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5年中国发行《梅花》邮票时,我在同济大学任教。班上一位同学知我喜爱集邮,专门绘制了全套仿邮票图案的国画明信片相赠。我在明信片上贴票盖戳,图1是其中之一。在欣赏这套自制的梅花邮票明信片时,我脑海中不由会想到宋人林逋的咏梅佳句:  相似文献   

2.
平日里,经常会收到些明信片,有时随手一放,或许不会再有过多的关注。但是那些清一色地写着“Best Wishes”的明信片,却常常令我欣喜,时不时地拿出来看一看。寄来明信片的便是我的好朋友、好兄弟——刘乐源。  相似文献   

3.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一个极其普通的日子,但对于西湖少年邮局的每一个同学来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从20日开始,连续三天,少年邮局组织了近百名同学为天南海北的学校、同学写明信片,加盖"世界读书日"宣传戳。  相似文献   

4.
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的那年,我重拾起中断了多年的日记,不过这一次并不是将日记写在日记本上,而是写在了明信片上。这种看起来有点特别的写日记的方式,不仅给我的生活增添了新的乐趣,也让我的集邮爱好与日常生活结合得更加紧密。  相似文献   

5.
在我收藏的奥运邮品中,有一枚明信片,虽然它算不上珍贵,但肯定比较少见。这是北京孔令金先生实寄给我的《北京2008年奥申委会徽》邮资明信片(如右图),左边写着:"2001.7.13.22:08分,奥委会  相似文献   

6.
1995年第1期《上海集邮》刊出胡稼先生的《抗美援朝时期的战俘明信片》,笔者受到启发,写了一篇我国发行的抗美援朝题材的邮票,附带谈到了这张新发现的战俘明信片的文章,发表在美国《环球邮票新闻》月刊1995年9月号上。笔者在文末加上了这么一句:“欢迎了解此明信片发行背景的美国邮友给我来信”,希望能由此获得关于战俘邮品的进一步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李根 《集邮博览》2013,(6):68-69
双明信片也称回邮已付明信片(简称双片)。它是可供往返通信使用的两张相连且对折的明信片,即正片和回片,两片都贴有相同的邮资,寄信盖销正片,回信使用回片。如果将双片寄往国外,可先在正片上贴足本国邮局规定的国际明信片邮资,写上对方地址姓名,背面写信的内容,并在回片正面贴上相等值的邮资,写好自己的地址姓名,背面留给对方写信。明信片寄出后,当地邮局只盖销正片的邮票;国外收信人在回片上写回信,不需要再贴邮票,  相似文献   

8.
华锦欣 《上海集邮》2014,(11):29-30
"Postcrossing"意为"明信片交流",同时也是一个在线网站(www.postcrossing.com),免费注册。通过这个网站,人们可以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交换明信片。这项活动的宣言是"寄出一张明信片,从世界的某个地方收到来自素不相识人的另一张!"。系统为每一张明信片都会生成一个唯一的ID(如CN-123456),切记把该ID写在对应的片上,收到片时请务必在网站上登记来片上的编号以作存档。  相似文献   

9.
球迷问答     
圣诞和元旦快到了,我也收到了球迷们寄来的贺卡和明信片。有一位球迷的明信片很简洁,落款是杨梅邮政,不知道你是叫杨梅还是叫邮政……正面很有寓意,是两个骑着瓢虫的小孩拖着一只大蜗牛在草原上漫步,上面写着:我也是牛,载着温暖的家一块儿去旅游。谢谢这位球迷,能告诉我你的地址吗?我会把我去年没吃的那些风干的杨梅都给你寄去的……  相似文献   

10.
近日,笔看到几名喜欢集邮的学生,指着一张明信片上的《人民日报五十年》七个字议论着。A学生说:“啥意思.是不是人民日报只办了五十年?”B学生说:“句子里少写了‘创刊’二字”和周年的‘周’字”。C学生说:“国家名片上出现没有谓语的句,真是笑话!”听了这些话,笔又仔细看了这张明信片.不禁吃了一惊:连学生们都能看出的问题.怎么堂而皇之印在了(JP67(1-1)1998中国邮政明信片》上了呢?  相似文献   

11.
杨波 《集邮博览》2013,(1):49-49
当初邮电部在发行普9型邮资片的同时,为了解决用邮者对本埠明信片的需求问题,还发行了一批无面值明信片(图1),相关的发行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供给制是实行一种“战时共产主义”,是中国革命在特定时间、条件下的历史产物。这种制度保证了革命胜利的需要。我有三张“供给制专用明信片”,是同学王先涛赠予的,其中两张华东邮政毛泽东像供给制专用邮资明信片是1950年我从工作地寄给他的,另—张华东供给制改作中国人民邮政邮资片是同学孙谦在山东济南读大学时寄给他的。这种供给制片是解放区自行设计、印刷的。时隔50多年,这些旧片已存世不多,是历史的见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最近见到1枚实寄贺年有奖明信片,上面的邮政日戳引起了我的注意(见图)。这是一枚现行的95式日戳,戳面直径31毫米,上部地址栏写的是“新疆尼勒克”;下部邮政局所栏内清晰地写  相似文献   

14.
杨波 《集邮博览》2014,(1):46-49
1955年9月,邮电部发行了以漓江等风景为图案的美术明信片一套6枚,按发行顺序来分,这是邮电部发行的第8套美术明信片,俗称"美8片"。明信片的正面为横式(图1),规格为140mm×90mm,文字、线条均为棕色印刷,明信片的中央上方印有"中国人民邮政明信片",图名印在左下角处,右上角处印有"贴邮票处"文字及虚线方框,中央印有由文字和线段组成的垂直分割线,相关的文字是"右边写收件人及寄件人姓名地址"。  相似文献   

15.
正1955年9月,邮电部发行了以漓江等风景为图案的美术明信片一套6枚,按发行顺序来分,这是邮电部发行的第8套美术明信片,俗称"美8片"。明信片的正面为横式(图1),规格为140mm×90mm,文字、线条均为棕色印刷,明信片的中央上方印有"中国人民邮政明信片",图名印在左下角处,右上角处印有"贴邮票处"文字及虚线方框,中央印有由文字和线段组成的垂直分割线,相关的文字是"右边写收件人及寄件人姓名地址"。  相似文献   

16.
前年加拿大邮政工人罢工期间,儿子正好在渥太华旅游,他给我寄了一张明信片(如图),投入信筒的时间是1997年11月29日,明信片上写道:“虽然邮局仍在罢工之中,我还是按惯例给家里寄一张明信片。这张明信片将成为邮局罢工结束后,第一批前往国外的邮件,寄往中国。”正如他预计的那样,这张明信片在邮筒里等待了5天,当地邮局销戳的日期是12月4  相似文献   

17.
2015年3月8日,适逢"灵璧石—庆云峰"退思园双联普通邮资明信片在同里古镇首发,我特意将珍藏的多枚1995年吴江邮电局发行的退思园明信片贴上邮票,盖上了两枚活动当天的纪念邮戳。细细欣赏之下,忽然感觉只在明信片上贴上邮票、盖上纪念邮戳,对于展现世界文化遗产风光的明信片而言,似乎还缺少了些什么东西。想着想着,我猛然想到,来过同里退思园的集邮家不计其数,何不请其中的一位集邮家给我签名呢!于是,我第一个想到了与我有交往的老集邮家唐无忌先生。那是1983年10月,当时还没有实行"双休日",应该是  相似文献   

18.
徐阳 《集邮博览》2014,(1):53-53
正每每整理邮友们寄来的明信片时,陶铨老先生的剪纸明信片总会一下就映入我的眼帘。陶铨老先生是我们江苏吴江人,我们已相识多年。陶老先生一生中最大的爱好就是剪纸和集邮。现在虽然已是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但剪纸却一年比一年更勤了。他的剪纸内容比较特别,主要是党旗、天坛、天安门、伟人头像和伟人语录等。每逢一些特殊的日子,我总会收到他寄来的明信片,每一枚都是别具一格的、带有剪纸作品的明信片。如图所示这枚明信片,就是我珍藏陶铨老先生剪纸明信片中的一枚。这是一枚寄自2010年7月1日的明信片,这天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89周年纪念日。记得收到这枚明信片时,贴在明信片左侧的一幅毛泽东头像剪纸作品最先映入了我的眼帘,初看简简单单的剪纸作品贴在明  相似文献   

19.
集邮的情怀蕴涵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旅行过程中尤其突出。明信片是旅行中最常见的,同样也是记录历史最好的载体。2008年5月我在捷克旅行,当我游历到蜚声天下的世界文化遗产克鲁姆洛夫的时候,在它的邮局里我看到了这样的一行字:"Thelargest postcrd in the word"(世界上最大的明信片)。  相似文献   

20.
我酷爱极限明信片。近日在我市旧书摊位上,觅得一套大约在上世纪30年代发行的“中支那风俗A”明信片一套,共7枚(可能不全)。看到这7枚风俗明信片上的旧景,使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代。现将这套明信片展示出来,与大家共赏。图1是封套。反映旧时车夫用自制的独轮车载客的情景。旧中国,有钱的人通常用黄包车、马车作为交通工具,普通人家以步行为主,能用上独轮车已属不易。这幅画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图2画面是三位农家妇女在田边车水的情景。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