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喜欢读汪曾祺的散文,聊家常般的话语可以令读者漫不经心地行走其间。不时有会心的笑,或几处被撩拨的心动。正如王安忆所说:“汪老是洞察秋毫便装了糊涂,风云激荡过后回复了平静,他已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那种特有的“平静”与“天真”,不得不令人掩卷咂摸,细细咀嚼。  相似文献   

2.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说过:“我觉得感伤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因此,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却饶有趣味。他的《端午的鸭蛋》就是最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习俗,理清文章思路。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情感。3.培养生活热情,关注细节习惯。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说:“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的确,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为学习散文提供了语言运用的优秀范例。汪老说:“写作品得有中国味儿,且是普普通通的家常味。”《端午的鸭蛋》中,汪老总能用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平凡的事情,却如同水中磨洗过的白石子,干净圆润,清清爽爽,让人真真地感受到豪华落尽见真淳。教...  相似文献   

5.
金娜 《学语文》2008,(2):13-14
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节日的风俗更多。下面我给大家一首诗,请同学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个节日?  相似文献   

6.
陈秋萍 《文教资料》2009,(30):142-144
本文系一篇语文教材的教学设计,从教材分析、设计原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育难点、教学过程等方面作了介绍,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关于对话,英国教育家戴维·伯姆在《论对话》中谈到: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他还指出:在对话中我们不是互相对抗,而是共同合作。在对话中,人人都是胜者。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对《端午的鸭蛋》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分析,指出教师应该通过简洁、朴素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悟情思,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体会汪曾祺这一篇散文的语言特点并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情怀的熏陶。  相似文献   

9.
黄鹂 《现代语文》2008,(4):115-115
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了情趣,发现了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了生活的滋味,这正体现了汪曾祺先生的审美情趣着眼于“小叙事”“小场境”,着力于写凡人小事的特点。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问,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这正如他自己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时值端午快到之际,教此文,仿佛感受到了浓浓的端午气氛,尝到了端午鸭蛋的味道,童年的轻盈脚步不时在脑海的天空里弥漫……但学生们在理解文章时的困惑,又让我觉得此文不宜选入初中课本给学生们当范文。  相似文献   

10.
宋焕珍 《教师》2014,(6):69-69
正核心知识是每个教学活动单元中必须要让学生掌握、理解、探明的主要知识技能,是一个学期教学、一个单元教学、一节课教学的主体内容与知识主干,是联系全部教学活动的轴心骨,是教学活动之魂的栖息地[1]。《端午的鸭蛋》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单元课文  相似文献   

11.
郭晓倩 《文教资料》2010,(29):80-81
本文作者以《端午的鸭蛋》一课教学为例,指出此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对第一小节的分析,解决了这一问题.汪曾祺先生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便自然展现于眼前。  相似文献   

12.
张颖 《现代语文》2011,(9):96-97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能力目标: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各地不同的民俗特点;品味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4.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一滴水可以见大海,一粒沙可以见世界”。一个小小的节日风俗背后却是灿烂的民族文化。今天,我们的话题就从中国的传统节日说起。请同学们看屏幕。  相似文献   

15.
薛盈 《现代语文》2007,(8):30-31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其中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一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饮食文化,小小的鸭蛋,、止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的民俗风情。文中盼端午、  相似文献   

16.
耿建红 《现代语文》2010,(9):105-106
著名作家贾平凹在一首记游诗中这样评价汪曾祺:“汪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汪曾祺就是一只文狐,所以才能写出风俗美语言美人情美统一的《端午的鸭蛋》。他用了一千六百多字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描写了家乡鸭蛋的名声和特色,让读者通过小小的鸭蛋就能感受到它背后的浓郁风俗和文化意味。反复朗读此文,只觉得风俗美、人情美、语言美浑然一体,让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17.
1.教材分析。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始终与民族文化相伴随。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也就成为语文教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八年级(下)第四单元五篇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通过学习这些文章让我们去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因此学习本文对了解我国民俗民风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松云 《成才之路》2010,(19):40-41
一、案例背景 我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在学生全员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感受语文独特的魅力。语文是充满人文性的,缺乏情感,缺少感动的语文教学是没有生机和活力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学语文就要"披情入文",只有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才是语文学习的境界,也才让学生有所收获、有所教益。  相似文献   

19.
我和汪曾祺先生见面有四五回,那是在上世纪90年代.我喜欢汪先生的散文甚于他的小说,自觉颇能体会,不过也只是意会,还未曾试过言传.也想过将一些体会当面请教先生,终于没有说出来,留下万分遗憾.现在的几种初高中语文教材,大都选了汪曾祺的散文.教师都说好,又觉得不容易教.文章是学生自能读懂的,可是要指导他们品味出其中"淡而有味"的奥秘,便苦于无从着手;即便找到了一些语句,分析两下就"没词"了.总之教起来,还是一个字:淡.  相似文献   

20.
杜迤 《现代语文》2008,(7):143-143
汪曾祺的散文大多是“小叙事”作品。他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切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端午的鸭蛋》十分典型地体现了作者的散文魅力,在平淡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