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陆游深刻的领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刘禹锡感伤时如梦的呓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生死不渝的信念。古诗蕴涵深刻,古诗大气磅  相似文献   

3.
4.
读诗     
  相似文献   

5.
读诗     
一天,表弟神秘兮兮地对我说:“老哥,我刚才灵感突发,赋诗一首。你帮我看看,斧正斧正。”说着递过一张纸。我拿起来看了一遍,心想:可有机会展示一下我的朗诵才能了。我清了清嗓子,学着老学究的样子,摇头晃脑地读了起来:  相似文献   

6.
深夜读诗     
灯下沏一杯茉莉花茶,茶香清幽氤氲。我坐在桌前,翻开书页,走近千年的你。绚丽多姿,豪迈瑰丽,你的一颦一笑,一喜一怒,一悲一叹,无不从书页中一一跃出,闪现在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7.
读诗解千愁     
近来,生活的不如意,突如其来的挫折,学习的烦恼,使我总觉得黑云盖顶,连月不开。于是,我忧愁地进入梦乡,寻找智慧老人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华罗庚读诗     
少年华罗庚喜欢独立思考,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有一次,国文老师把胡适的一本书《尝试集》交给华罗庚看.华罗庚读了这本书的序诗之后,就把书还给了老师.原来,胡适的序诗是这样写的: 尝试成功自古无, 放翁这话未  相似文献   

9.
读诗赏月     
题目3.题目: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新人教版)自古以来,人们赋予月亮各种文化意义,许多民族都有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文章诗赋、对联、谜语、音乐、绘画,还有与月亮有关的民风民俗、风景名胜,搜集以上各种资料,写一篇研究性文章。提示:写研究性文章,在确定了选题后,查资料是很关键的,资料的数量、质量都直接关系到你的文章的成败。查资料的途径很多,包括到图书馆、阅览室查找图书报刊,调查、询问有关人士,有条件者还可上网搜索,快捷又方便……资料搜集完了就需要进行综合的整理:一是通过阅读整理资料来进行学习,形成自己的看法;二是挑选出能真…  相似文献   

10.
读诗随笔     
《敦煌诗集残卷辑考》曾受到学界和唐诗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赞誉,但辑考者忽略了整理敦煌诗歌最基础的文字要求,在录校文字时或审慎不周,或曲解诗意,抑或未加考辨,使某些明白易懂的诗句被录校得面目全非,如“李陵台”写作“高□台”,“汗马”写成“汀马”,“平原客”写作“平桌茖”,“诸佛”写为“论佛”,“奉佛”为“来佛”等等。  相似文献   

11.
读诗札记     
杜甫那首眺望泰山的《望岳》诗,是他早期的作品。末联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于中表示了诗人怀着登上山巅的愿望,寄托着神往之情,从而流露出壮阔的胸怀,与他立志要做稷契是相称的。语本之孟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仅仅是借用而已。有的论者却说反映出诗人“受儒家思想的束缚很深”,并加以推阐,指出他的这种思想日益发展,竟成了“一个中毒甚深的典型”(见傅庚生所著《杜诗析疑》。以下凡引傅先生的话,均见此书,不再标出)。我认为这是没有根据的,近于深文周内了。  相似文献   

12.
读诗漫笔     
读诗歌,如果能从中咂摸出一点感觉到却说不出的滋味来,这诗就是比较好的。所说的这种滋味并非指生理上的快感如酸甜之类,而是一种心理上的美感,精神上的愉悦,也就是说有风格,有韵味。  相似文献   

13.
闭上眼睛读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两位老师讲授了当代著名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一位老师在一堂课中花了大量时间重点讲这首诗的结构、立意、语句、词语、情感、主旨等,之后还再三地问学生有没有什么地方不懂,直到所有学生似乎都理解了,他才放心地在下课的铃声中走出课堂.另一位老师却在读诗方面花了一番心思,充分让学生朗读后,简要地介绍了这首诗的特色,对于诗中的情感和具体内容并没有展开讲述,而是让学生合上课本,闭上眼睛跟着录音轻声朗读诗歌,读完之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进行交流讨论并把它整理出来.  相似文献   

14.
读诗札记     
《国殇》 《国殇》是屈原《九歌》里的一篇,诗的开头两句:“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彀兮短兵接。”对这两句诗中“吴戈”一词的注释流行最广的当是朱东润先生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的注了。朱先生的注曰:“吴戈,吴国所产的戈,以锋利著名。戈,武器名。”中学语文课本一直沿用这个注释。笔者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每次讲这个词时总是心存疑惑:下文写的是“短兵接”,而戈又是一种长兵器,甲骨文中的戈是个象形字,写作“(?)”,上部为锋利的刃,下部为  相似文献   

15.
读诗札记     
韩愈《岐山下二首》,其用意亦犹孔子寄慨于“凤鸟不至”。《国语·周语》云:“周之兴也,(狱鸟)(族鸟)鸣于岐山。”(狱鸟)(族鸟)即凤之别名,岐山在凤翔。韩愈于贞元八年至十年之间,尝至凤翔,而作是诗。诗云:“朅来岐山下。”朅来,一作聿来解,朅来即来,诗用此义。一作去来解,陈迩冬《韩愈诗选》(以下简称陈《选》)此诗注取之,不合。又《杂诗》云:“古道自愚蠢,古言自包缠。”意为学古道则不能容于今世,因而往往有志莫遂,所以说是愚蠢的行为。但他在《答尉迟生书》里说过“古之道不足以取于今”,在《答李翊书》里说过“志乎古必遗于今”的话,都是持肯定的态度,可见所谓“自愚蠢”,并非真愚蠢,而是一句幽默话。古道要表现在言辞中,所以他又说:“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哀辞后》)他以古言包缠自己,正说明他好古  相似文献   

16.
读诗访古     
今天,我读了李白写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目,长安不见使人愁。”  相似文献   

17.
读诗偶记     
唐人咏蝉诗中有两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一是骆宾王的《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雾重飞难过,风多响易沈。无人信高诘,谁为表余心!另一首是李商隐的《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诗人咏物,类多比兴之词,借以抒写情怀。其妙境正在于遗貌取神,使物我契合无垠,托物而不凝滞于物。倘不是如此,即使善于渲染环境,烘托气氛,极尽描摹意态之能事,如“郑  相似文献   

18.
谈读诗     
我们中国,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个诗的国家。诗人之多,诗作之多,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一部中国文学史,一大半是诗歌史。学习中国文学,如果不读诗,那就简直可以说没有真正接触到中国文学。我们中国,又是一个有读诗传统的国家。《诗》、《书》、《易》、《礼》、《春秋》;《诗》为五经之首。孔门弟子念的第一本书,就是《诗》。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相似文献   

19.
读诗小札     
阅读古代诗歌,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饶有兴味的现象,就是在脍炙人口的诗歌中,往往有“风×”两字。这两字一入诗中,顿使全诗意境深邃,诗味浓郁。请看: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诗中的“风雪”两字,呈现雪因风旋,满天飞舞的景象,极写环境之凄寒恶劣。在这孤寂严寒的风雪夜,“夜归人”顶风冒雪独行,好容易找到投宿地,岂不欢欣若狂?足见,风雪交加之景,深刻地表现出旅途的艰苦,浓化了找到宿地的喜悦情怀。“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江上渔者》)呼呼的风声,哗哗的水声,一只捕鱼的小船,在这风起水涌、波浪怒拍的江中颠簸。这个捕鱼的镜头,确乎给人以备尝艰辛和危险之感。显然,其问正寄寓着诗人对“渔者”的诚挚深情。寓情意于形象,情景交融,  相似文献   

20.
读诗三想     
我国是一个伟大的诗词国度。我国古代诗人通过苦心孤诣的思索和长期不歇的探求,用“第一等襟抱”写出的“第一等真诗”,灿若繁星,绮丽多采,都是美的极至。 早在南宋时期,为了满足后代子孙诵读的要求,诗人谢枋就热心编选了一本《千家诗》,作为初学者的启蒙读物。我小时候,跟私塾先生诵读时的情景,至今还记忆犹新,别有一番味道。那时诵读诗词,十分专心,兴趣极浓,从未挨过先生的板子。这也许是对古诗的一种偏爱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