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谢富胜 《教学与研究》2000,25(10):19-26
西方学者围绕马克思的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理论展开了近百年的争论,争论经历了三个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关于<资本论>第一卷与第三卷是否矛盾问题的争论;20世纪上半叶至80年代,关于马克思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理论的数字说明是否完善的争论即狭义转形问题;20世纪60年代起,又提出马克思的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的理论是否必要的问题即广义转形问题.  相似文献   

2.
价值转形中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是一个关键问题。但利润始终是个模糊概念。本文提出利润应区分为内生利润和外生利润,认为剩余价值是内生利润,与外生利润无关。文章依次讨论了契约劳动时间、契约工资、内生利润、内生基本价格、平均内生利润等概念,讨论了刺余价值转化为内生利润和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不同的转化决定因素等问题,结论认为,生产价格指平均真实成本价格。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史上第一个提出了科学的生产价格理论,它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作为资产阶级经济科学的古典学派,力图在它们的视野范围内探索资本主义各种经济范畴的内在联系,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但古典学派却没有建立起生产价格理论。马克思  相似文献   

4.
从马克思认定“科学也是生产力”,到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它反映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生产力的性质、它在生产力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它对人类社会发展强大推动作用认识的深化和升腾过程。“第一生产力论”的提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新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成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和向新科技革命进军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体现了马克思对特定历史时期文学活动性质的新认识,这一理论对于理解当代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学活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梳理马克思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概念和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辩证关系作了具体的辨析和阐发。本文认为,根据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面对当代文学生产范式的深刻变化,需正视艺术生产的商品性质,发挥艺术消费对艺术生产的制约和推动作用,把握艺术生产作为精神生产的特殊性,探索和实现文化产业中精神品格和市场需求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读者第一”是图书馆不可动摇的信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图书馆界有学者提出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管理理念应从"读者第一"转变到"图书馆员第一"的观点提出质疑,并从图书馆的服务职能、教育职能,读者与图书馆员所属范畴、图书馆员的素质及在图书馆工作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读者第一"不具有时代性,"读者第一"永远是图书馆不可动摇的信条。  相似文献   

7.
死缓制度是我国的独创,它的理论基础是辩证的哲学理论和慎杀、少杀甚至不杀、防止错杀的刑事政策和刑罚观念.其有利于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发展和丰富刑事法学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哲学中的生产是"全面生产",它不仅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也包括人的生产,精神的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和需要的生产。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基础,人的生产是根本,精神的生产是导向,社会关系的生产是链条和纽带,需要的生产是无形动力。只有正确认识了各种生产的地位和作用,才能为制定正确的社会发展决策指明道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证了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它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根本目的的基本手段,是通过对外开放迅速致富的重要条件,是实现小康目标的捷径.把提高产品质量放到了兴国的高度是较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赖之以阐明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马克思在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唯物史观研究中系统形成了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之所以能够确立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其关键的一点就是他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上逐渐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劳动价值论也因为有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而具有不可战胜的生命力.在劳动价值理论研究中坚持唯物史观方向在现实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执政为民”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物质和心理基础上的主客体价值关系的双向整合与展现,这种主客体价值关系首先以一种情感形式而存在,直接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对人民价值产生的“脐带”情感,并由此生发出对国家、对人民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和服务感。开展“执政为民”的价值教育应立足于党与人民、党与国家价值关系的认识与发掘,立足于确立理性的、科学的价值观和执政观。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把西欧历史发展的事实作为分析和结论的依据,指出资本生产方式是“按劳分配”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并且第一次从理论上分析了“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性质问题。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改革顺利进行的理论基础,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内在逻辑的重要切入点,对于深化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在创建初期就十分重视马列主义的学习与宣传。今天,“三讲”教育把讲学习放在第一位,充分体现了我党一贯重视理论学习的优良传统,而理论是否联系实际,则不仅是一个学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关系到我们事业的兴衰成败,也关系到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关系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理论联系实际是理论和政治上成熟的根本标志。  相似文献   

14.
15.
社会实践不仅是科学——理论——思想得以产生的基础,而且也是人们认识和研析这种科学——理论——思想的美学方法得以产生的基础。因为在本质上。任何科学——理论——思想的内容与形式是一致的,而人们认识、掌握和表述其内容的方法、途径、逻辑和辞令,又必然和必须适应其内容的特定美学环境和特殊审美需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一门学科只有对某一事物的关系体系做出完整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逻辑表述时,这门学科才能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而恩格斯则更明确地指出:“一门科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不仅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也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只有按照“三个代表”思想要求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才能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特有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精神,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成为伟大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正是这一理论中最具创造性的精华篇章。邓小平说:“如果‘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一个对国际上有意义的想法的话,那么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①本文试图就“一国两制”的理论基础作一些探讨。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国两制”的唯物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客观世界是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的,这种运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蕴涵着深刻的"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澄清该问题有利于更为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现代性"和"文化学"两个概念,但从他有关社会发展理论的相关论述看,"现代性"和"文化学"维度已经内涵在其理论中.  相似文献   

19.
句子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相互结合,已成为当今中国语法学界的主流。两种析句方法的利弊及其结合的方式,成了语法学界讨论的焦点。一本应势而出的语法专著《析句方法比较》(颜迈著,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出版)全面而系统地描述了以上两方面的情况,为人们今后改进析句方法提供了一个参照系;而且,作者在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博  相似文献   

20.
最近听了不少课,有许多感想。很多课,精彩不够、有效不足,当然也有一些课大放异彩,轻负高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都在追求有效教学,为什么同样追求下的课堂会有这么大的差别?有效教学的基础是什么?我细究其根源,乃是教师对数学的理解到位,即教师的"理解数学"促进了课堂的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