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网络时代背景下,网络谣言对青年信仰的影响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青年是祖国和民族走向复兴最为关键的力量集群。本文研究网络谣言对信仰建立影响的基础上,根据青年人格特征,突出以人为本、自我教育的重要作用,提出当代青年如何抵制网络谣言的影响和建立崇高人生信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后真相"现象在我国社会日趋明显和突出。在"后真相"时代,真相变得无关紧要,这种现象对当代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不利于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树立([1])。因此,教育者应当通过增强网络舆论的引导力量,培养青年独立思考能力和理智判断的能力,加强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并使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还要关注当代青年的需求,净化网络环境等,以此来解决在"后真相"现象下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3.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我国青年在理想信仰、人生追求、道德生活、政治生活以及文化生活等精神生活方面总体良好,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青年精神生活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个人理想信仰多元或迷茫,精神生活实用性和功利化,精神活动浅层次重娱乐消遣;其主要影响因素是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不协调发展,巨大的社会竞争与生活压力,开放多元自主的社会条件下青年价值取向的偏差。应当从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采取措施,社会层面包括合理满足青年的物质需要,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竞争机制,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机制等措施;个人层面包括确立正确的生存态度,筑牢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柱,增强精神生活的学习自觉和实践自觉,形塑现代自我等措施,从而不断提高青年精神生活质量,实现美好生活期待。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思潮下青年学生的精神生活出现了理想信仰的世俗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精神世界的不断"宅"化等异化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化的社会导致价值观的物化,日趋激烈的竞争导致教育理念的片面化,自我认同的危机导致主体选择的盲目化。超越当前青年学生的精神生活,必须重塑信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培育主体的自觉能力。  相似文献   

5.
青年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当前,随着中国国家经济、政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国际化,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主流信仰模糊化、边缘化,功利化、世俗化等不同情况的危机.从青年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多种形成原因出发,分析研究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手段及对策,引导大学生养成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6.
网络“泛娱乐化”现象愈演愈烈,处在精神世界建构期的青年在泛娱乐的裹挟下推崇“万事皆可娱乐”的价值理念、禁锢于“私人订制”的“娱乐茧房”、习惯以形象化的“视觉实证”代替理性判断,造成精神生活的泛娱乐化倾向。网络“泛娱乐化”对青年精神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即价值取向功利化弱化精神生活追求、审美取向庸俗化歪曲精神生活内容、道德信仰虚无化弱化青年精神生活动力。面对青年精神生活泛娱乐化的倾向,可以从加强思想建设、强化网络空间治理、加强主体自觉能力三个方面,引领青年精神生活方向、增强青年精神生活动力、提升青年精神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自近代以来"科学是对世界的真实客观的反映"的观点遭到来自多方面的质疑,从而改变了人们对科学的信仰。伴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高校大学生的信仰状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表现在信仰教育上出现了偏差甚至缺失。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观,创新信仰教育的理念,进一步明确信仰教育的内容,厘清信仰教育的界限,对避免信仰教育政治化、功利化、世俗化倾向具有十分重要而又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信仰是真正教育的天然要素,然而在当代急功近利的社会背景下信仰教育处于迷失的状态,倾向于功利化、理性化和形式化,信仰的迷失最终导致了人的异化。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握教育中信仰的特质,认识到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它的形成依赖于人的整体发展,它是一种人的自主追求。并据此反省教育自身,进行旨在实现培养学生信仰的教育变革。  相似文献   

9.
网络环境下青年自组织具有自发性、沟通网络化、管理自治化、影响辐射面广等特征,在增强青年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满足大学生发展愿望,推进大学生思想进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青年自组织远离社会组织的管理,活动内容参差不齐,存在着收费不规范、人身财产安全存在风险、可能成为失密源头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应当发挥国家、社会和学校的作用,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整合,推进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青年自组织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期,青年群体出现了价值多元化、需求多样化、参与自主化的趋势。以QQ群、飞信好友、SNS好友、微博粉丝、聊天室、校园BBS等为主要形式的网络青年自组织在社会上大量出现,且跟者从众影响巨大。可以说,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蓬勃发展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校园现象和社会现象。但是,随着网络青年自组织的深入发展,在网络青年自组织发展中所存在的组织、群体和个体风险越发成为其组织健康发展的桎梏,因此,对网络青年自组织发展风险研究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信仰,作为人类历史上普遍存在的精神现象、社会的价值导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与灵魂,是社会人的精神家园。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呈现多元化、功利化、物质化、非理性、不稳定性、政治信仰淡薄等特征。影响其信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发展、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外部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成长、成熟等内部原因。因此,应从多方面着手,形成社会合力,共同培育大学生的科学信仰。  相似文献   

12.
社会思潮是特殊的社会意识现象,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晴雨表"和"风向标"。社会思潮多样化的客观现实对当前我国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错误思潮在高校校园的盛行与蔓延更是给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带来了消极负面的影响。在高校校园社会思潮激流涌动的思想文化背景下,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健康发展,同时坚持对错误思潮进行批判和抵制,从而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水平。  相似文献   

13.
王旭东 《文教资料》2007,(35):205-206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全面的对外开放,工具理性在我国高等学校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这种理性的影响下,青年学生生活方式产生了许多问题和挑战。科学的精神信仰的教育,有利于青年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信仰是心灵的产物,可以引导人们的行为,随着网络普及和经济的发展,当代的部分大学生们开始出现信仰缺失的问题,本文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方面对青年学生信仰缺失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井对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信仰教育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5.
培养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以某高校为例,在调查青年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社会转型期下大学生信仰的深层动因,并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合理引导进行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青年大学生信仰问题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精神生活、人格培养、健康成长。在当前价值多元的社会背景下,青年大学生信仰问题更显重要。研究和探索大学生信仰生成规律,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工作。  相似文献   

17.
当代青年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但作为“数媒土著”的他们正在遭受网络上众多不良社会思潮“碎片化”观点的侵袭,使得青年学生群体在整体思想积极向上的态势下,也出现了诸如主流价值观逐渐消解、精神状态日益空虚、积极理性心态逐步弱化等思想偏差。为应对不良社会思潮侵袭,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强指导下,从夯实价值信仰、熔铸崇高精神和涵育积极心理态势等方面入手,构筑青年学生抵御不良社会思潮的坚固思想防线。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信念是当前大学生信仰的主流,然而"90后"大学生则出现信仰危机现象,信仰呈现多元化、突出功利化、面临世俗化。文章通过对大学生信仰危机的成因分析,提出大学生信仰教育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营造信仰教育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教育信仰是教育行为的精神支柱,受特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教师教育信仰的境界直接影响学生的人生理念和价值观的形成,最终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受市场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教师的教育信仰出现了一些误识,主要表现为教育信仰嬗变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教育信仰的功利化、教育信仰的庸俗化、教育信仰的多元化等特征。教师作为从事直面生命和灵魂的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加强对教育的理性认识,确立积极的教育情感,形成坚强的教育意志,重建正当的教育信仰。  相似文献   

20.
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近年来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历史传统惯性的作用,在当代中国农村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理性审视当代中国农村信仰的多元化、功利化以及信仰主体的单一化和信仰心态上敬畏感缺失等特征基础之上,特别关注当代农村各种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争夺信众并竭力压缩其生存空间的现实处境,仔细剖析其陷于困境的原因,这些都将有助于正视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