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陈旭 《职大学报》2015,(2):46-48,41
演唱技术对于歌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歌剧《红珊瑚》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珊妹的塑造为研究的逻辑起点,探讨该歌剧的演唱技巧,对于挖掘歌剧《红珊瑚》的艺术魅力,使歌剧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更好的融合,发挥歌剧艺术的社会功用,推动我国民族歌剧演唱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中韩英的领导者形象、渔家女形象、共产主义者形象、革命英雄形象进行研究。通过搜集有关歌剧人物塑造等方面的资料、音响、图片来充实内容使得文章更具真实性。希望以此文的阐述来见证民族歌剧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对于歌剧戏剧性表现的重要性,也期待本文能让更广大的人们用心地保护和传承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3.
以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陌生化”理论为依托,深入分析托妮·莫里森的名作《宠儿》,从异化的“宠儿”、扭曲的母爱、缺失的父爱等角度,探讨了莫里森如何在《宠儿》的人物形象塑造上巧妙地使用“陌生化”技巧,引领读者深入思考和理解奴隶制对美国黑人几代人命运的迫害。  相似文献   

4.
《悲惨世界》提出的三大社会问题,儿童羸弱问题以儿童形象刻画体现。依据儿童形象分析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阐述儿童形象塑造对于小说的主题深化、情节发展、感染增强以及主旨论证方面的意义,具体分析了儿童形象里反映的儿童生存、关爱、权益侵害等问题对作品社会性主题的彰显作用。  相似文献   

5.
浪漫主义巨作《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经典神魔小说,自问世以来,受到历代读者的欢迎,尤为青少年所着迷。儿童视角下《西游记》的故事内容拥有同时吸引成人和儿童的双重价值观,其中刻画的形象有明显的儿童化倾向,遣词造句也充满了浓浓的童年趣味,成为后世人们津津乐道的主题。而《西游记》显示出的这些特点,也是它吸引各类读者,历久弥新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音乐形象的塑造,直接关系到一部歌剧的成败.本文以意大利歌剧大师威尔第的作品<弄臣>为例,论述作曲家是如何塑造了黎戈莱托的音乐形象,通过对人物的性格剖析以及对音乐的阐释,探讨了黎戈莱托音乐形象的塑造过程.  相似文献   

7.
根据《数学分析》课程的特点,提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引进形象化教学思想,提出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出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思路与要点,以期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翻译学注定是融合多个学科知识的交叉科学,不可能仅仅是双语间在字、词及句法结构上的简单对应。歌剧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学作品形式,对译者翻译水平要求的更高,不仅要求准确,流畅,同时要求体现原作的美学体验。翻译与美学是紧密相关的。翻译美学则致力于探讨原文、译文和翻译过程的美。译者只有将作者的思想感情,语气语调甚至话语节奏都淋漓尽致地再现,才能完美的传达原文的美感。文章以歌剧《文成公主》翻译为例,从音乐美、民族美、台词美、借用美四个方面探讨了歌剧翻译的关学追求。  相似文献   

9.
10.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大量的象征手法运用在人物、色彩、意象等方面,作者通过该手法的运用表达了战后“迷惘的一代”对于美国的失望,对于失去传统价值、传统理想的忧患以及对于美国梦的幻灭的悲哀。  相似文献   

11.
王楠  徐敦广 《江汉学术》2022,(5):120-128
“演唱范式”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概念,指音乐创作与演出实践中以“歌声”为视域形成的艺术作品模式,源于艺术家共同体对“歌声”的文化共识。中国歌剧的“咏唱范式”融合了中西方歌剧文化,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情怀,其戏剧性因素是范式建构的基础。经历了探索与低潮,“咏唱范式”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得到发展,至今仍在不断建构。《原野》中“咏唱”在声部间营造出强烈悲剧氛围,凸显了人物唱腔的“表情性音调”;《骆驼祥子》中“咏唱”展现出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凸显了演唱叙事的“间离效果”;《兰花花》中“咏唱”赋予民歌元素强大的戏剧张力,凸显了冲突运行中的“人声交响化”。“咏唱”具有对情与理、爱与恨、生与死等复杂哲学命题深度挖掘的能力,形成范式的典型性,成为中国歌剧“演唱范式”的主导,在文化创新的时代精神推动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外婆的日用家当》作为爱丽丝·沃克短篇小说集的经典代表,作者赋予三位女主人公不同的象征性意义,故事主要围绕母亲、迪依和麦琪三位女性为了争夺象征黑人财产和文化的日用家当展开叙事情节,在争夺中作为黑人财产拥有者——母亲突然醒悟,继承本民族文化不应局限于外在形式,而是应该源自内心深处的真正理解和热爱。  相似文献   

13.
形象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态或姿态,是印象的延续,带有一种隐喻性的"权威",可以衍生为一种认识方法或者观念模式。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明的对话与共生的现实下,自我形象确认的理论建构是必不可少的。著者虽然采用片段式的夹叙夹议过程,但主次分明,让我们认识到一个具有延续性的日本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4.
《世说新语》以艺术化的手法塑造了一批极具感染力的妒妇形象,她们的故事展示出古代女子温婉贤淑的另一面,同时也反映了魏晋时期女性在家庭婚姻生活中的生存状况及其情感需求。打破读者的固有印象的同时,提供给读者另一种视角来了解古代女性的情感生活,引人注目。本文以这些妒妇为研究对象,从其言行举止来分析探讨其产生的背景原因。  相似文献   

15.
"杨家将"故事从北宋开始广泛流传,熊大木以历史记载为依据,融入民间艺人的加工创造,运用以虚入实的手法重塑历史,编撰出《杨家将演义》这部小说,使"杨家将"的故事固定下来。历来对于《杨家将演义》的研究多集中于人物考证、形象分析,对于小说的艺术手法研究并不多,从"实"、"虚"两种创作手法来展开研究,更能加深读者对历史演义小说基本手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为配合课程改革标准中提出的现代化课程基本理念及设计思路,把环境因素作为潜在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与条件。我们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部分教育内容设计了《儿童四季棋》,它采用了与学习内容相配合的在“玩”中学  相似文献   

17.
从教学理念、教材结构、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对《小早起鸟儿童思维英语课程》和《外研社幼儿园英语》进行比较,发现前者以"思维与英语训练同步,营造母语环境式教学模式"为核心理念,教材围绕六大主题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的小单元,教学方法非常丰富、形式多样;后者的主要教学理念是寓教于乐,把培养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放在首位,主要以"主题-情景对话-词汇-句型-游戏"为主线,吸收了当今国内外英语教学的成功经验,综合了交际法、情景法等语言教学法,并借鉴了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水浒传》中妇女形象虽屈指可数,篇幅不多,但她们是整个故事情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如果没有这些栩栩如生的妇女形象的衬托,梁山的英雄们将失色不少。虽然这些妇女形象不是作者要着力描写的,但她们的存在对于整部小说而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村上春树(1949-)和夏目漱石(1867-1916)作为相隔大半个世纪的备受瞩目的作家,他们各自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两位作家的生活体验中都经历过"孤独",并将"孤独"一词在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从"孤独"的角度入手,具体分析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孤独"。《挪威的森林》中通过细节描绘所流露出的多是普通人的孤独。而《心》则反映了明治时期日本近代人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0.
老舍创作《骆驼祥子》时以西方悲剧杰作为范本在艺术构思、主题确定、人物配置、情节安排、写作特色等方面对哈代《无名的裘德》作了多方面的借鉴。《骆驼祥子》在借鉴基础上进行了独特的创新性重构,即深刻的文化思索,意味深长的文化对比以及对《无名的裘德》之内容的再思考和平行扩充。《骆驼祥子》的创作是作家立志突破既成传统的人格特征、善于抓住素材的良好艺术感受力与通过外国文学诱因找到创作突破口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