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的电视文化仍处在不成熟期,这普遍反映在传播的非自觉性和眼光的短浅上,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而不深入探索观众潜在的深层需求和新的节目形态。电视传播应该在顺应当下的社会文化心理的基础之上,走人性化传播的路线,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2.
3.
王战  靳盼  杨浩 《新闻爱好者》2022,(8):110-112
区域品牌的影响力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直观呈现。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与现代消费文化盛行的背景下,区域品牌的文化传播成为区域品牌价值塑造的重要驱动力。长期以来,我国区域品牌的发展存在着产品特色与技艺传承、地域特性与文化个性、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之间各要素发展失衡的问题。为此,区域品牌须践行诉说“技艺”的传奇,构建“文化”的神话,书写“品牌”的故事;进而以品牌文化传播助力我国区域品牌的构建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小区域,是大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小区域媒体是地方文化建设和观念融合、信息沟通的一个重要平台。研究小区域媒体的作用和现状,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现代城市的文化组成成分已经越来越复杂多样化,而如果因为小区域媒体的缺失,人为造成文化的边缘化,这是很不应该。从下沙区域来说,它的前卫、创新、激情、理性的高校校园文化和开拓进取、大气开放的开发区文化,绝对是我们这个城市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5.
旅游文化是由于旅游活动的介入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是旅游者为了休闲和娱乐而进行的短暂迁移,旅游者把自己原来居住地的文化带到旅游地,在旅游地又  相似文献   

6.
互动:电视传播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良奇 《新闻界》2005,(3):90-91
“互动”是英语“interactive”的意译。Inter是拉丁语前缀,意思是“相互的”。“active”是“积极的,能起作用的,现行的”。从对“互动”一词在语源和语意上的追究,“互动”是发生在两者之间的行为或行为可能。理论上当信息由传播者发出,单向地流往受传者时是没有形成“互动”;只有当受传者在接受了传播者发出的信息后,作出反应,并反馈(回传)给传播者时,这个信息的回路才得以形成。可见,“互动”产生的首要条件就是在传者与受者之间形成一个信息流动的回路。  相似文献   

7.
王妃 《报刊之友》2014,(4):143-144
消费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环境气候,电视媒体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的渠道,在倡导、制造、实践、强化消费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电视在传播消费文化过程中也会呈现的一些负面效果。因此,要用好电视这把双刃剑,传播积极的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8.
从《百家讲坛》看电视媒介文化传播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芳芳 《新闻传播》2006,(11):38-39
《百家讲坛》是近年来媒介和学界备受关注的节目,它通过电视媒介传播文化,其传播方式、传播内容都受到很大争议。电视大众媒介的本质,决定了电视传播的内容都会带有大众化、娱乐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当下,“电视时代”依然可以视为传播格局的重要表征.文章以此为背景,依托长期的云南少数民族乡村田野观察,从电视与农村日常生活、电视与农村文化变迁与互动的关联性分析出发,提出电视是农村文化建构的重要力量,并应从先进文化、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三个层次实现电视传播与农村文化建设的整合互动.  相似文献   

10.
蔡骐  欧阳菁 《声屏世界》2007,(11):15-16
伴随各类电视选秀节目的轮番登场,“与偶像一起成长”的粉丝们也迅速崛起。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电视选秀节目造就了粉丝一族的集体登台。那么,电视传媒与粉丝文化的共生联盟还将带来什么?这一浪高过一浪的粉丝狂欢背后又隐匿了什么?在市场经济的语境下,我们该如何解读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1.
经济发展促使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提高,人们在追求物质文化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日益迫切。本文主要探究的是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电视传播给大众文化带来的变化,从电视传播模式的变迁入手,阐述电视传播在当代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文化类节目快速发展,山东的电视媒体创办了一批具有齐鲁文化元素的电视文化类节目,开发了综艺类、益智类、故事类、传承类等不同节目类型,从多个角度展现了齐鲁文化的基本理念,挖掘融媒体传播方式,走出来一条解读传统文化创新创意之路。  相似文献   

13.
我国电视业迅猛发展,电视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如何使电视宣传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先锋,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一个极有现实意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全球化背景下,反思我国区域电视媒体对外传播发展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字,除了在早期的连环画和戏曲字幕中有过点题、释图(戏)的作用外,通常它秉承的大多是独立阅读,独立授意的单独的字会意传统。这种传统盛行了数千年,并且已经在人们的心中储存、默认,形成了众所周知的阅读习惯。作为第三媒体,电视从一出现,就使中国的古老字有了新的使用空间,电视也因语言字因素的进入,引发了许多美学上的话题(尽管在此之前,电影早就开始了对字的运用,但它的使用手段和使用频率,远远不及电视来得广泛多样),并在某种程度上开创了字的新的使用意义(本所说的字,主要是指解说词和现场采访同期声)。也就是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电视的这一根本性质决定了它传播的主要内容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党和国家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决定了它在传播过程中要以我国主流意识即党的科学的思想体系为核心。这一基本原则是我们认识中国电视与先进文化关系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使中国电视实现了与外来电视的文化接触.中国民族电视节目开始传向世界,而外国电视节目在中国电视节目中的数量和比重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8.
电视文化促成了大众文化在整个文化场中的优势地位。电视文化一度片面注重电视符号的能指层面,被指为“电视无文化。”实践证明:传者自觉的文化价值取向是电视进步的原动力,惟此方能实现电视文化传播启蒙、教化、人文天下的目标和追求。  相似文献   

19.
社会作用于电视,电视也反过来作用于社会。电视传播群的低俗之风,那些宣扬颓废堕落、追逐享乐至上的电视节目只能产生负作用,它“把人置于全被动、被示知、被塑造、被麻痹、被痴化、被矮缩(指变得浅薄、幼稚、低下、庸俗、迂无毅力等)的地位”,(陈尔泰《电视存现说》)其破坏性是巨大的,它那种强烈的暗示影响、潜在的教唆怂恿所产生的“核能量”与“毁灭性”决不容低估,理当加以高度警觉,筑堤防范。  相似文献   

20.
邢淑慧  李翔 《东南传播》2022,(5):127-130
在知识视觉化的后现代欲望中,电视文化节目的沉浸式传播继承并颠覆了传统媒介传播的特质,成为“第三媒介时代”的主要传播模式。本文以电视文化节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戏剧“影视化”表达和技术赋能强化身体沉浸感的传播特点,从叙事、视听感官和意识三方面阐述沉浸感营造来自虚拟与现实的界限破壁,从而思考电视文化节目传播的价值取向,以供更多的文化节目取长补短、开辟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