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皖南事变研究中两个问题进行再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一,过去许多研究者认为对日妥协投降是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的重要原因,作者认为对日妥协投降不是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的重要原因:首先,皖南事变发生前,德、日、意三国同盟成立使英美和日本的矛盾正日趋激化,在这种有利形势下,亲英美派的蒋介石不可能对日妥协投降;其次,抗日战争爆发后,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自身安危受到严重威胁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主要倾向是抗日;最后,从历史发展的事实看,日本的诱降活动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第二,关于皖南新四军失败的责任问题,有人认为皖南新四军失败应由项英负全责,也有人认为皖南新四军失败的主要责任在中共中央,作者认为皖南新四军的失败项英应负主要责任,但不是全部;中共中央对皖南新四军的失败也负有一定责任.  相似文献   

2.
全面抗战期间,身为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最高领导人的蒋介石与皖南事变的爆发究竟有什么关系?蒋介石是否有解决皖南新四军的预案?至今,学术界在研究皖南事变时,仍然存在分歧。详细考察蒋介石的档案资料可知,抗战进入1939年后,蒋介石对国内事务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如何处置中共问题。由于中共拒不接受蒋介石提出的"溶共"方针,武力解决中共及其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成为其必然选择。更为重要的是,蒋介石又把制裁新四军问题作为其抗战成败的关键。史实表明,从1939年初到皖南事变爆发前,随着蒋介石对中共态度的日趋恶化,加上苏俄的对华援助被其利用,蒋介石国民党便逐渐制定并实施了限制、局部"剿灭"新四军与全歼皖南新四军军部的周密预案。皖南事变这样就发生了。  相似文献   

3.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对皖南事变爆发的介绍仅提到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笔认为,要对皖南事变全面了解,还要弄清错综复杂的国际原因。那么国际背景究竟如何?具体说来:  相似文献   

4.
1941年1月,国民党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翻开中国革命史上这沉重的一页,回顾这段悲壮的历史,我们应永远铭记这鲜血凝成的历史教训.本文从皖南事变爆发的原因、过程及其应吸取的教训方面作一些探讨,以求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5.
报刊是研究皖南事变的一类重要史料,但在以往研究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使事变后的舆论形势难以见知、部分结论有失客观全面。通过对报刊史料的梳理、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到,皖南事变爆发后,国共和日伪从各自立场出发,围绕事变的起因、过程和评价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报道宣传。大体看来,国民党官报对事变作何解释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舆论的基调,受到高压管制的大量民间报刊主动或被动地服从官方宣传口径。中共主办的报刊争取舆论回击,努力为新四军正名,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伪报刊玩弄"和平"与"反共"的政治阴谋,对新四军进行攻击。总之,这些报道深刻体现了国共和日伪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反映出中共一面抵抗日寇、一面击退反共高潮的艰难不易。  相似文献   

6.
1941年,蒋介石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使国共关系走到了破裂的边缘。但是,事变之后,国民党却遭受到了来自共产党的坚决抗议与反击、国民党以及国民政府中枢人士的强烈谴责、国际盟友的强烈反对、人民的愤怒与忧虑、日本以及汪伪的欢呼与军事进攻等国内外各方面的巨大压力,承受了特大的政治风险和政治后果。也正因为上述因素,才使得蒋介石处境更加尴尬、孤立,希望尽快的解决皖南事变,才使得抗日统一战线得以维护,未走向崩溃。  相似文献   

7.
不少同志以皖南新四军被围歼的结果,逆推出南下茂林的路线是一条错误的路线,是导致皖南新四军失败的首要或主要原因,如刘庭华《略论皖南事变在军事方面的历史教训》,陈枫编著的《皖南事变本末》、段雨生等著《叶挺将军传》等均持此说。黎汝清同志更认为南下茂林的北移路线是皖南事变的“根本性问题”,谁决定了这条北移路线,皖南新四军全军覆没的历史责任就应由谁来承担(见小说《皖南事变》代后记)。对此,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8.
抗战爆发后,郭沫若离别妻子儿女,从日本回到祖国,先是同夏衍一起编辑《救亡日报》,“八·一三”之后,出任国民党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1941年1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他接连写了六部历史剧,产生了极为深刻的政治和历史影响,下面,我们仅就这些历史剧的思想特征,作一扼要论述。  相似文献   

9.
皖南事变是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突发事件。这个严重的突发事件处理当否,将直接关系分裂内战或团结抗战的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事关重大。中国共产党站在战略高度,审时度势,坚定地维护民族利益和团结抗日大局,及时提出一系列正确的方针和对策,最终化解了可能爆发大规模内战的危机,打退了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国共产党在皖南事变前后所表现出来的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卓越能力,表明党在政治上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10.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芦沟桥事变进而向中国发动全面军事进攻,其根本目的是对中国实行经济扩张和经济掠夺。本文首先从芦沟桥事变的经济因素入手,旁及政治、军事等领域,探寻事变发生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皖南事变是蒋介石在国共合作抗日时期制造的一次大规模的局部内战。它严重破坏了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大业。这次事变之所以未酿成全面内战,是国内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美国的反对和干预是重要因素之一。对此,在以往关于皖南事变的论著中,虽有论及,但语焉不详。本文仅就这一问题试作粗浅论述。  相似文献   

12.
关于皖.南事变,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必修)下册第41页关于皖南事变有这样一段表述:“第二年初(即1941年),遵照国民党军事当局的命令并经中共中央同意,新四军九千余人从安徽泾县云岭出发,移师北上.在茂林地区遭到预先埋伏的国民党军队八万余人的包围袭击.”  相似文献   

13.
目前许多党史讲义和有关皖南事变的专著或论文,在谈到皖南事变发生前的国际形势问题时,几乎都认为当时德意日和英美等国际力量都在拉蒋介石,国际形势对蒋介石十分有利,所以蒋介石趁机制造了皖南事变。我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事实上在皖南事变发生前夕,日本已经放弃了拉蒋的方针,当时的国际形势对蒋介石不是很有利的。  相似文献   

14.
皖南事变发生前后,作为南方局书记和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殚精竭虑,利用在国统区的特殊条件,自始至终与毛泽东和党中央协同配合,作出与国民党顽固派斗争的决策,为援救皖南新四军和打退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对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5.
我校社会学院房列曙教授的新著《皖南事变1941》,近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全书11章,26万余字,全面深入地叙述、论辩、考证了皖南事变,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皖南事变研究专著.皖南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研究的热点、难点.在目前史料比较缺乏的情况下,作者主要依据中共的文献资料,国民党的战斗详报和老同志的口述,较为全面、系统、完整地再现了皖南事变的经过.  相似文献   

16.
1940年,国民党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后,又制造新的反共高潮.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悍然向北移中的新四军发动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最高峰.此后,中共中央仍然以抗日大局为重,在军事上严守自卫,在政治上坚决反击,使蒋介石在政治上陷于孤立,第二次反共高潮被击退.  相似文献   

17.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对抗战的军事准备王志国,陈贵洲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一场全民族的抗战。“九·一八”事变后到全面抗战爆发前.国民党蒋介石面对日寇的入侵,推行“安内攘外”的政策.但“攘外”须做必要的准备...  相似文献   

18.
对于皖南事变,中学历史教材叙述的很少,至于中共在皖南事变期间及之后的对策则叙述的更少。因此,为了帮助中学师生更深层次地了解这段历史事实,特著此文,期望能为中学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资料。皖南事变发生时,面对新四军将士被国民党八万军队的重重包围、即将被歼的危险情况,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和华中局刘少奇、陈毅及南方局周恩来、叶剑英等焦急不安,频繁通电,最初便决定了政治上、军事上立即准备反攻的方针。  相似文献   

19.
1940年,国民党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后,又制造新的反共高潮,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悍然向北移中的新四军发动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最高峰,此后,中共中央仍然在抗日大局为重,在军事上严守自卫,在政治上坚决反击,使蒋介石在政治上陷于孤立,第二次反共高潮被击退。  相似文献   

20.
日本军国主义的领土扩张热由来已久,长期来一直贪得无厌地对邻国进行蚕食。远在甲午战争之时即强占我国台湾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其侵华的步伐大大地加快了。“九一八”事变霸占我东北地区;“一·二八”事变后更在上海附近多处驻兵;张北事件和华北事变又控制我冀察两省。当德国宣布退出世界裁军会议时,日本也宣布突破海军比率的限制,大大增加军事预算,公开地大规模扩张军备。至1937年终于爆发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人民进行八年抗战,付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