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羽扇纶巾"也写作"纶巾羽扇",意即头戴纶巾,手持羽扇。这是古代流行的儒将的装束。 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相传为诸葛亮在军中首先使用,故又称"诸葛巾"。由于冠戴此巾给人  相似文献   

2.
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怀的是周瑜,大概多数人都不会怀疑。但仍有个别学者认为其中“羽扇纶巾,谈笑间,狂虏灰飞烟灭”这几句是对诸葛亮而发的,因为“羽扇纶巾”是诸葛亮的衣著。把这几句撇开周瑜转向诸葛亮,严重地破坏了词中所怀人物形象的完整性,苏东坡决不会这样写,因此这几句说的必然是周瑜。赤壁之战孙刘一方指挥战争的主角是周瑜,不是诸葛亮,这是历史的事实。词本身也直接点明了所怀对象。上片说“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下片开头就说“遥想公瑾当年”,所以怀的只是周瑜是不成问题的。  相似文献   

3.
“羽扇纶巾”应是诸葛亮形象的高度概括。权威性工具书和研究服饰文化的书籍都这样认定;赤壁怀古,缅怀的是“一时多少豪杰”、“千古风流人物”即群体形象。写他人意在抒发自己的情怀。而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并不亚于周瑜;优秀的诗词最讲究创设意境,常以典型特征代人物形象,“羽扇纶巾”正是诸葛亮的典型装饰。  相似文献   

4.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名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为古今所传诵的名篇.但是对该词下阙有不同的解释,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羽扇纶巾"究竟是指诸葛亮还是周瑜?从建国以来有关该词的注释和解说看,主张"羽扇纶巾"指周瑜者居多.其中有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俞平伯的《唐宋词选释》、胡云翼的《宋词选》和沈祖棻的《宋词赏析》等.他们认为:"羽扇纶巾"是"魏晋时人的装束",是"古代儒将的装束",是"便装不是戎服";是"用来形容周瑜态度的从容闲雅"和"姿态潇洒",而"不是全身披挂的紧张状态."我是同意这些看法的.  相似文献   

5.
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阙第二句“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般人都认为,“羽扇纶巾”指周瑜的儒将装束。笔者认为也可以指诸葛亮。理由有三:其一,苏轼的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即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第四年。词写古战场的壮丽景象,即景抒怀,引  相似文献   

6.
<正>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里的“羽扇纶巾”,或说指诸葛亮,或说指周瑜,并无定论。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即说是指诸葛亮。这一说较为多见,其论据是:纶巾是诸葛亮平生最惯常的装束,而谈笑却敌,又是他生最感人的事迹的表现。这种说法,我个人觉得,仍有值得商榷之处。 其一,从历史的观点看,宋朝以前,特别是魏晋时期,那些有文士风度的将帅,往往手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谁?哈,他就是我们班上的袁宇凡!说句实话,他一点儿也不像诸葛亮那般气宇轩昂。瞧瞧,稀疏的眉毛,细细的眼睛,特别是瘦小的个头,怎么也不能跟那位叱咤风云的大军师联系起来。但是,人不可貌相啊!就因为他十分机灵,一眨眼一个点子,大家才奉送给他这个小小“诸葛亮”的雅号。他十分迷恋、崇拜诸葛亮。记得上学期的《思想品德》课本上,有一幅《草船借箭》的插图:诸葛亮羽扇纶巾,谈笑风生。周瑜则侧立一旁,像个斗败了的公鸡。袁宇凡见了,心花怒放,兴奋得手舞足蹈。他飞快地拿出一张纸,一笔不苟地偷偷描画起诸葛亮的形象来。从那以后,便一发…  相似文献   

8.
巧问五法     
迂回法。教学中有些问题,如果去直接问,正面问,往往难以解决。而迂回来问,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草船借箭》中,把“周瑜明知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支箭办不到,为什么还要他立下军令状?诸葛亮立了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改成迂回提问:“诸葛亮明知周瑜借造箭之机想陷害他,但为什么还要冒这样大的风险去‘借箭’?” 分解法。即化难为易的一种提问方法。可将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以减缓坡度,学生得以顺利答问。如“在天底下,一碧千里,  相似文献   

9.
课堂上,在讨论《草船借箭》中诸葛亮请鲁肃来帮他做事的原因时,一位学生说:“因为诸葛亮觉得鲁肃是个老实忠厚的人,所以才请他帮忙。”这时,另一位学生站了起来:“老师,我觉得鲁肃不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他尽忠于诸葛亮,必然背叛周瑜。况且,周瑜这么信任他、重用他,他吃里扒外,怎能说忠厚老实呢?”一些学生对他的观点表示赞同:“周瑜对鲁肃很好,鲁肃怎能这样对待周瑜?我想不通。”“诸葛亮请鲁肃这样的人做事,看来诸葛亮的  相似文献   

10.
诸葛亮名垂宇宙,最为中国人所熟知。史料中记载了他的形象。《三国志·诸葛亮传》:“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姓源韵谱》称“诸葛亮身长八尺,形细面粗,犹如松柏,皮肤枯槁,文理润泽”;裴启《语林》写他“乘素舆,葛巾、持白羽扇,指挥三军”。我们从这些零星的描述中,只能了解到他的神态相貌,而对他的服饰却知之甚少。而我们今天所知的诸葛亮服饰是后人“创造”出来的,他那“纶巾道衣”的形象主要来源于  相似文献   

11.
东吴孙权决定举办一次“天下第一名酒”的比赛,周瑜立即将请帖发到其他两国,请两国的重要人物参加。张飞首先拿到了请帖,找到诸葛亮说:“军师,吴国要举行‘天下第一名酒大赛’,让我去当品酒员,让您和二哥去当嘉宾,去不去?”“当然去了。”诸葛亮说。于是三人骑着木牛流马,拿着蜀国刚酿造出  相似文献   

12.
史峰  尉学君 《师道》2006,(2):28-29
听了尉老师讲授《草船借箭》一课,大开眼界。上课了,老师说:“这一节课,我们将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一节语文辩论课。《三国演义》中评价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从不用险,唯‘空城计’为生平唯一一次用险。同学们同不同意这种说法呢?”一个学生回答:“老师,我不同意诸葛亮一生谨慎的评价。诸葛亮实际上是个用险专家,他常常用险,比如‘草船借箭’,就是诸葛亮的一次险胜,甚至险于‘空城计’。”老师:“这么说来,你认为孔明此次借箭是‘险招’,对吗?”“老师,是的。”又一生起立:“老师,我认为‘草船借箭’并不是用险,而是诸葛亮胸有成竹,稳操…  相似文献   

13.
新草船借箭     
周瑜其实是个小肚鸡肠的人,可他却认为自己是个玉树临风、有勇有谋的人。谁知道诸葛亮比周瑜更帅更聪明,周瑜就想杀他,于是他派鲁肃开着奔驰2008去叫诸葛亮。谁知鲁肃一向胆小怕事,不  相似文献   

14.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流传千古,脍炙人口。数百年来,人们在品读中,也会产生一些疑惑,如下阕:“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神游故国”者是谁呢?是作者本人还是周瑜?翻阅一些注译本,可知有四种情形:一是回避,不说神游者是谁,如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认为:“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也如此:“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故国,指古战场。”王延龄《唐宋词九十首》注为:“[故国神游]精…  相似文献   

15.
《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枝箭,以此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必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认识周瑜和诸葛亮性格、语言各具特点这一截然不同的关系上,这是全文的一个难点,但也是关键。要剖析这一难点,就必须完成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领悟。  相似文献   

16.
小语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到的魅力,而不少文章的结尾,更是妙不可言。它们形式不一,个性鲜明:或画龙点腈,或诱人深思,或扑朔迷离,或感人心脾,确实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好依据。怎样利用结尾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呢?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一、利用结尾的迷惑性,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某些文章的结尾,犹如一个“迷魂阵”,令学生(?)出相反的结论,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这在一些节选课文中表现得犹为突出。“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这是《草船借箭》(六年制十册)中的结句。学生被这句话迷住了,一致认为:这说明周瑜从心里佩服诸葛亮。我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布置学生去做两件事:①问一问对历史比较熟悉的人,听听他们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说的,再结合课文想一想;②看一看有关三国故事的书,找出周瑜临死前说了什么话,再结合课文想一想。通过广闻博看,学生带来了他们取得的成果:周瑜临死前还在说:“既生亮,何生瑜!”这证明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一直到死都没有放弃。《草船借箭》中的结尾一句,不能说明周瑜  相似文献   

17.
减压诸葛枕     
今天鲁肃看见周瑜时吓了一跳。“公瑾,你怎么啦?”周瑜的眼眶发青,神情疲惫。周瑜嗓音沙哑地说:“头疼,浑身提不起劲来,刚才还流了鼻血。”“是不是夜里没睡好?”“开始时是失眠,睡不着,老想着诸葛亮的新发明……”“是诸葛亮发明的测智商苹果吗?那苹果是白色的,高智商的人咬一口,苹果就变红;中智商的人咬一口,苹果就变蓝;低智商的人咬一口,苹果就变得灰不溜秋的。好玩!”“好玩什么呀?”周瑜恼怒道,“我想着诸葛亮那家伙老是有一个接一个的无聊发明,而我已有好长时间没出什么成果了,越想越睡不着。到了下半夜,好容易睡着了,又开始做噩梦了…  相似文献   

18.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苏轼《念奴矫·赤壁怀古》中的句子。不少注家都认为这几句刻画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雍容闲雅、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表现出周瑜的军事才能和蔑视强敌的气概。然而“小乔初嫁了”一句又如何理解呢?因为众所周知,周瑜娶小乔不是在赤壁之  相似文献   

19.
巫乃刚 《现代语文》2005,(10):83-83
"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是大部分学生喜欢的教学风格,笔者在做学生的时候也往往对那些课堂上语言轻松活泼、幽默风趣的老师有特殊的好感,现在还记得一位小学老师讲<草船借箭>中的一个小片段:"周瑜处心积虑,假借公事要整诸葛亮,诸葛亮表面装不知,不动声色,巧妙借箭,真借公事气煞了周瑜.二人在这场‘刀里鞘,鞘里刀'的争斗中诸葛亮占了上风."复杂的内容被他讲得深入浅出,活灵活现.  相似文献   

20.
<正> 者,是一个代词。主谓者式,是表现‘者’的指代功能的基本格式。‘者’和‘所’一样,指代的都是由主谓结构充当修饰语的名词性偏正式里的中心词。但是,‘所’指代的是动作的对象(受事)、而‘者’指代的则是动作(以及性状、处所、数量等)的主体(施事)。因此,在主谓者式中,‘者’就是复指前面的‘主’,它可以指代人、物、事,相当于‘之人、之事’等,在句中一般充当主语或宾语、兼语。尽管,为适应白话的习惯和行文的简捷,译成白话时,往往将‘人、事’等词省略,形式上跟的字结构相似,但是,文言的‘者’不等于白话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