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考察了东晋佛教领袖道安毕生宣讲般若经义、研究阐释般若理论的宗教实践活动,然后讨论了中国式般若学理论与玄学理论的实质性区别,提出:东晋兴起的中国式般若学是佛教非自觉汉化的产物,它的兴和衰主要取决于晋人对般若理论认识的程度,而与所谓的依附迎合玄学无关;曹魏时孕育中的玄学曾经受到已经流布九卅160)L,年的抽象、思辨的般若学的深刻影响,历史事实不是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2.
高小慧 《天中学刊》2002,17(4):29-31
刘勰的文学思想基本上是儒家的,但也融和了诸家观点。在“心物关系”上,刘勰运用了“擘肌分理”的方法,折衷调和了儒家“感物而动”的文艺观、佛家“心生万物”的理论和玄学强调创作主体的能动性的理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心物关系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比较思想史的角度考察道安的思想。文章认为:河北时期,道安对小乘禅法的宗教二元论作了详尽阐释;襄阳和长安时期的道安又转向般若学说,对旧禅学的宗教二元论提出批评,其审视目光还及于禅法的次第修习论。道安思想跨越过渡期的几个阶段,推动了中国思想史上的新时期——以宗教理性为中心的时期的全面来临  相似文献   

4.
风骨论不仅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批评概念而且是一种审美观念。刘勰从儒家文化传统吸收理性思考,从玄学道家思想中汲取玄学化的审美标准以此来建构风骨理论,因而他的风骨论是一个迥异于前的审美概念,同时和全书原道宗经的儒家文化传统和谐统一。本文试图从玄儒两个方面来阐释刘勰《文心雕龙》风骨论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在魏晋玄学与般若学相互交涉和激扬的思想背景中.在与名士公卿交游清谈的学术环境下.具有名僧与名士双重特征的支遁在般若学上立即色义,在庄学上创逍遥义,在魏晋学术发展史进程中表现出过渡性的特征并成为关键性的一环。支遁即色义的理论水平介于僧肇不真空论和道安本无义之间,在玄学的影响下部分的掌握了般若学的原理;其逍遥义则是在般若学的影响下对庄学的理解,既不同于原来意义上庄子逍遥游,又不同于向、郭“援道入儒”所创建的具有儒学底色的庄子注中的逍遥义。支遁二重性的精神人格和知识结构使其成为在学术界引领时代潮流的旗帜。  相似文献   

6.
<风骨>篇是刘勰<文心雕龙>中历来被重视的一篇,但"风骨"的确切涵义是什么学术界却一直争论不休,没有达成共识.笔者对前人的观点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在此基础上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唐君毅解读《肇论.物不迁论》,认为其般若学的主旨与立言方式皆与玄学相契合。首先对唐君毅这一哲学诠释的特色进行了探讨,指出这一诠释路向实际上含有对《物不迁论》的误读、误解;分析了《物不迁论》中是如何言说般若义理的,指出其言说特点在于"转俗见为真见",这一番转折或是唐君毅出现误读、误解的原因;并探讨了佛教所界定的自身义理与玄学理论的差别之所在,认为唐君毅所谓"般若与玄学相通"、"《物不迁论》兼通般若与玄学"的说法,其实是很难成立的。在某种意义上,对唐君毅之《物不迁论》哲学诠释的考察,可以视为民国时期熊十力《新唯识论》所引发激烈争论的余绪。  相似文献   

8.
南朝是一个玄风复阐、三教连衡的时代,表现为儒道会通、佛学玄化及诸家思想的大融合.在本体论上表现为道本儒末,体用一如等特征,在圣贤观上既孔老同尊,又认为孔子高于老子,孔为圣老为贤.刘勰的<文心雕龙>与<刘子>体现了这一时代思潮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刘勰以其"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闻名后世,然而其对伟大诗人陶渊明的"遗忘"与"忽视",却影响了他那伟大理论家的令名,成为历代崇尚者难以避讳的故实.仔细寻绎刘勰的生平为人、审美趣味与时代追求,可以考见他之"无视"陶渊明实为必然.这在二人的纵向比较中可以明显见出.  相似文献   

10.
刘勰将"清丽"的理想审美风格广泛施用于《文心雕龙》的杂文学批评体系中."清"上承先秦儒道哲学与魏晋人物品藻,涉及作品内容与形式多方面的要求;《文心雕龙》中"丽"主要用于对文辞体貌的形容.以"清"限制并充实"丽",是在"宗经"的终极标准下对作品形式美的提升.刘勰继承古典尚清观念,理性扬弃了齐梁文风, "清丽"体现出宗经传统与通变原则的圆融结合.  相似文献   

11.
提倡智性学是刘勰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刘勰认为,繁复、简洁、隐曲、显豁等是构成智性学的主要特征。中国学史上,孔子是智性学的早期代表。  相似文献   

12.
关于刘勰《文心雕龙》中"隐秀"的内涵及意蕴,学术界一直颇有争议,笔者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隐"倾向于深层次的、不在场的含蓄蕴藉、言近旨远;"秀"则倾向于表层次的、在场的鲜明生动、惹人注目。隐待秀而明,秀依隐而深,二者相反相成。"隐秀"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刘勰的文学追求,更是他不脱离有限世界而去追寻无限审美境界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3.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中国诗歌史上,特别是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体诗,叫做"乐府".从殷代的瞽宗、周代的大司乐、秦代的乐府来说,乐府是一个音乐官署的名称;而且按刘勰在<文心雕龙·乐府>篇里所说的内容来看,"乐府"是专指那些入乐的诗歌.在本篇里,刘勰关于乐府的含义、起源,从汉代庙堂乐府的特点到三国魏晋乐府的特点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并且,还涉及到乐府总体的特征,即乐与辞的关系、雅咏与新声、协律与不入乐,把乐府作为一种独立文体论述的原因,等等.所以说,刘勰的<乐府>篇是一篇乐府文体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14.
紫柏真可的“文字般若”说与禅宗的审美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禅宗思想史及其美学思想史上,晚明"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真可占有重要的地位,当禅门衰落、禅风凋敝之时,他以恢弘禅宗为己任,大力倡导文字般若,力图以此和会三教,融通各宗学说,为禅宗的复兴寻找一条新路.在他对文字般若的诠释中,蕴涵着独特的文艺美学思想,为禅宗的审美主义补充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的"文之枢纽"五篇是著者刘勰设置的阐述全书文学理论纲领的五个着眼点,五篇是一个整体,由"原道"至"辨骚"依层递述,完整地阐述了作者"依《雅》、《颂》,驭楚篇"的创作主张。对"文之枢纽"的理解,不能停留在某一点上,而应该从五篇之间的整体构成上最终提取全书的论文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6.
卡尔维诺和刘勰是西方和东方两个不同时代的人物,他们在风格论上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妙,本在基础层面将他们的风格论做一番粗泛的比较,试图通过这种比较,说明东西方化交流中某种潜在的跨时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刘勰认为作品是情理与文辞的统一,“味”是伤口带给读者的感觉;“隐”的表达产生“味”,“味”即情意的含蕴丰富,体会不尽。“隐”是将情感蕴含在艺术形象即景物描写中,通过言外之意委婉传达,达到“物色尽而情有余”。刘勰的论述影响中国古代诗歌创作追求情景浑融、情意无穷的审美建构和广阔深邃的艺术境界,也影响诗歌批评探讨总结诗歌意境的审美特征,是中国诗学意境理论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情采》篇旨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文心雕龙·情采》篇论述的"情采"关系,并不等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而是作家创作情感的"诚伪"与作品文辞的"华实"二者的关系。作者提出的创作主张是"以情驭辞",要求作家的创作要怀有真诚的情感来自然为文,反对竞逐新奇地夸饰文辞。作者通过"情采"关系的论述,意在矫正文坛上浮丽的风气,建立朴实刚健的文风。  相似文献   

19.
柳永仕途坎坷曲折。他与当时士大夫文人交游甚少,甚至被当时的士大夫文人联手摈斥。究其原因主要有:柳永狂傲的性格不见容于社会;他的价值观、审美观与社会主流的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