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对待新闻事实,是检验新闻人能力素质的试金石。有些人面对一大堆新闻素材,往往因不得要领而无从下手,而有些人则善于提炼出最能反映新闻主题的典型新闻事实的材料,迅速写出一篇新闻佳作。作为一名新闻人,要不断提高提练新闻素材的能力,在用典型新闻事实说话上下功夫。刊登于2013年2月26日《前卫报》二版头条位置的消息《履新40天装备练过关》,就是一篇善于用典型新闻事实说话的范文。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2.
行为科学与新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新闻学界对于新闻学究竟属于什么学科的问题,曾经有过种种看法。最早曾有一些人认为新闻学属实用科学,后来,随着新闻事业和新闻学研究的发展,许多人倾向于把新闻学归属综合科学、人文科学。二次大战以后,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新闻学界有越来越多的人热心于探讨新闻学与行为科学的关系。从50年代开始,美国的《新闻学季刊》、《舆论季刊》等新闻专业刊物上,有大量的文章都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读者心理和研究新闻工具的效果的;有些新闻院校研究生的研究规划不是进行新闻工具本身的研究,而是致力于“行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有些新闻学著作则明确地宣称;新闻学已成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3.
现在只要翻开报纸,打开电视,几乎天天可以看到各种名目繁多的会议新闻。诸如召开纪念会、庆功会、茶话会、表彰会、订货会、鉴定会之类的消息充斥了我们的新闻传播媒介。有时候,电视新闻几乎成为会议广告报纸则如同一张会议目录。这种久盛不衰的会议新闻,实在令人望而生厌,望而生畏。对会议新闻固然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会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主要新闻传播媒体广播、电视和报刊的内部,有人也这样认为,广播一听就过,其真实性可以马虎一点,而报纸(刊物)则不一样,白纸黑字写着,人们随时都可看得清清楚楚,马虎不得,电视则介于两者之间。再有人认为各级新闻单位对新闻真实性要求也不一样,中央级要求最高,其余类推次之,有些小地方、小范围影响小的可以低要求。此外专业性新闻传媒和非专业性新闻传媒,传描新闻其真实性标准亦当有所不同。 出现上述种种怪现象,对于部分人来说可能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但笔者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不正常现象。追根溯源,当然有其历史的和客观的原因,但主要还是主观的和现实的社会原因。原因之一是,有些作者理论认识上走进了误区,对新闻真实性缺乏深切理解;而有些人则以“新闻改革”等为借口,企图打破新闻真实性这一最基本的原则,加入一些肮脏的东西;破坏其纯洁性。原因之二是,在改革开放形势下,有些作者财迷心窍,搞“有偿新闻”,赚不义之财,而丧失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规范——新闻真实性原则。原因之三是,缺乏理论学习和职业良知,在社会万花筒(尤其是社会腐败现象)面前显得麻木,无能为力,以至随波逐流,听之任之。  相似文献   

5.
白红义 《青年记者》2010,(10):23-24
新闻是一种社会建构的产物,它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同时,新闻也是一项组织性的产物,它是由专司搜集、传播新闻的专业组织生产出来的。在这一过程中,有些信息被发表,有些信息则受到忽视。新闻媒体通过精心编织的新闻网选择了一部分事件进行报道,经常映人人们眼帘的却是一些令人感觉不太美好的景象:凶杀、暴力、色情、欺诈等,诸如此类的“负面”新闻往往占据着新闻媒体的大量版面和时段。  相似文献   

6.
赵秉新 《记者摇篮》2008,(12):62-63
新闻生产通常要求操作者(包括采、编等多环节相关人员)付出大量艰辛的调查研究,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是用事实说话,时效性、准确性是构成新闻价值的基本要素。然而,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新闻作品会把“日前”、“最近”、“近日”这类表示时间的模糊词放在稿件的最前面,还有些新闻作品会用“某某”这样的词代替一些必要的新闻要素,  相似文献   

7.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失去了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就无法取信于民,也就失去了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新闻写作在过程、语言、细节、心理活动、背景材料等要求必须准确无误。但新闻有些失实是明显的,读者一看就能轻易地辨别出来。像名称(地名和人名)、法规、常识性知识等等。而有些失实则是读者不易发觉或根本看不出来的,这种失实,往往更具有破坏性和消极性。我们则称之为新闻隐性失实。  相似文献   

8.
我参加了三届全国好新闻评选会议,在评选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些情况:全国各新闻单位推荐来的一些消息、通讯和评论,就全篇来讲写得还不错,但因其中有些地方或文字粗糙,或事理不明,或内容走题……尽管瑕不掩瑜,却在佳品纷呈、名篇竞秀的情况下,而名落孙山。其实,这些作品如果于发表前好好加工,也不是没有可能被评选上的。这些事例,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我们的新闻要认真修改,才能好上加好。何况,有不少新闻。离“好”  相似文献   

9.
翻开报纸。确有一些悦目难忘的新闻图片,这些新闻图片冲击力很大.进入视线就拴住了眼球;但也有不少新闻图片则苍白无力,在读者的眼中未停留就被仍在一边。这是为什么?有些新闻图片给人浑厚与凝重之感,能够锁定一个历史的时段,能够唤起一个时代的觉醒,能够给人以震撼和思考,能够留下永久的记忆和思念;而更多的新闻图片却是昙花一现、过眼云烟,这又是为什么?这让我引发出一种思考,  相似文献   

10.
吕洪 《中国广播》2017,(9):94-95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痴迷于技术和算法的新闻客户端越来越“简单粗暴”了。点开一篇文章,它会迅速用大量相似的内容刷屏,连拒绝的权利都没有。有些人则将这些新闻分发的算法上升到人工智能的高度上,认为这是发展的大势。  相似文献   

11.
读报拾零     
写新闻要为读者着想新闻是写给读者看的,当然要让大多数读者看得懂,看明白。然而,我们看到有些新闻稿却只有少数人能够懂得,甚至只有作者自己心里明白。例如,有些关于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的新闻,由于专门术语和技术过程太多,除了少数内行以外,大多数读者很难懂得。须知,新闻不是专供内行研究的学术报告和技术鉴定,必须面向大众。否则,便没有多  相似文献   

12.
孙凯 《中国地市报人》2011,(12):118-119
社会新闻的采访与写作,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课题,但在当今,以读者需求为第一要务的新闻市场化运作条件下,如何采写不失新闻本质的社会新闻,则应当引起新闻采编人员的重新认识。目前,我们的一些同仁,正在用自己的实际工作演绎着这个话题。我们看到的一些成熟的稿件,也已经在诠释着这个话题,笔者仅就几年来的工作实际和都市类媒体社会新闻的一些体会作些阐述。  相似文献   

13.
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大者如海湾战争、丽江地震等毕竟是少数,而又是普通记者和广大通讯员无线接触到的。相反,一些看似小事的新闻,却层出不穷地在我们周围发生着,只不过有些事情的发展变化不太明显,甚至不经点明连身临其境的人都不易察觉。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不在能否碰到,而在能否发现。下面笔者就十数年的采访所得,谈谈发现的方法和途径。1、转换视角,从看似平常的事情中发现由于作者长期生活在一种氛围中,习惯从某种视角去观察事物,所以看到的景观往往没有什么变化,也就难以发现新闻,著变换一个观察的角度,就可…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位讲授传播学的教师,我常对那些有志于从事新闻记者职业的学生说:为了能够做一名合格的受人尊敬的记者,我们有必要看看名记者们的成长经历学习他们的采访和写作,以至人生的成败得失。 与梁衡那些或精雕细琢、或妙手仍得的美文相比,引顷听梁衡:在新闻、文学与政治之间》显得有些庞杂和随意,但读者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中各取所需,却正是本书的妙处所在。一些读者看到的也许是他的文学成就,一些读者看到的也许是他的仕途经历,另一此读者所看到的也许是一位记者成功的经验和一位报业管理者的有所作为。但无疑,每位读者都能看到一种人格个性和精神。 本书着重记叙了梁衡生平所历经的重大事件。这些重大事件似乎是伴随着他身份的转变而发  相似文献   

15.
“评论价值”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新闻和评论是报纸上不可缺少的两大文体。但是,新闻和评论在报纸版面上并不是平分秋色。一般来说,总是新闻多,评论少。打开一份报纸,可以看到几十条新闻,而配有评论的不过屈指可数的几条。这种现象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主要的就是“评论价值”。二经常写评论的同志都有这样的体会:给有些新闻配评论,不要费多大力气,就能写出一篇相当不错的东西,而给另一些新闻配评论,  相似文献   

16.
时下,一些媒体为了使娱乐新闻更吸引人,往往在做活标题上下功夫,然而有些娱乐新闻的标题制作着实离谱。随手拈来两例: 一则新闻题为《张某、俞某再续前缘》,听起来像是则爱情故事,细看内容,才知道原来不过是二演员在合演过一部电视剧之后,又合演了一部戏,分别饰演男女主角。  相似文献   

17.
梁云 《新闻前哨》2002,(11):37-37
电视新闻的现场采访成功与否,同记者的文化素质高低,特别是记者提问和现场行为表现,有着直接的关系。它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条电视新闻的成败。我们看到在以往的获奖电视新闻作品中,的确有很多新闻由于一些优秀的电视新闻记者在其中的出色表现而增色。但是,我们同样也可以在平常看到:由于记者在现场的表现大失水准,而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的作品仍然大量存在。有些记者在介绍现场有关背景和采访提问时,要么现场把握能力较差;要么是提问不当;要么举止过于张扬。本文所谈及的主要内容,是记者现场行为的风格问题,即是张…  相似文献   

18.
“你,会读报吗?”朋友,假如有人向你发出这样的疑问,你一定会觉得奇怪。的确,很少有人会承认自己不会读报。具备一定文化水平的人,都能读懂报纸上的文字;有些朋友在这种阅读中也自发地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可是,在我们的周围,经常地、大量地看到的却是这样一些现象:有的人,面对着报纸上五花八门的内容,不知从何着眼;有的人,站在阅读栏前,挤到哪儿看到哪儿。结果,看花了眼,问他“今天报上有些什么重大新闻”,则茫然无从回答;还有些人,拿到一张报纸,粗粗查看一下影剧广告,使丢在一边,  相似文献   

19.
康美权 《声屏世界》2004,(11):24-24
笔者是地方电视台的一名新闻记者,每天都要关注不同频道的电视节目。可是,近一段时间,笔者看到的凡则新闻和广告却有些令人啼笑皆非。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经济信息?经济信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经济信息指包含了新闻样式在内的一种信息,而狭义的经济信息指一种经济性的信息新闻或是信息性的经济新闻。我们通常所指的经济信息是一种狭义的经济信息。目前我们经常接触的、能够理解的是通过新闻媒介传递,并以新闻样式出现的那种经济信息。目前,社会上有些人将信息新闻与经济信息划等号,一谈到信息新闻就认为是经济信息,这是由于对信息新闻和经济信息的区别缺乏了解所致。要知道,经济信息是信息新闻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传递量居各类信息新闻之首,约占总信息传递量的50%以上。近几年,我国创办的以信息新闻为主要载体的报刊大都以传递经济信息为主,一些报刊则干脆冠之“经济信息”,各级报社、电台开设的信息专栏或信息节目中传递多的也是经济信息。经济信息之所以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