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威 《视听界》2011,(1):64-66
从2002年中国诞生第一个以纪实命名的专业电视频道以来,八年间,一批大量播放专题片、纪录片的频道应运而生,其中虽不乏上海纪实、央视科教、金鹰纪实等成功个案,但整体实力仍显薄弱。与央视相比,地方台的纪实类频道面临着生存难题,资源少、收视低、盈利弱,让先天不足的地方纪实频道再度陷入“坚持专业或回归综合”的定位困惑中。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新闻纪实摄影的源头、发展等方面分析新闻纪实摄影典型化加工的流行,指出典型性新闻纪实摄影作品在一些场合过度使用带来的危害,并提出杜绝典型化加工造假的策略手段。  相似文献   

3.
摄影从表现手法上大致分为纪实摄影、艺术摄影、观念摄影三大类.作为报纸的摄影版面,纪实类摄影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目前,摄影界对纪实摄影的定义还存在争论,但有两点共识:1.纪实摄影有证据、文献的作用;2.它的题材内容是具有一定社会意义和历史文献价值的.从以上两点来说,纪实摄影与新闻摄影、报道摄影互有交集,它们的区分只是概念性的,我们所说的纪实摄影是广义的,包括以上所有类型.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时代,纪实影像以其独特的摄影方式和深厚的人文关怀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纪实影像成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窗口.媒介技术为纪实影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变了纪实影像的表现方式,成为纪实影像革新的重要工具.由常秀芹所著的《从摄影到电影——纪实影像的历程》一书立足纪实摄影与纪录片这两个纪实影像文本,追溯纪实影像的发展历程,概述纪实影像的基本内涵,探究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分析纪实影像在新媒体时代的社会群像表达与美学特征,探求纪实影像的美学特点,预测纪实影像的未来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5.
在摄影圈里,近几年“炒”起了纪实摄影,使得一些摄影记者沉不住气、晕头转向。似乎欲成大器,欲跨进“大腕”之列,只能一门心思去弄纪实摄影。 何谓纪实摄影?从逻辑上分析,纪实性是新闻摄影的基本特征;绝大多数人认为它是摄影的基本特性。既然摄影的本质是纪实,纪实摄影又该作何解释呢?  相似文献   

6.
丁旭 《东南传播》2016,(5):32-36
本文主要是以华莱坞为语境,讨论纪实电影中对边缘化的异质群体中的"他者"的建构。首先对华莱坞、纪实电影和"他者"进行界定;然后选取了《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和《小武》两部电影作为分析对象或者文本;用表征的视角来讨论纪实电影中建构的"他者"的意义以及相应的知识/权力问题。本文的重点也是创新点在于,用批判的视角,从符号学和话语理论出发,将电影、纪实电影看做一个表征体系,讨论纪实电影作为一种文本,在华莱坞语境中是怎样建构关于"他者"的形象的。本文认为纪实电影作为一个表征体系,在建构"他者"时主要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即使电影对于"他者"形象的建构。一方面,符号学层面即诗学层面,主要运用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分析纪实电影中怎样使用纪实电影中的实景拍摄、非专业演员以及地方方言几个层面的文本和具体语境来表现符号权力。另一方面,从话语层面即政治学层面,主要运用米歇尔·福柯的话语理论,分析纪实电影在建构"他者"的意义时,这个意义包含了怎样的权力问题,并从电影制作者、影评人和观众几个层面的权力机构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纪实特稿以其戏剧化、情节化和趣味化受到读者的欢迎。但近些年,纪实特稿出现了虚幻化倾向,引发了读者对其真实性的质疑。如何规避纪实特稿虚幻化,如何改变纪实特稿的审美倾向——从一味猎奇,转变为真实反映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并在可读之外提升其思想内涵,在读者中重建了公信力,成为  相似文献   

8.
以摄影教育中有关纪实摄影的理论及实践教学误区为研究对象,针对“纪实证史”的理论误读,以及纪实摄影等同于“单纯记录”、“即兴拍摄”、“宣传照片”等实践操作的误差,予以纠错性的研究。此外,结合当代摄影的风格语境、我国高校的纪实摄影教育现状以及数字技术带来的新型创作挑战,从“教”与“学”两方面出发,对有关纪实摄影教学规范的修订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仞的纪实主义形成浪潮并达到一种巅峰状态之后,从1995年、1996年开始,各种电视纪实栏目的收视率开始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纪实类节目在“新旧动能转换”中主动拥抱互联网,融合新媒体,从内容、形式、渠道等方面持续创新,以主题“人本主义”化、人物IP化、拍摄真实化构建纪实类节目制作新模式;以形式年轻态、娱乐健康化、剪辑艺术化实现纪实类节目表现升级;通过构建跨媒体移动化多屏传播矩阵、建设“纵横交错”的传播网络、激发用户互动反馈与自主分享等提升纪实类节目传播效果。如此,纪实类节目在“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同时,可全方位构建产业化与生态化发展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摄影从其诞生那天开始,就具备了纪实的特性,其技术特点就是通过对光学特点的运用,逼真地再现现实事物。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都是对客观世界进行真实记录的手段,因此彼此之间一直以来就有密切的联系,有很多人认为新闻摄影属于纪实摄影的一部分,也有人认为纪实摄影属于新闻摄影的分支,关于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之间的关系争论始终存在。基于此,先对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的定义做相关阐述,并且对二者之间的作用和价值予以分析,旨在展现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纪实情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 ,电视纪实有多种纪实方法 ,而发现、捕捉 ,甚至设计、营造纪实情境是一种早已在实践中普遍使用却未能进行总结的方法。作者以典型的 ,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纪实作品为实例 ,论证了这一纪实方法在创作实践中点石成金的作用 ,并将“纪实情境论”提升为纪实理论。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电视新闻工作者对于发挥电视纪实传播的特性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推出了一批客观性、思想性较强,社会影响较大的纪实风格新闻专题节目。本文拟从选题和同期声运用两方面,简单谈谈新闻专题片纪实的手法运用中的得与失。就选题而言,纪实风格的新闻专题片集中报道公众关注的社会问题和事件,将目光投向社会生活中的  相似文献   

14.
雷扬 《新闻前哨》2014,(8):59-61
访问是电视纪实节目中最重要的元素,它彰显了节目的真实性.本文从构成要素、故事架构、技术创作和制作流程四个维度来研究访问的成果在电视纪实节目中的最终呈现.从这四个维度来看访问在电视纪实节目中的呈现形态有助于全面深刻的认识访问在整个节目制作中地位和作用,并对访问的方法有系统的把握.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新媒体时代最主要的内容传播方式之一,短视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重要部分。其中,人物纪实类短视频运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来展现人物故事,具有内容真实、情感丰富等特点,很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成为“爆款”。关于如何创作优质的人物纪实类短视频,以及相关的拍摄技巧等也在不断探索中,本文通过厦门广电集团《浪花》栏目的拍摄实践与思考,从摄像的角度,分析人物纪实类短视频的影像特征,探讨人物纪实类短视频的摄像实务和对策,希望对人物纪实类短视频的创作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不见不散》是江苏卫视播出的一档综艺节目。该栏目片花中"纪实专题片"与"读己识人"的属性及内容定位,引发了笔者深入了解的好奇。本文分别从纪实专题栏目的定位、节目内在组织构架、栏目外在策划运营三个方面,尝试分析一些值得纪实专题栏目借鉴的地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相似文献   

17.
刘致君 《声屏世界》2011,(10):31-32
一部成功的民俗纪实影像。应该是纪实表达与写意表达的完美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说,民俗纪实影像“一旦超越了再现和叙述的功能,潜入心灵的深层并找到确切的感情外化的形式而引发心灵的共振,就诞生出电影的诗情”。《赣风之李渡酿酒》正是在这种“化诗情为影像”的探求中,实现其民俗纪实影像的写意表达。  相似文献   

18.
易为 《新闻前哨》2003,(5):28-29
电视新闻的采访摄像,属于纪实摄像的范畴。纪实,就是面对现实社会生活,把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如实地记录下来。纪实摄像不能任意改变新闻现场和现实情景,既不能重演已经过去了的事情,也不能预演未来还没有发生的事实,其着眼点必须紧紧盯在今天发生的、眼前存在的真实的人、真实的事。 纪实摄像是以生活自身的自然形态来传播信息的。拍摄电视新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纪实性特点来说,它包括了新闻采访活动的全部过程,并且这种采访活动是用摄像机捕捉现场纪实形象,以视听结合的传播方式叙述事件、报道新闻。从艺术性特点来说,电视新闻片的摄制又经历了艺  相似文献   

19.
张炜 《新闻世界》2014,(8):36-37
随着全国各地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县级电视台的旅游纪实类节目也成为了朝阳产业。本文试从青阳县广播电视台播出的《美丽青阳》说起,总结经验、剖析瓶颈、寻找突破口,从选题、摄制、表现形式等多方面,初探县级电视台如何做好旅游纪实类电视节目,提升节目水平、提高电视收视率。  相似文献   

20.
牛光夏 《现代传播》2017,(11):98-101
禀持纪实理念和纪录片人的社会责任感,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纪实影像对社会转型期乡土中国的书写,真实记录了乡土中国亦喜亦忧的现实状况,生动而直观地反映了乡土中国的现实图景,记录了比人们刻板成见中更为丰富立体的农民形象,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的变迁留下了鲜活的影像注脚。从民族文化主题统摄下乡土人情初露端倪、平民意识和纪实主义大旗下展示多姿乡村、于时间积淀中呈现剧烈变迁成为纪实影像观照乡土中国的三个人文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