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是就“主题出版的历史与内涵”进行的深度对谈。两位对谈人结合各自的工作实践和学术背景,就主题出版的概念、发展历程、内涵和特征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并达成如下共识:从2003年开始,主题出版成为一个热词,成为一个重要的出版门类,甚至成为我国基本出版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可看作新时代主题出版工作的标志性起点;在2003年前虽然没有主题出版的概念,但围绕着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开展的出版工作也具有主题出版的性质;新时代主题出版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意义重大;主题出版的内涵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需要从时间、空间和技术三个维度对其建设的规律性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记者缪立平)由台湾数位出版联盟在第三届数字出版博览会上主办分论坛,从电子纸如何让阅读变得更加轻松简单?数字出版让阅读本质改变了吗?数字出版的精神和内涵是什么?三个方面分享了他们的数字出版经验。来自台湾元太科技工业股份公司的张智雄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何让阅  相似文献   

3.
出版业的发展离不开编辑的文化担当,编辑是创造文化产品的工匠,编辑的文化担当需要工匠精神来实现.文章探讨编辑的文化担当和工匠精神的关系,以及"敬畏、奉献、知行合一"三大工匠精神内涵在编辑职业素养中的体现.笔者结合自身专业领域,探讨医学编辑践行工匠精神的方法及其意义,即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不断创新,避免低水平重复出版和盲目跟风;严把图书质量关,努力打造精品图书,进而实现医学图书市场的再度繁荣和医学出版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数字出版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动态调整,文章从出版三要素重新界定数字出版的概念及其特征,梳理数字出版的发展轨迹,并从叙事、知识和数据三个层次分析其衍变逻辑,认为数字出版推动了产品交付向内容交付的演变,并由此引领出版产业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刘荣 《出版广角》2013,(15):60-62
数字技术促使自助出版在西方发达国家进一步繁荣,但其同时又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西方意义上的自助出版和我国的出版政策不同,但从技术和实践的发展来看,一些在线出版活动已经具备自助出版的内涵。在分析我国出版制度和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中小型出版社的数字化前景,提出适合我国数字自助出版的可行模式。  相似文献   

6.
概念研究是智慧出版研究的起点,通过对国内智慧出版代表性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对智慧出版概念的研究主要表征为“信息技术+出版”的技术驱动论、出版数据价值深挖的数据支撑论以及智慧(发展)理念指引的理念促进论三种观点。确立智慧出版概念内涵,需要明确其核心“智慧”的含义,更需要将其与相关概念作区分。通过分析智慧发展理念下的智慧城市、智慧教育、智慧图书馆等概念的内涵,明确“智慧”的内涵,提出智慧出版是以智慧发展理念布局出版发展方向,用战略思维统筹出版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和理论创新打造全新的出版生态环境,以新的信息通讯技术(ICT)为支撑实现智能化生产向智慧化生产迈进,为人民提供优质出版产品和深度出版服务,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等的出版模式。  相似文献   

7.
数字出版话语体系的成型和成熟程度,是评判数字出版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准和尺度。文章基于内涵阐释,从数字技术赋能出版、言语和言语策略系统以及实践性特点三方面,帮助大众提高对数字出版话语体系的认识;从数字出版自身、数字生活、国际话语权三个维度,分析数字出版话语体系的功能。沿着内涵和功能的指引,数字出版话语体系的建构重在坚守社会...  相似文献   

8.
文章界定了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表征内涵和实质内涵,在此基础上,基于协同论提出支配原理、协同效应原理和自组织原理三个融合机理,阐明虚实融合发展模式,并就增强型赋能、仿真型赋能和数据赋能进行了分析,从文化、经济和技术三个维度提出了出版深度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并给出了对应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9.
杨伟晔 《出版广角》2014,(11):64-67
网络传播深刻改变着传统出版的形态和方式,网络传播条件下的新闻出版管理任务也显得更为繁重与迫切。重新界定和明晰网络出版的概念对于出版业的发展及新业态的管理有重要意义。本文则从网络传播的规律探讨了网络出版的内涵,并对其定义进行了界定。  相似文献   

10.
朱消非 《新闻爱好者》2011,(22):118-119
笔者从编辑和家长的双重视角审视少儿出版领域现状,近年儿童出版领域发展迅猛,很多出版社加入少儿出版行列,图书品种多,分类更加细化,但是图书市场存在重复出版、少儿读物缺少精神品位、图书价格高等不足。笔者建议提高少儿读物的精神内涵、扶植本土少儿作家、培育阅读氛围、降低读书成本,使我国儿童读得起书,并且读好书。  相似文献   

11.
余德旺 《新闻爱好者》2011,(11):118-119
笔者从编辑和家长的双重视角审视少儿出版领域现状,近年儿童出版领域发展迅猛,很多出版社加入少儿出版行列,图书品种多,分类更加细化,但是图书市场存在重复出版、少儿读物缺少精神品位、图书价格高等不足。笔者建议提高少儿读物的精神内涵、扶植本土少儿作家、培育阅读氛围、降低读书成本,使我国儿童读得起书,并且读好书。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学习十九大精神和两会报告来谈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和出版自强的问题。首先从文化繁盛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创造文化精神、文化与文明等方面阐释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内涵;其次通过对中国出版史上重要出版活动的梳理,说明中国出版业的发展使得中国历史得以系统而完整的记录;最后总结了出版业发展需发力的方向,认为出版业在新时代大有作为,也必须在改革中自立自强。  相似文献   

13.
高源 《出版广角》2015,(1):55-57
在出版业转型的大背景下,现代出版人如何重新认识出版精神,实现完美转型呢?笔者认为必须从文化精神、社会责任、职业理念三个层面重新认识出版精神。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公共图书馆精神的哲学式解读   总被引:1,自引:11,他引:1  
汪洋 《图书馆》2006,(2):5-7
文章在区分“世界意义”公共图书馆精神和“中国意义”公共图书馆精神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当代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呼唤“中国意义”的公共图书馆精神,即中国公共图书馆精神,其当代哲学内涵是,具有科学理性和人文理性的平民化精神。  相似文献   

15.
马志峰 《出版广角》2015,(11):58-59
本文通过对出版精神和出版品牌的概念以及深层内涵的介绍,详细阐释了出版数字化时代下出版精神以及出版品牌对我国新闻出版业的重大意义,针对我国现阶段出版行业中的问题,指出只有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不断强调出版精神的培养并完善管理机制,才能够为真正构建中国特色的出版品牌探索出一条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出版专业办学历程,描述了其办学实践在面对产业变迁、学科转型、教育改革的三重压力时,如何从初创时专业定位的游移困境中挣脱,走上了先“去出版”而后“再出版”式的专业发展之路。“去出版”意味着要深刻理解产业现实及人才需求;“再出版”则意味着要理顺专业内涵与办学实践的关系,找到建设专业特色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7.
陈暖 《出版科学》2023,(2):29-38
主题出版研究随着各界对主题出版内涵的持续认知和主题出版工作的有序推进而不断发展,经过10余年的理论和实践积累,无论是研究队伍还是成果数量都形成了一定规模,成效显著。首先是主题出版本体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一方面,主题出版概念在长期发展中逐渐明晰且趋于统一;另一方面,对主题出版属性和功能的认识越来越丰富深刻。其次,以个案研究、经验总结为主的传统主题出版研究版图在稳定中有新的开掘,从专业、地域、技术、历史及对外传播等维度对主题出版活动进行多元化阐释。其三,学界开始注意到主题出版研究的边界问题,这对于主题出版研究的深化意义重大。未来的主题出版研究可从研究主体互通、研究内容互补与研究方法互鉴三方面着手,实现主题出版研究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8.
颜彬 《编辑之友》2022,(8):50-54+61
文章关注当下出版业网络直播中针对粉丝群体使用的营销策略,以粉丝文化为研究视角,提出文本盗猎、情感认同与精神消费三个与出版直播密切相关的粉丝议题,旨在探究出版行业与网络直播两者间的契合交互与发展可能。通过研究,文章提出以下三方面观点:首先,作为粉丝领袖的KOL与直播粉丝受众都可进行参与式生产,对文本进行盗猎和解构,推动出版与直播实现内容互通与相融;其次,作为互动仪式的出版直播内外,粉丝与主播、直播场域及粉丝社群需要实现情感认同;最后,粉丝在出版直播中的消费行为可作为购买其符号意义和文化所指的精神消费,进而实现增值。  相似文献   

19.
目前, 主题出版是我国学术界和出版界深入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主题出版在实践层面不断推陈出新的同时,理论层面的思考与建设也有序推进。学界开始从不同角度阐发主题出版的内涵与意义,随着主题出版的不断发展, 研究领域日益拓宽, 将为我国的主题出版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0.
姜华 《中国编辑》2006,(1):56-59
近期,《中国新闻出版报》发表了上海市编辑学会会长贺圣遂先生的署名文章《关于科学出版观的初步思考》C文章提出了科学出版观的理念,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科学出版观的内涵和坚持科学出版观的重要意义。从现实考察,近二十年来中国出版业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新闻媒介日益多元化,公众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