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构建和谐社会与高等学校的使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古至今,许多统治阶级、仁人志士,都在追求"天人合一","大同世界",追求和谐社会,然而和谐不是天然生就的。古往今来,大千世界没有太平过。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和谐文化,这是极端重要和及时的。高等学校要大力宣传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和谐观,高等学校要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宣传中华民族的和谐观,加强自身的和谐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以发展观作为研究视角,揭示了经济法的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内核,论证了经济法的价值与和谐社会的内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并指出经济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法律保障机制,经济法的价值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3.
国际调节主要是对国家调节的再调节,是国家调节发展的新阶段,它既重构了国际经济法的理论体系,又为经济法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天地。“国际调节论”为政府角色的定位、国际经济法范围的重构及其与经济法的关系等方面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社会群体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格局失衡,所以实现经济利益的和谐即经济和谐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紧迫任务。而经济法则是以追求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和谐即经济利益的和谐为价值取向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社会与职校德育工作的时代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校德育工作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学生的任务。对此,在分析构建和谐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时代要求基础上。必须对职校德育工作存在的诸如教育功能上的不对称、教育观念上的不适应、教育内容上的不同步、教育机制上的不协调等问题进行反思,切实做好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6.
关于涉外经济法的定位,归纳起来,学界有六种理论,即独立独门说、国内经济法组成部分说、国际经济法组成部分说、国际私法组成部分说、国际商法组成部分说和民法组成部分说。本文首先介绍该六种理论的基本观点,而后对其中的五种观点一一展开质疑,最后提出涉外经济法的归宿是国际经济法,并从法学和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具体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和谐社会的提出给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要求、新契机、新使命。本文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者理论联系入手,分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如何改革和发展从而全方位的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面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大学应当担负起培养“和谐”人才、推动社会创新、引领文化进步、创建和谐校园的使命。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对经济法价值和和谐社会的理念进行分析,再通过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找到突破口,提出与时俱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孙立新 《职教论坛》2007,(3S):23-26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各界、各个机构的努力。本文从培养和谐社会的成人这个角度,分析探讨了成人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应该发挥的作用。所应具备的发展使命。  相似文献   

11.
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文化的作用表现在对社会发展的导向,对社会的规范、调控,以及对社会的凝聚作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上。应通过建设和谐文化,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为和谐社会培育必需的社会环境,用和谐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容,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使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法治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宗旨都是保障权利、限制权力,因此,建立法治也是在创建和谐社会。本文主要阐述了法治体系的完善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所起的重要的作用,如何在保护权利的同时限制权力,以及如何运用法律手段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3.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治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治,既是评价社会和谐与否的重要标准,又是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必然要求,还是和谐社会运行机制得以建立和正常启动的重要保障。目前,中国社会中的许多不和谐现象都与法治化程度不高有关。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进一步完善立法、推进依法行政、确保司法公正、培养现代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14.
经济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本质,是决定和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现实性因素。传统的经济理论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之上,不能够有效地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现实性的理论支持。现代经济学强调了人的利他性思想,将互惠性偏好纳入经济学的研究框架,真实地反映了现代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所内具的和谐本质、和谐功能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循环经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观、人和自然及社会和谐统一的系统观、低消耗和少排放的生产观、综合利益一致性的效益观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法治社会是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和核心内容,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基础和制度保障,因此,和谐社会实质上就是一种法治社会。法治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必备要素,法治建设的基本价值要素——秩序、人权、正义、效益,是和谐社会形成的必要条件。在现代文明建设中,法治建设所追求的价值准则和目标取向就是社会和谐。因此,法治社会的终极目标就是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通过具体而深入的分析说明只有依法治国,实行社会主义法治,才能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