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着重探讨记者与消息源之间由于需要、立场、观点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而形成合作、矛盾、冲突等复杂、多变的关系形态,分析不同形态下可能出现的问题,旨在增进对新闻传播活动最先形成的这一重要关系的认识,促进两者关系有序、得体.  相似文献   

2.
消息源探源     
本文认为,消息源的使用必须遵循信用评估、诚实、透明、多源核实和准确归属五原则;对匿名消息源的使用应加倍谨慎;对匿名消息源的保护,需要从职业道德和法律两方面做更多的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3.
张洋 《新闻与写作》2023,(6):97-106
基于对中国媒体国际新闻生产现状的调研,研究发现记者的社会网络、语言能力和传播技术共同塑造了国际消息源的分布结构,使得不同群体在国际报道中的能见度存在差异。记者根据自身社群的信念,审慎地调适与不同类型国际消息源的互动模式,一方面难以摆脱对精英消息源的依赖,另一方面会带着反思意识搜集更多元群体的声音。各类消息源的话语经过新闻职业规范、叙事文体、组织常规和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多重过滤后呈现在国际报道中,成为国内受众了解异国景象的知识来源。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革新了新闻的生产、传播方式,新媒体平台更是呈井喷式发展,但是媒介伦理体系的发展速度却远滞后于新媒体的发展速度,伦理约束的缺位导致新闻报道中伦理失衡现象频发。本文试图讨论在新媒体视域下,新闻报道中媒介伦理的平衡尺度及价值倾斜,并从媒介主体、媒介权力等角度构建新媒介伦理体系。  相似文献   

5.
通常,记者与消息来源之间的关系较少受到非难。因为消息来源对于记者和媒体非常重要。“新闻来源是记者的黄油和面包。”有了他们提供的线索,记者才能写出复杂的东西来。  相似文献   

6.
消息源对新闻报道的最终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其核心问题在于谁是消息源.消息源的精英化反映了社会权力结构,这一过程受到了意识形态、媒介经济、事件与话题类型、媒介类型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反过来消息源也有一系列影响媒体的策略.目前的消息源研究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都存有局限,需要观照更完整的传播活动以及国际和媒体技术变局,从而进一步进行研究创新.  相似文献   

7.
文章针对自媒体时代背景下,记者职业伦理法制化的必要性,提出了加强自媒体时代记者职业理论法制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华进 《编辑之友》2013,(4):45-47
媒介融合趋势改变了传播领域的生态环境,传统媒体的记者开始在商业网站的微博平台中亮相,然而,个人微博叙事是否也应遵守职业伦理?个人微博的私人属性、组织属性和公共属性到底如何区分?文章从记者、受众和媒介三个不同层面来解读。  相似文献   

9.
吴悠  孙起 《新闻采编》2003,(1):20-21
现代社会媒介担负着监督守望功能。以至于在很多国家媒介被誉为“看门狗”。为了履行其职责 ,媒介需要有源源不断的新闻来源。但是记者又不可能亲身经历每一新闻事件 ,其新闻来源就只能依赖于社会相关知情人士提供。在获取知情人士提供新闻线索的过程中 ,记者不可避免要与他们接触。有些消息提供人只出现在一次新闻事件中 ,记者与其接触是短暂性的。但也有消息提供人能经常性的为媒介提供消息来源 ,那么记者与其长期接触就是难免的。通常记者与消息来源之间的关系较少受到非难。因为消息来源对于记者和媒体非常重要。“新闻来源是记者的黄油…  相似文献   

10.
安焱家 《新闻世界》2014,(10):163-165
消息来源对于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机构来说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匿名消息来源虽然能够揭幕一些不为人知的轰动性信息,但同时也容易引起法律纠纷,甚至会是虚假新闻的温床。在美国,记者拥有的拒绝透露消息来源的特权与司法公正之间的争论由来已久,本文通过典型案例—"特工门"事件探讨消息源保护和司法公正之争思潮的演进,梳理争论双方的观点和依据,并介绍其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11.
暗访带来的困惑 赵金:隐性采访,在学界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人称之为"诱导式采访"、"隐身采访",有人也称之为"体验式采访"、"暗访".叫法和界定虽有不同,但基本上都认同这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身份来获取新闻素材的一种新闻采制方式.  相似文献   

12.
宋芹 《新闻世界》2014,(8):302-304
调查记者作为新闻记者行业的特殊工种,与其它类记者相比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在了解调查记者的职业特殊性的基础上,探讨这一特殊职业人群应具备的法律和伦理素养,并对此进行解读、归纳与阐发。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以新闻从业者对于"重庆大巴车落水事件"的系列报道为例,通过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等探析了当今消息源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的可用性和适用性,并提出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从业者应借助新技术拓宽消息来源渠道、加强对消息源可靠性的甄别以及打破地缘及社会限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之下,大众传媒体系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媒介真实"也逐渐的替代了"社会真实",然而,传媒技术工具价值取向也导致传媒技术与伦理发生了疏离的情况。在社会转型阶段,媒介伦理缺失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不仅导致新闻媒介失去了传统的耳目喉舌效果,也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反作用,本文主要从记者受贿事件来分析社会转型期媒介伦理缺失与规范路径。  相似文献   

15.
陈娟  林子沛 《新闻界》2020,(4):65-75,92
匿名消息源的使用容易造成不实新闻与虚假报道的泛滥,但在特殊情况下媒体又不得不采取匿名方式处理,以保证爆料人的安全与信源的持续性,匿名消息源的使用“张力”成为各方考量的重要平衡点。以美国《纽约时报》为例,本文对其匿名消息源的使用规范历程进行梳理,重点分析“公共编辑”与“西格委员会”两大约束制度对匿名消息源的规范作用,希望能为我国匿名消息源的使用规范做出参考。  相似文献   

16.
邓婧 《新闻世界》2012,(6):200-201
本文以《证券时报》为例,对该报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报道进行随机抽样作为样本,探讨当前我国证券类新闻报道模糊消息源的使用问题,剖析造成模糊消息源滥用的原因,分析证券类报纸要采取何种措施,才能避免滥用模糊消息源,让证券类报道内容更加真实、信息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17.
消息源是一篇调查性报道的地基,消息源的使用应该遵守"诚实、透明、多源核实和准确"规则,消息源使用是否恰当也折射出记者职业素养状况,是新闻专业主义实践的一把量尺。本文以《南方周末》调查性报道《谁成就了肖传国》为个案,通过对该文消息源使用情况的分析来管窥我国调查性记者的职业意识情况。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北京日报》、《京华时报》、《深圳特区报》和《晶报》为样本,探讨我国报纸微博消息源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报纸属性会影响微博消息源的使用频率,但这一假设的效应量很小;新闻发生地会显著影响到微博消息源的使用频率;报道的软硬之别与微博消息源的使用频率之间也有显著相关性。在丰富消息源研究的同时,本文某种意义上显现的是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中遭遇新媒体时所采用的大致策略与运作规律,如,边缘突破,从边缘化、正当化到常规化。  相似文献   

19.
陶祎佳 《报刊之友》2014,(4):133-134
在当前的新闻传播中,大量“公民记者”的出现,打破了新闻传播主体由传统媒体专业记者独家垄断的局面,专业记者的职业优势正在逐渐失去。本文通过从“‘公民记者’群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异军突起”、“‘公民记者’与媒体专业记者的现实区别”、“‘公民记者’与媒体专业记者的角色互补”三个层面的论述,提出了传统媒体专业记者必须在正确引导舆论中扮演权威角色、实行有效公共传播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及其传播科技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公民参与到新闻生产过程中."公民新闻"已经成为当下新闻传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然而却对新闻伦理问题产生了威胁,在新闻专业主义和自由多元之间产生了较量.以里约奥运热点事件为例,从"公民记者"在里约奥运会中的表现,参与的新闻报道与传播的现状,出现的问题及其影响,论述了"公民记者"在重视新闻伦理的基础上,做好新闻生产与传播,从而促进新闻舆论环境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