的发展是成语来源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交叉现象,指的是人们在标明引用成语时,使成语同时兼作引用语,使成语和引用语之间所出现的交叉和重合现象。它是引用语中引用成语的一个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6.
引用的艺术     
对于“引用”,很多修辞学家给它下过定义。刘勰在《心雕龙》中说,所谓“引用”,即“明理引乎成词,征义举乎人事”。这一说法即从“引乎成词”和“举乎人事”两个途径来说明“引用”所应达到的两个目的——“明理”和“征义”。王希杰先生在他的《汉语修辞学》一书中也说过:“引用,就是在自己的话语中插入现成话或故事等,以达到提高表达效果的目的。”然而定义仅仅是定义,在语言实际运用中,“引用”这种修辞手法远不是简单地“引”而“用”之,其艺术效果也不是把别人的东西搬过来就会自然产生的。  相似文献   

17.
结构的稳定性是汉语成语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稳定之中也有变异,从而形成了成语的异体现象,出现了异体成语。成语变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由群众口头创作而来的成语,由于“口音”之故。一个成语往往有几种“相貌”;(2)由于行文中平仄、对仗的需要,调整词序也会造成成语异体;(3)正反对照形成的异体成语;(4)为了改变感情色彩的需要而形成的异体成语;(5)有意活用,创造异体;(6)将错就错,制造异体;(7)习惯选择与避讳选择形成异体成语。成语变异的主要方法也就是异体成语产生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换序;二是换字。在我国的汉语典籍中,异体成语大量存在,对异体成语加以研究和整理也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引证法是在议论中引用公理、名言警句、经典著作、历史文献、谚语、成语、俗语、传说、古今诗文等作为论据,以此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引"得"滥"而不精、不准,"引"而不"析"、不"证",使议论文变成"观点加引语",这是中学生运用引证法的常见失误。作为理论论证的重要方法,怎样发挥引证法权威性和说服力强的优势呢?《真话的"敢说"与"乐听"》一文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9.
杜甫是唐朝有名的大诗人,人送外号“诗圣”,那可是诗中圣贤(xián)哟。不过,这个圣贤的一生并不幸福,他饱经战乱之苦,生活颠沛(diānpèi)流离。他又是一个非常非常爱国的大诗人,在国家发生内乱即安史之乱的时候,他追随(suí)当时的皇帝唐肃(sù)宗南征(zhēng)北战,很是卖力,可到头来还是被这个狗皇帝给抛弃了。∨-∨杜甫出生在巩(gǒng)县(今河南巩义)。唐肃宗乾(qián)元二年即公元759年,他拖(tuō)家带口从秦州(今甘肃天水)流浪到四川成都。在成都,他依靠做小官的表弟王十五的大力帮助,在城西的浣…  相似文献   

20.
魏艳霞 《成才之路》2009,(13):I0016-I0016
一、运用成语典故,激发学习兴趣 中国古代史教材中的成语典故很多,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充分运用并作适当补充,对帮助学生记忆知识、讲解生动活泼形象、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都很奏效。如讲“淝水之战”。在分析双方力量对比及前秦失败的原因时,单按课文陈述前秦以87万对东晋8万军队和双方队伍的组成,就不如补充一下“投鞭断流”的成语典故(前秦苻坚自以为天下无敌,向东晋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遭到大臣权翼的反对,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且东晋有宽阔浩瀚的长江作为天然屏障。苻坚一听,不由得火冒三丈。他怒气冲;中地说:“长江有什么了不起!我的军队这么多,只要我一声令下,每个兵士把马鞭扔进长江里。就能使江水断流。”)显得形象具体。而在讲战争经过时照本宣科就更呆板单调。如能补充一个“草木皆兵”的成语就更显示出这次战争以少胜多的特色(成语故事略)。补充了这两个成语就把淝水之战的情节讲活了,使学生记忆深刻。又如讲东汉班超出使西域时,充分抓住“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两个成语讲深讲透,就能使课上得生动形象。前一个成语写他放弃文书工作。毅然从军,为国建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