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多个省市在对性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员进行惩处时探索实行从业禁止与信息公开。从"梅根法案"开始,美国已经建立包括信息注册及公开、居住限制、民事拘禁等较为完备的性侵害违法犯罪人员限制制度。有学者质疑这一系列限制性规定违反"一事不再罚"原则、侵犯犯罪人的平等保护权和隐私权等。基于对未成年人权利保护及社会防卫的考量,限制性规定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是对儿童利益进行特殊保护的要求。我国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关限制性规定,统一被限制人员的范围,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实行信息的分级公开,建立全国信息库及查询系统。  相似文献   

2.
对2016—2021年我国法院的判决进行分析发现,近年来亲属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发案趋势不容忽视。相较于其他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亲属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不仅表现为犯罪主体的身份特殊性,还在犯罪行为上表现出强制性、隐蔽性、持续性和反复性,且犯罪对象多为离异家庭、重组家庭和收养家庭的低龄非留守女童。当前我国在法律治理、协同保护和文化观念等方面存在困境,应当采取多重维度的应对策略:在法律上将亲属身份作为从重处罚情节,加强未成年被害人权益保障,完善诉讼时效制度;在共治维度上构建执法主体事前预防机制,提高社会主体的参与意识和能力,赋予家庭成员及时报告义务;在文化维度上转变传统观念,普及性教育。  相似文献   

3.
刑事立法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设置从重处罚规定,是贯彻从严刑事政策、实现对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保护的重要手段。虽然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从重处罚有相当的规范基础,但是相关立法类型化不足,无法满足从严惩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现实需求,加剧了刑事司法权与立法权之间的紧张关系,不利于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从严刑事政策的彻底落实。利用科学的类型化思维与方法可以实现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从重处罚立法的节俭性和开放性,更好回应当前社会对于从严治理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需要。在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从重处罚规范类型化的过程中,应以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理念为指导,吸收司法解释中相关从重处罚规范的合理因素,将《刑法》与司法解释中的相关规范予以整合,确立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从重处罚的统一规范。  相似文献   

4.
在《刑法修正案(八)》禁止令入刑的基础上,《刑法修正案(九)》关于从业禁止的规定客观上进一步强化了我国刑法的预防性措施,促进了我国刑事制裁体系和行政制裁体系的结构性调整。但《刑法修正案(九)》关于从业禁止的规定也造成了从业禁止制度与我国犯罪二元结构、刑罚体系、预防措施体系和行政性从业禁止体系的结构性矛盾,打乱了已有法律制裁体系的平衡结构。我国应当在从业禁止制度现有立法的基础之上,提升从业禁止的刑法地位,将从业禁止措施规定为资格刑,并进一步明确职业的范围和从业禁止的期限,积极推动我国刑事制裁体系的结构优化和功能完善。  相似文献   

5.
龚群 《高教研究》2006,22(2):49-51
由于我国目前没有专门适用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实体法、程序法和处置法,为了能有效地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构建符合当代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公诉制度,显得尤为迫切。结合司法实践,从诉讼程序、原则和制度等方面,提出构建未成年人犯罪公诉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6.
由于我国目前没有专门适用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实体法、程序法和处置法,为了能有效地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构建符合当代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公诉制度,显得尤为迫切。结合司法实践,从诉讼程序、原则和制度等方面,提出构建未成年人犯罪公诉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教师利用职业便利实施的猥亵未成年学生案件在猥亵未成年人犯罪中占据了相当高比重。刑事职业禁止的增设则为预防这部分行为人再犯罪提供了相应制度保障,体现了刑法预防保护的早期化要求。司法实践中,职业禁止在该类案件中的适用比例、适用期限及禁止从事的"相关职业"范围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作出相应完善,进而将未成年人保护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恢复性司法主张在注重被害人利益以及满足被害人对于正义的期许和赔偿要求的前提下,与犯罪人经过对话和沟通,使犯罪人知罪悔罪,从而降低其再犯可能性。将恢复性司法程序应用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可以在充分尊重被害人意愿的基础上,鼓励利用多种方式调解轻微刑事案件,化解纠纷,促进未成年犯罪人的转化,恢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以及社区秩序。  相似文献   

9.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的实施办法》并未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的实质条件作出规定,但是从设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目的与保护社会利益的角度分析,目前的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中“五年有期徒刑”的“一刀切”式的形式条件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建议从罪错未成年人的犯罪主观动机、罪质、考验期表现等更为实质的方面考察其是否能够适用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  相似文献   

10.
11.
当今世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日趋严重,并成为与贩卖毒品、环境污染相并提的“世界三大公害之一”。由于我国目前没有专门适用于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实体法、程序法和处置法,制度建设的落后大大制约着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处理工作的发展。鉴于未成年人犯罪有着与成年人犯罪不同的犯罪原因,为了有效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打击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构建符合当代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公诉制度显得尤为迫切。本文试结合司法实践,从诉讼程序、原则和内容等方面,提出构建未成年人犯罪公诉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家庭教育的两面性与未成年人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所谓家庭教育的两面性是指家长对孩子所实施的教育内容即有正面引导又有负面影响,相互矛盾,呈现明显的不一致性。具体表现为:一是言教行教不一。任何教育都不外乎语言和行为,家长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更要求言教和行教的结合。言教给未成年人指出成长的方向,做事的道理;行教给未成年人树立模仿的榜样。但今日我国的许多家长对未成年人实施教育时往往在言教上苦口婆心,夸夸其谈,头头是道。但行动上却与自己的要求大相径庭,甚至口里讲着大道理,行为却反其道而行之。如有些家长通宵达旦地围坐在麻将桌旁,当孩子放学归来时却边搓麻将边要求孩子要…  相似文献   

13.
未成年人犯罪的程序保护原则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未成年人既是社会的希望,又是社会良性发展的根据。全面保护未成年人是一个国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犯罪的根本,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因此,必须有特别的刑事司法程序对犯罪的未成年人予以特别的保护。未成年人犯罪程序保护原则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对犯罪未成年人的保护、教育和复归。并应当从未成年人最大利益原则,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预防为主、减少司法干预原则,双向保护原则,寓教于审、惩教结合原则等方面构建未成年人犯罪程序保护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美国预防性侵儿童犯罪的主要举措分为两大类:一是来自司法系统的措施,如罪犯登记、社区通知、住处限制、强制性背景审查、判刑入狱和延长刑期等.二是来自教育领域的措施,教育儿童怎样分辨危险的环境和拒绝性侵者的策略,教育受害者要勇敢地揭露罪犯,减少受害者的自我谴责和羞耻感,促进旁观者帮忙等.除此之外,还有心理辅导与治疗和社区预防等其他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实施的触犯刑律、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比率连续攀升,而检察机关的不起诉率极低.全社会都在热切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本着对犯罪的未成年人教育、改造、挽救的宗旨,探讨如何在诉讼阶段发挥教育功能.并从未成年人犯罪不起诉制度本身的完善和不起诉之后教育挽救体制改革两个方面,立足于吸收借鉴,进行了初步的思考与构想.  相似文献   

16.
2019年3月,广州花都建立全省首个未成年被害人已决案件查询系统,标志着我国建立健全性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信息库和入职查询制度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本文分析了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信息公开制度的合理性,并对该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华璐 《华章》2013,(28)
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更加注重未成年人的再社会化以及其合法权益的保护,对此,学术界普遍呼吁构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消灭制度。这一制度与国际刑事立法的精髓相契合,符合青少年法治的精神,同时能够消除犯罪标签以及前科报告制度带来的不利影响。虽然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消灭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正在进行不断尝试,但在刑事立法上还处于空白状态,处理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消灭制度与刑法、刑诉法的冲突与衔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性侵儿童犯罪是一种极为恶劣的犯罪行为,近年来,性侵儿童案件呈现高发特点。性侵儿童会对受害儿童个人及家庭造成极大伤害,进而对社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从受害儿童的生理、心理以及以受害家庭伤害程度为切入点,分析性侵儿童案件发生的原因,能够间接了解侵害者行为人与被侵害者两方面的特点,从而找出有效防范性侵儿童的办法,为多方面控制此类案件的发生制定相应的对策,以期对我国防范性侵儿童犯罪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金科学 《教育与职业》2007,(33):188-189
当今社会拜金主义盛行,法制教育弱化,贫富两极分化,对未成年人产生了不良的示范效应,为未成年人犯罪提供了心理环境,降低了他们的罪责感,使他们将“不劳而获”的思想合理化,甚至作为其犯罪的正当理由。加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的现代化,社会传媒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与日俱增,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不当,使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上升。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为使有犯罪记录的未成年人"无痕迹"地回归社会,近年来,中国法学界和司法界一直关注和调研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消灭制度。我国尚未建立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消灭制度,本文从我国现行法律基础和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出发,分析了我国建立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的现实基础,分析了我国建立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消灭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我国建立该项制度提出了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