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旱地带状间套轮作,是提高旱地粮食产量和经济效益的一项技术措施,是旱地种植制度的改革。我区从1983年开始推广应用,到1986年推广面积7.76万亩,占旱地面积34%左右,不同作物组合形式达几十种,但都是以麦、豆、薯为基本作物结构。为了更好地搞好带状间套轮作的推广应用,我们在试验和调查的基础上对六种具有代表性的间套轮作组合形式进行综合评价,现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2.
袁志荣 《内江科技》1996,17(2):38-39
旱地种植制度改革是农作物栽培中十分重要的技术,它包含作物布局、复种轮作、间作套件等全局性的措施,它是农作物高产稳产的基础。 一、资中县旱地种植制度改革与发展 一九六四年以前,资中县旱地以一年两熟或三熟为主,主要栽培模式是:小麦—玉米=红苕→小麦;豌豆—红苕→碗豆;豌  相似文献   

3.
1986年~2005年三江平原水田与旱地的转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黄妮  刘殿伟  王宗明 《资源科学》2009,31(2):324-329
在遥感和 GIS 技术支持下,通过获取研究区 1986 年、1995 年、2000 年和 2005 年 4 期土地利用数据,从总量态势、相互转化差异、空间格局等三方面分析了3江平原 1986年~2005 年水田与旱地相互转化特征。结果显示: ①三江平原水田和旱地均呈显著增加趋势,水田面积增加的幅度大于旱地,由 1986 年的 57.7×104hm2 增加到 2005 年的 150.9×104hm2,增加面积占三江平原总面积的 13.86%;水田在此期间的动态度为 5.08%,开发速度明显快于旱地;② 水田与旱地的总量变化存在明显的阶段差异,1986年~1995 年,旱地的开发速度是3个时段中最快的,1995 年~ 2000 年是水田面积增长最快的时期,动态度高达 36.49% ;③ 水田与旱地的相互转化特征在不同阶段差异较大,1986年~1995 年为水田转化为旱地最明显的时期,转化面积为 33.1×104hm2;1995年~2000 年为旱地转化为水田幅度最大的时期,转化面积达 63.5×104hm2;④ 水田与旱地相互转化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水田和旱地的重心总体上均表现为向东北偏移的趋势,水田重心的整体偏移量要远大于旱地。  相似文献   

4.
中国粮食主产区生产潜力对气候波动响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荣青  郑度  戴尔阜  吴绍洪  赵明华 《资源科学》2014,36(12):2611-2623
粮食生产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是目前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且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潜力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问题。本文对逐级递减的机制法模型进行了改进,主要是修正计算太阳辐射的系数a和b,并划分不同土壤有效系数指标区来构建各自的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了1995年和2005年的光合、光温、气候和土地等4个逐级递减层次的生产潜力,并分析1995-2005气候变化对光合、光温、气候和土地四个层次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绝大部分区域的作物有效生育期增加,并且有效生育期初日时间逐渐提前,而终日时间相应推迟;同时生育期时段内的日照时数增加;而作物有效生育期内有效降水量总体减少,且大部分地区降水多集中在有效生育期内。降水减少是整个研究区粮食生产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各气象因子的变化整体上有利于生产潜力的增长。气候波动使得光合、光温、土地3个层次的生产潜力增长,使得气候生产潜力降低。对光合、光温、气候和土地4个层次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小。从对水田和旱地的影响看,气候波动导致水田光合生产潜力比旱地的增加更多;而气候波动使旱地的光温生产潜力比水田的增加更多;气候波动导致旱地的气候生产潜力比水田的减少更多;气候波动导致旱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增加,但水田的土地生产潜力减少。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旱地小麦生育期降水少且利用效率低、产量低而不稳、比较效益低等生产实际问题,山西农业大学旱作栽培与生理团队在山西省运城市闻喜旱地小麦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多年大田试验,研究探墒沟播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利用、产量形成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探墒沟播技术可增加旱地小麦越冬期0~200 cm土壤蓄水量5~18 mm、拔节期3~13 mm,降低了越冬-拔节土壤耗水量,显著增加了拔节-开花、开花-成熟耗水量;显著增加了穗长、小穗数,显著提高了穗数27万~36万/hm2,穗粒数3.1~3.5粒,千粒重1.5~3.0 g,提高产量14%~17%、水分利用效率12%~16%、氮肥偏生产力16%~17%.该技术减少总投入300元/hm2,增加总收入1554元/hm2,增加经济效益1854元/hm2.总之,旱地小麦探墒沟播技术有利于蓄积生育前期土壤水分,促进穗部发育,优化产量构成,实现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6.
正鱼,是人类餐桌上的美味,也是世界上种类最多的脊椎动物。54年前的一个夏日,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教师刘筠家喜添小儿。在夫人的坚持下,被誉为"鱼痴"的刘筠没有在老三的名字里再嵌进"鱼"。老三攻读完成了博士学位,在父亲刘筠院士的引领下与鱼交往越来越深——摸清楚鱼类远缘杂交的规律。这个老三,就是湖南师范大学教授、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少军。他用近30年的观  相似文献   

7.
骆开莲  梁晔 《今日科苑》2009,(14):161-162
我县南临遵义,北靠重庆,是一个立体农业县,旱地面积40万亩,水田面积20万亩,水田种植以稻油两熟为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逐渐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用  相似文献   

8.
贵州猫跳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许月卿  彭建 《资源科学》2008,30(8):1218-1225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成为当前土地变化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山高坡陡,地形破碎,土壤侵蚀严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是造成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的主要人文因素。本文采用“3S"技术和RUSLE模型,分析了近30年来贵州省猫跳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特征,模拟了不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下的土壤侵蚀状况,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0年来流域内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显著变化,1973年~1990年,水田、灌木林、其他林地、灌草地均在减少,旱地、有林地、水域、建设用地、裸岩地均在增加;1990年~2002年,水田、有林地、灌木林、灌草地、水域、城镇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均明显增加,旱地和裸岩地均大幅度减少。流域土壤侵蚀模数由1973年的30.88t/(hm2·年)上升到1990年的35.08t/(hm2·年),2002年下降到28.16t/(hm2·年)。旱地和灌草地是流域发生土壤侵蚀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减少陡坡旱地,是流域进行水土流失治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许月卿  罗鼎  冯艳  彭建 《资源科学》2010,32(9):1752-1760
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山高坡陡,地形破碎,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是土地利用变化的敏感区域,也是全 球环境变化响应比较突出的区域。本文根据贵州省猫跳河流域1973年MSS影像数据、1990年、2002年和2007年 的Landsat -TM影像数据,利用遥感、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系统地分析了该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格局和特征,为喀斯特其它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和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和依据。结果表明:近30年来,流域内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剧烈变化。1973年-1990年, 由于陡坡开荒以及城镇化发展,流域内 旱地、裸岩地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水田、灌木林、其它林地、灌草地均在减少;1990年以后,由于生态建设相关政 策和项目的实施,流域内旱地和裸岩地大幅度减少,林地大幅度增加,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和交通工矿用地呈持 续增加趋势;1973年-2007年,各地类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与土地利用强度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灌木林、灌草 地、有林地、其它林地、旱地和裸岩地之间的转化,土地利用强度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流域内绝大多数地类分部 的平均海拔高程和坡度呈增加趋势,说明流域内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干扰空间在扩大,趋向于高海拔和陡坡地区。  相似文献   

10.
水稻旱地育秧的微气象和育秧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实测和计算资料,分析比较了旱地育秧与水田育秧的微气象差异和育苗效果。结果表明,在同一种塑料薄膜覆盖下,旱地育秧的薄膜透光率、土壤温度和气温均高于水田育秧;土壤热通量、地面温度和气温的日较差均大于水田育秧;在低温阴雨天气条件下,旱地育秧的种谷胚乳转化率、秧苗器官的干重增加速度、出苗率和成秧率均高于水田育秧。  相似文献   

11.
汪自强 《科技通报》1990,6(6):322-325
浙江省饲料粮消费量30年来平均每年增加0.75亿kg,目前缺口较大,蛋白质饲料严重不足,配、混合饲料中饲料粮90%靠外省调入。发展饲料生产,要重视早粮,发展间套作,利用冬闲田多种大麦,发展玉米,扩种黑麦草;要建立饲料粮基地,并开发利用菜籽饼、棉籽饼等蛋白质饲料资源;要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扩大家禽饲养比例,发展配、混合饲料饲养,提高饲料利用、转化率。  相似文献   

12.
2001-2010年鄱阳湖圩区水稻多熟种植时空格局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文叶  姜鲁光  李鹏 《资源科学》2014,36(4):809-816
在耕地面积有限、粮食单产水平较高的地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复种指数,加大土地利用强度。鄱阳湖圩区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是我国水稻多熟种植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弄清鄱阳湖圩区时间上与空间上的水稻多熟种植变化特征,为兼顾粮食安全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提供现实基础。本文利用较高空间分辨率卫星影像(Landsat-TM/ETM+),选择合适时间窗口,识别了2001年鄱阳湖圩区水稻多熟种植的空间格局,并利用K-means算法对解译结果进行精度验证。研究表明,2001年圩堤水田面积为34.54万hm2,其中单季稻13.02万hm2,双季稻21.52万hm2,分别占水田面积的37.7%与62.3%,复种指数为162.3%。对比分析2001年与2010年的多熟种植空间格局变化表明,2001-2010年鄱阳湖圩区水田面积减少了1.09万hm2,但复种指数增加了15.9%。本文利用时间窗口阈值法不需经过目视解译即可达到81.6%的精度,是一种有效的水稻多熟种植空间格局提取的方法,并且大大减少了所需的遥感影像。  相似文献   

13.
"麦/玉/豆"旱三熟种植模式集免耕、秸秆覆盖、作物直播技术为一体,该模式作为一项集抗旱减灾、用养地结合、保护性耕作、轻型栽培于一体的旱地新型种植模式,体现了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内涵,促进了种植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旱地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技术措施。经过多年的试验推广,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种植技术。本文总结了"麦/玉/豆"模式在内江地区的栽培技术特点,分析了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山东半岛典型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以烟台市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图斑分类和地面调查为斑块属性引导,在3S技术的支持下,对2002年9月9日的ETM影像进行解译分析,选取斑块密度(PD)、形状指数(SI)、景观多样性(DV)和景观均匀度指数(EV)等,对烟台市12个典型流域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斑块尺度上,6种主要土地类型与流域面积和形状指数进行的关联分析表明,灌木林斑块和旱地斑块的相对面积(在0.01水平上)与流域面积的关联程度显著,关联系数分别为0.843和0.796,且呈对数回归关系;水浇地和旱地斑块的相对面积与形状指数关联程度极为显著(在0.01水平上),关联系数大于0.729。从相互关系来看,在本文所研究的流域面积范围内,灌木林斑块和旱地斑块的相对面积随着流域面积的增大呈增加趋势;而形状指数与水浇地斑块相对面积呈正相关、与旱地斑块相对面积为负相关。在景观尺度上,斑块数量与流域面积的关联程度极为显著(在0.01水平上),关联系数为0.987,有较高的置信度,斑块数量与流域面积之间存在正相关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15.
浙中山区旱地春玉米的栽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浙中山区自然条件和种植制度的现状 ,为提高粮食产量 ,进一步发展“一优两高”农业 ,磐安县总结了多年来春玉米生产的实践经验 ,证明了利用上半年雨量充沛、温度适宜的气候优势 ,改夏秋玉米为春玉米是发展旱地持续农业的成功之路 .文章剖析了以春玉米为主的高产、高效种植结构及其经济效益和现有生产水平下的配套栽培技术 ,并提出了改制增熟、间作套种和开发特种玉米的发展途径 ,为相邻地区旱粮生产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连续2a采用4因子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辽河平原中部地区米麦间套作产量与田间结构因子中的玉米播期X1、玉米株距X2、玉米幅宽X3、和小麦幅宽X4关系。结果表明:作物产量Y与试验所设田间结构因子符合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田间结构单因子,对产量作用大小依玉米幅宽、玉米播期、小麦幅宽对产量则呈极显著的正交互效应。玉米株距和幅宽〉玉米播期和小麦幅宽〉玉米播期和株距;利用频数分析法可分别确定米麦间套作不同产量水平田间结构的优化配置。指出了研究区域目前米麦间套作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该研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新三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作为全新的企业组织机构相继产生并开始运作,而作为现代企业领导制度中重要组成部分的“老三会”(党委会、职工代表大会、工会)仍应充分发挥其对企业的思想政治保证作用。“新三会”充分发挥三者的职能,“老三会”作用不能削弱,如何搭建起“新老三会”共同发挥作用的组织机构,使现代企业制度真正运作起来,是个值得很好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罗德一 《内江科技》1997,18(2):32-33
近两年来,我区根据不同地域性、不同季节性和生产连续性的特点,实行旱地改革,收到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1989和1990两年间,在38.52万亩旱地中的25.74万亩粮食作物,有11万亩实行耕制改革后,平均亩产粮967公斤,亩产值1001.95元(含附产物、下同),每亩纯收入476.95元。比未改制增加纯收入131.45元。耕制改革后每投1  相似文献   

19.
张真 《科技通报》1998,14(6):461-464
根据浙中山区自然条件和种植制度的现状,为提高粮食产量,进一步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磐安县总结了多年来春玉米生产的实践经验,证明了利用上半年雨量充沛,温度适宜的气候优势,改夏秋玉米为春玉米是发展旱地持续农业的成功之路。文章剖析了以春玉米为主的高产,高效种植结构及其经济效益和现有生产水平下的配套栽培技术,并提出了改制增熟,间作套种和开发特种玉米的发展途径,为相邻地区旱粮生产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Rapid Eye数据对北京绿色空间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城市建成区内绿色空间面积、覆盖率、人均绿色空间等指标的变化,多方面地反映了城市建成区内绿色空间的变化情况。研究结论如下:12000-2010年北京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面积、绿色空间覆盖率和人均绿色空间面积总体上均在增加;22000-2010年人工林和草地占绿色空间总面积比例持续增加,农田所占比例持续下降;2000-2010年不同类型绿色空间之间发生转换,主要趋势是旱地转换为天然草丛/灌草丛、苗圃与果园;32000-2010年五环以内绿色空间面积和绿色空间覆盖率基本保持稳定,五环以外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面积持续增加,绿色空间覆盖率先增加后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