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早的春节相传我国原始社会就有“腊祭”之说,夏朝建后,此俗流传下来。《尔雅》一书说春节:“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最早的春联据史书记载,五代后蜀皇帝孟昶(918-956年)于934年除夕,命翰林学上辛寅逊题词于门上“桃符”板,孟昶嫌做得不好,就亲自在“桃符”上题联:“新年纳余庆,嘉书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的春联。最早的年画年画起源于古时门神画。东汉蔡备《独断》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在门上贴“神茶”、“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版年画。我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最早的贺年片贺年片…  相似文献   

2.
最早的“春节”: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相传原始社会就有“祭腊”之说,夏朝建立后,此俗便流传下来了。最早的“门贴”:春联古称“门贴”、“桃符”,是刻写在桃木板上“灭灾降福”的咒语。五代十国时,后蜀主孟昶写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纳余厌,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幅“门贴”,  相似文献   

3.
烟花汇演     
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新对联。有的在门前摆着大小不一的吉祥树,有的在门上贴了一个“福”字。这个“福”字是倒着贴的,因为念起来是:福“到”了。小孩子在街道上跑着、跳着、叫着、笑着,从录音机或VCD里传出的迎新春歌曲响个不停。  相似文献   

4.
春联史话     
1981年2月5日,是我国辛酉年春节。这一天,城乡人民都将在门上张贴大红春联,并燃放鞭炮,以庆祝这个传统佳节。我国从何时开始有春联的? 远在汉代以前,我国就有了春节贴“门神”的风俗。那时,每年“正月初一”,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从汉代开始,又出现了正月初一在门上悬挂“桃符”的风俗。据西汉淮南王刘安等人所著《淮南子》记载,这种“桃符”是用一寸多宽、七八寸长的桃木做的,一共两块,上面分别写了“神荼”、“郁垒”二神  相似文献   

5.
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的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宋人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相似文献   

6.
对联,俗称对子,又叫“楹联”或“楹帖”。是由我国战国时期户悬“桃符”演变而来。当时人们为了祈福除灾,用桃木削成板,上刻咒语,以求风调雨顺,逢凶化吉,诸事如意。公元900多年的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写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春联。到了宋代,又推广在楹柱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从各地的中考试题看,对联的考查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对联的内容博大精深,是一部浓缩了的文化史,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时,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现就有关对联知识介绍如下。一、对联的起源对联将汉语特有的节奏韵律与书法艺术结合在一起表情达意,具有独特的美质。对联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一种艺术形式。对联最早用于庆祝春节,叫春联。春联由古代的“桃符”演变而来,据《淮南子》记载,桃符是用两块长约七、八寸,宽一寸多的桃木片做成的,上面书写除祸祈福的话,悬挂在门旁以避鬼驱邪。最早的一副春联,据说是五代后蜀主孟昶写的。…  相似文献   

8.
活动一:爆竹声声,感受春节快乐师:同学们,今天的教室跟往常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呢?生:我有一种过春节的感觉。师:怎么会有这种感觉呢?生:教室的黑板上贴了一副红红的对联,而且这副对联的内容都与春有关。生:教室的黑板好像家里的门一样,上面还贴了两个倒着的“福”字。生:刚才我还听到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师:过春节时,你们放过鞭炮吗?生:(举手)放过!师:其实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门上贴的对联也叫——生:(齐)春联!师:对!是春联。能把你课前搜集的春联念给大家听听吗?生:东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象新。生:雄鸡三唱送腊去,喜鹊一声迎春来。师:大家…  相似文献   

9.
春节将至,爸爸的朋友送给我家一副对联和三张“福”字。我对那三张“福”字是越看越喜欢,简直是爱不释手,十分想拿出一张贴在我房间的门上。可是爸爸说:“现在不能贴,一定要等到大扫除后才可以贴。”我一直盼望大扫除这天能快点到来。过了两天,终于是个晴朗的日子,我猜他们今天一定会大扫除。我一大清早就起床,刷牙,吃早餐,准备好打扫的工具。一切做好后,他们终于起床开工了!我为了能让工程进度快点,就对爸爸说:“我一个人负责自己的房间,只要我把自己房间打扫好后就拿出一张‘福’字贴在自己的房间门上,怎么样呢?”爸爸在我的软磨硬泡下,终…  相似文献   

10.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平仄协调,对仗工整,言简意深。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这应该算是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相似文献   

11.
林然 《老年教育》2008,(2):47-47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由来已久的传统节日习俗,盛行于全国各地。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春牌”即写在红纸上的“福”字。仅“福”一字,民间流传至今,就集有历代仓颉文、重篆文、钟鼎文等各种异体写法一百余种,俗称“百福”。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春节贴“福”字,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相似文献   

12.
赵纬 《初中生》2012,(23):43
往年过春节,我总发现,不少人家门上的“福”字都倒着贴。今年贴春联,我“当家作主”,把鲜红的“福”字大大方方地正贴在我家的门上!  相似文献   

13.
佟丽雪 《新高考》2007,(11):28-30
提到对联,大家都不陌生,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它是我们这块土地上长期的历史文化生态中所孕育和形成的文化样式,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人类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它起源于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时为驱邪避鬼在家门前悬挂的桃符,五代时后蜀末代皇帝孟昶(chǎng)于公元934年春节之前,创作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  相似文献   

14.
文情艺趣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 (农历 )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漫长的历史使年俗活动内容异常丰富。像贴春联、贴“福”字、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时期孟昶 (chǎ ng)写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春联发展至今,形成了许多独特而精美的样式。  相似文献   

15.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相似文献   

16.
“福”宁倒贴“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过去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福”字倒贴的习惯,始于  相似文献   

17.
有一年春节前,书法家王羲之先后写了几副对联贴在门上,都因为他的字写得好,对联的意思又新颖吉利,被人悄悄地揭走了。到了大年夜,门上仍空空无联。最后,他精心构思了一副对联,将对联拦腰剪断,先贴上半截:  相似文献   

18.
黎琳 《语文知识》2000,(7):30-31
一般认为对联起源于五代时蜀主孟昶之桃符题词,像清代梁章钜的《楹联丛语》、俞正燮的《癸巳存稿》、谭嗣同的《石菊影庐笔谈》等都曾提到。《楹联丛话》说:“尝闻纪文达(即清代乾隆时学者纪昀)师言:楹联始于桃符。蜀孟昶‘长春’一联最古。”关于孟昶题桃符版事,《宋史·西蜀孟氏世家》、张唐英的《蜀梼杌》、黄修复的《茅亭客话》等都有记载。如《蜀梼杌》说:“蜀末旧宋  相似文献   

19.
年关近了,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的门上开始贴上大红的春联,喜庆的气氛出来了,年味也浓了。春联的起源春联也叫“门对”、“春贴”、“桃符”、“对联”。早在秦汉以前,每逢过年,老百姓就在大门的左右两边悬  相似文献   

20.
漫话对联     
对联,也称楹联,它包括春联,喜联,寿联,挽联等等。它是我国民间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是百花园里一朵艳丽的奇葩。对联是由“桃符”演变而来的。最早的一副对联是五代后蜀主盂昶所写。据《宋史·蜀世家》载:公元964年,孟昶令学士辛寅逊在桃符板上题词,因其所题不工,就自己动手撰了一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到明太祖朱元璋,又把对联提倡了一下,民间便广为流传了。不仅春节喜庆,并且婚事言欢,祝寿颂寿,致哀敬挽,师友相赠,堂榭装点,皆堪称上品。对联紧贴人民脉搏,呐喊人民心声,因而为人民所喜爱。 1923年,陈毅同志旅欧后回家乡四川乐至过年,叔伯们请他写副春联。他略略思忖,挥毫疾书:“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事无成事无成事事无成事事成。”揭示了受尽折磨,终年不得饱暖的劳苦大众的生活艰辛,表达了人民渴望组织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