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初中道德与法治“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教学为例,探讨借助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策略。旨在通过多样化、针对性的教学情境,突出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丰富体验,真切感受到社会规则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理性思考,帮助学生建立起规则认同感,提高遵守规则的执行力。  相似文献   

2.
规则意识是引导学生逐渐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思想认知,能够有效督促学生自觉遵守规则,主动履行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深入发掘课程中有关规则意识的教育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思考、社会实践等活动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从而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促使学生逐渐成长为遵守社会规则与法律的人,顺利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3.
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不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教材脉络,明晰规则要求;要遵循生活逻辑,注重直观教学,巧妙使用绘本,提升学生的规则意识;要细化课堂评价标准,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低年级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质上就是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发展与完善学生的品格。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知规则;开展游戏活动,让学生制定规则;分析绘本故事,让学生辨析规则;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体验规则,把遵守规则和规范行为变成自觉的行动。  相似文献   

5.
<正>一、引言规则意识是人们的意识世界里不可缺少的,这种规则不仅包括比赛与游戏的规定与要求,还包括学习认知领域中一些抽象的定理与规则。在小学的素质教育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受教育者形成规则意识,从小开始培养规则意识,将规则意识的培养引入到教学中来,在学习中也养成学习的规则意识,最后延伸到其他科目学习与生活  相似文献   

6.
师爱的底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锐 《教书育人》2006,(8):31-33
底线之一:师爱不能忽视必要的规则意识 教育需要一定的规则,社会的发展更需要有序的规则,只有所有的人按照规则去行事,才能建设和谐的社会。但是这种良好的规则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是在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中不断地培养、训练的过程中习得的。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还不能正确地评价社会、评价自我,遇事容易冲动,对此,教师在关注学生、爱护学生的过程中,不仅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博大的爱,也同样需要告诉学生必要的规则,并要求学生遵守规则,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习惯。  相似文献   

7.
师爱的底线     
底线之一:师爱不能忽视必要的规则意识教育需要一定的规则,社会的发展更需要有序的规则,只有所有的人按照规则去行事,才能建设和谐的社会。但是这种良好的规则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是在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中不断地培养、训练的过程中习得的。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还不能正确地评价社会、评价自我,遇事容易冲动,对此,教师在关注学生、爱护学生的过程中,不仅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博大的爱,也同样需要告诉学生必要的规则,并要求学生遵守规则,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习惯。但是看看我们的周围,很多人总是在自觉不直觉地违反着规则…  相似文献   

8.
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学校法治教育的基点和关键。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教材、挖掘课外素材,拓展规则意识培养的教学资源,加深学生对规则的理解,引发情感体验。可运用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和实践锻炼法,让学生设身处地体验规则,在情境中认同规则,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规则,循序渐进地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还需要完善规则教育评价机制,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形成家校育人合力。  相似文献   

9.
<正>引导青少年走进、认识、参与社会生活,正确处理个人成长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是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的价值追求。八上教材由"走进社会生活""遵守社会规则""勇担社会责任""维护国家利益"四个单元构成。其中,第二单元由单元导语、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组成,旨在引导初中学生理解社会规则的价值和意义,明确道德和法律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两种主要社会规则,对学生提出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治意识的要求。为实施八上第二单元教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厘清教材结构,准确把握教材基本思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培养规则意识,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李燕萍 《江苏教育》2023,(21):16-17
班级制度保障班级的有序运行,建章立制是学生社会性情感形成和社会性能力提升的重要过程。班主任可以通过班级建章立制,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学生了解规则的本质不在于约束,而在于维护公共生活,从而由“任性的自由”走向“约定的自由”,与他人更好地共同学习和生活。  相似文献   

11.
高中地理是一门集中了“天文、地理、人文”的学科,通过对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人文素养。社会新闻是生活中突发的社会事件,和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将社会新闻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中是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手段之一,可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12.
教育戏剧以“戏剧”为教育的媒介、方法和元素,让学生“亲历其境”,在具体场景中体验、思考、感悟、领会。本文通过呈现真实案例,论述如何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运用教育戏剧发展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知,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规则意识,增强亲社会行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初中地理教学必须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去学习地理,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用学习过的地理知识认识社会实际,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4.
陈静 《考试周刊》2007,(46):124
化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要让学生形成生活中的化学意识和化学课堂上的生活意识,充分体现"由生活走向课程,由课程走向社会"这一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15.
要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规则意识,必须立足学生生活实际,从生活视角出发,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围绕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认同规则,解决规则困惑。同时,通过课后实践活动的开展,评价机制的设计,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促进其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相似文献   

16.
刘学军 《中学教育》2004,(12):12-13
规则意识越强,公民素质就越高,规则意识强弱是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一个标志。我们应当让学生明白,规则给我们创造了幸福,是一种可以被自己和他人共享的幸福,因此,尊重规则就是尊重自我享受幸福的权利。让规则意识引领孩子走近文明,就是引领孩子走向幸福。  相似文献   

17.
在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更新教学理念、创设情境、立足生活三大准则来进行教学设计,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本文即从以上三大准则出发,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进行了阐述,希望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规则意识。  相似文献   

18.
陈和永 《教师》2020,(4):80-81
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它集中体现了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民主与法治的基础,而意识是行动的指南,可见规则意识的培养对人的道德与品行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规则无处不在,需要从细节抓起,从学生的一言一行和生活学习点滴抓起。文章以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班级生活有规则”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抓好细节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相似文献   

19.
屈雪娇 《天津教育》2023,(4):109-110
<正>社会有着既定的规则,有法律法规也有约定俗成的行事准则。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将规则意识作为法治教学的重点,使学生在理解规则的基础上以规则约束自身。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重视规则意识的培养,充分认识规则意识培养现状,优化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着工具化、知识化和唯美化的顽固倾向,它导致了学生与丰富多彩的时代社会和生活内容的疏离,桎梏了学生的想象感悟能力,尤其是弱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心与奋发进取的社会参与意识。所以,中学语文课应该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