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造性活动的本质特征是创新,“新颖”是创造的第一特性,但许多创造性活动又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绘画须从临摹和写生起步,学书法要从描红模子、练帖开始,学作文也多从仿句、仿段、仿篇开始起步。模仿与创造是一对孪生姐妹,人们常讲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的正是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辩证法。在作文训练中,笔者经常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一些典型段落或篇章,写一段或一篇文章,用“旧瓶”装“新酒”。学生在写作中掌握的模式多了,才有可能“跳出”模式,写出新意。  相似文献   

2.
模仿法。创造学家认为,创造是由模仿开始,然后再进人独创的。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习题设计如造句、模仿课文作文都是一种模仿创造法的训练。譬如:造句练习,首先要领会该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使用特点,然后再仿说一句话。这就要求学生的“模仿”必须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再作创造性的变通,而不是只要求学生“依葫芦画瓢”。这种模仿,是在模仿前提下的再创造,在求同思维上的求异,着眼于训练学生的“瓢外之想”。如此仿中有创,无疑是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有效开发。联想法。联想法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技法,这说明创造需要联想,而联想能力的…  相似文献   

3.
“仿拟”与“模仿”是不同学科领域的术语。“仿拟”是修辞学的一种辞格,“模仿”则是指写作活动中的思维过程。修辞学家陈望道在他的《修辞学发凡》中明确指出“仿拟”不是“模仿”,但对“仿拟”所下的定义似欠周密,《中国修辞学史稿》作者郑子瑜先生看到陈氏“仿拟”立论之不足,从修辞学史料中补充了大量资料,丰富了“仿拟”的内涵,但他对“仿拟”与“模仿”的界限却不明确。笔者不揣谫陋,试述拙见如次。  相似文献   

4.
依葫芦画瓢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后有这样的小练笔:请仿照《××》的写法,写一种动物或一种植物等,这就是仿写。仿写就是模仿范文作文,它好像“写字要描红,绘画要临摹”一样,是作文训练的必由之路。《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代自序”诗云:“学步导幼儿,人人有经验。或者扶其肩,或者携齐腕。惟令自举足,不虞颠仆患……譬引儿学步,独行所切盼。”小孩学走路要大人扶着才能举足,学生在写作道路上起步,难道能不“扶”不“携”吗?模仿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本能,是创造的起点。幼儿学步由扶携而独行;学生作文,由仿写到独创,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模仿应从哪…  相似文献   

5.
虎家西老师撰写的《作文教学的仿与创》(载于1995.1.期)一文深刻地阐述了“引用”、“模仿”、“抄袭”三个概念的含义,并为如何指导学生从“模仿作文”过渡到“创造作文”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使我受益非浅。在这里,我对学生作文中如何“引用”、“模仿”什么,“仿写”与“抄袭”的辨别谈点浅  相似文献   

6.
“仿写”是学生自能作文的第一步。在阅读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借助“模仿”的“阶梯”,吸收课文中的相似因素和有用经验,进行多种形式的仿写训练,使学生形成写作技能、技巧,在理解体会的基础上,熟练应用,仿中有创,写出自己熟悉的材料。一、仿命题的艺术性为提高学生自能命题的能力,阅读教学中应结合审题解题,指导学生领悟范文命题的艺术美。如《沙漠里的船》是比喻命题,《蟋蟀的  相似文献   

7.
王灿 《湖南教育》2008,(4):23-23
“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这一前人的经验总结,正说明了从模仿到创新、仿创结合是作文成功的一条必由之路。以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下文简称《谁》文)为例,该文层次结构清楚,从选材、组材到记叙、抒情、议论的写法都很有特色,这样的文章学生最容易效法和模仿。鉴此,笔者便运用这篇文章,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地进行了模仿性写作教学。  相似文献   

8.
“太史公曰”形式上仿自《左传》的“君子曰” ,但在《史记》中发展成为系统的史论 ,却是司马迁的首创 ,其内容丰博 ,观点鲜明 ,体例于统一之中有变通 ,表现了司马迁的宏阔气度和无限的创造活力。可以说 ,中国传统史学 ,由于司马迁创造了史论体系 ,才使得历史编纂成为真正的史学论著。  相似文献   

9.
《史记》之所以是文学,其灵魂并不在于创造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甚至也不在于其写人艺术、叙事艺术及其语言艺术等。而在于写出了人之"气",即写出了人的生命本体之真。"气"郁结回荡于《史记》的人物传记之中,且成有节奏的律动,从而使这些优秀的人物传记如诗如歌,这就是被鲁迅称之为"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人物传记的诗性美学本质,同时也是《史记》的历史真实与文学真实相统一的真正切合点。  相似文献   

10.
未完成的金批《史记》的最大贡献,在于金圣叹看到这部作品的传人本质,抓住了中国文学发展中史传文学与小说、戏曲的关系这个重要链结,在三者的横向比较中,宏观地研究了三类文本在创作方法上的异同。这集中表现于在对《史记》与《水浒传》的比较批评中,他提出了“文”与“事”这一对概念,表达了对历史真实、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关系的认识。他认为,史家必须同时是文学家,述史必须与文学创作同步;修史者处理“文”与“事”的关系,应当以“文”为主,作为历史真实的“事”,不过是提供了创造艺术形象的材料-这就是《史记》已作出典范的“为文计,不为事计”。对于小说创作,上述原则更是题中之义。那么,可否轻视“事”呢?回答是否定的。但是,在史传与小说的创作中,情形并不一样:《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一“运”一“生”之间,史传文学在艺术创造上的局限性与小说的自在性已经了然,故从传承性看,小说之于史传,是青山于蓝而胜于蓝。在《史记》与《西厢记》的比较批评中,金圣叹认为其共同处是都纯熟地运用了戛然而止法和狮子滚球法。金批《史记》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在《才子必读古文》中以知人论世的态度,对九十余篇论赞进行评点。  相似文献   

11.
两千多年来,《史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经世作用,非笔墨可以形容。本文试图从几个方面加以阐述。《史记》是民族文化的总结和传承;总结历史经验,提供政治借鉴;确立开放的道德体系,实施道德垂训;记述磨难英雄,颂扬崇高人格,催人奋进;促进民族统一,最终形成中华民族同源共祖思想。《史记》经世作用如此之大,究其原因:《史记》是真正的“实录”。“经世”是史学的基本功能,但没有“求真”,史学的“经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句子仿用是按照题目给出的语句形式,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句子。这类题不只是单纯对句子结构的模仿,它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考查。句子仿用不仅涉及句式、修辞和语言连贯、简明、得体三个考点内容,而且还涉及答题者的模仿、创造能力。因  相似文献   

13.
同学们都知道,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选材千差万别,写作千变万化,如何让自己尽快地掌握写作方法,了解写作规律?我们提倡大家可以通过大量阅读、大胆仿写,并从中求新。仿写重在“仿”字上。要选择和范文相近的事物,借鉴与范文相同的方法,采取与范文相似的句式,写出“自己”的文章。课本里有许多文章本身就是很好的范文,有些片段的写法很有特色,同学们通过阅读、理解,可以大胆模仿。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题为《彩虹》的文章:一场大雨过后,太阳露出了美丽的笑脸,放射着耀眼的光辉。“出彩虹了!”不知谁喊了一声,我连忙跑过去…  相似文献   

14.
实验课型     
《新作文》2007,(Z2)
课型一:仿写课(一)白话文仿写1.仿写鲁迅:仿照鲁迅的语气,寻找各种社会现象,模仿《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写出夹叙夹议的文章。如《我们怎样教作文》一书中载有这一仿文的开头:  相似文献   

15.
《史记》为中华民族述史写心。此文就司马迁对人口自我意识所达到的高度;《史记》写人特别关注人物的“为人”,重视写出人性的人;司马迁身历生死炼狱般的生命体验,对人生、人性获得超常的认知和体悟;《史记》写人所具有的社会身份、社会角色和人的品德节操、人的性格个性两个普遍性;司马迁对人性以及民族劣根性的探究五个方面,进一步阐述和论证“《史记》:一部中华民族心灵史”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6.
有些人总认为 :模仿是依样画葫芦的低能表现 ,是和创造相对立的。其实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设想 ,一个幼儿从小不模仿大人的一切 ,怎么会说话 ,怎么会走路 ,怎么会使用工具 ,怎么能成为一个人类社会具有创造才能的个体 ?显然不模仿这一切都是空的。从事文化艺术活动也是如此 ,写字从临帖开始 ,画画从临摹起步 ,同样 ,作文也要从仿写练笔开始。古今中外 ,一切有成就的作家大都如此。高尔基说 :“对初学写作者 ,不读书 ,不模仿地写些什么 ,就很难有什么创造。”作家茅盾说得更中肯更明确 ,他说 :“仿写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 ,模仿又是学习的最…  相似文献   

17.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论鲁迅的创作生涯》,可以算是近年来难得的少见的一篇奇文了!该文,未免过于偏颇,对鲁迅的作品缺少深入、细致地研究,就妄加评论,说什么《狂人日记》是“模仿之作”,《阿Q正传》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伤逝》是,“夫子写爱情”,《呐喊》、《仿惶》中的许多作品都是“泛泛之作或充数之作”;《野草》“坠入了僵化的缺限”;《故事新篇》是“游戏之作”、“三流  相似文献   

18.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封建正史的又一部名著,“抒下情而通讽喻,宣上德而尽忠孝”、“润色鸿业”是班固创作《汉书》的指导精神,《汉书》成了帝王将相的家谱,“实录”精神远不及《史记》。虽然如此,但《汉书》对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还是作了一些较为客观的反映,对《史记》的实录精神还是有所继承的。  相似文献   

19.
鲁迅认为司马迁是“文豪”。“雄于文”的“高手”;《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指司马迁在写史形式上的创造与革新;“无韵之《离骚》”指《史记》在内容上的一个特点,主指内容。鲁迅认为《史记》的成因是:家学渊源、社会实践、李陵事件的促使。时代使然。还认为《史记》艺术上“爱赋”、尽小品性能、注重情感力量。鲁迅要求青年读《史记》。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十二”提出了自己新的看法:是司马迁有意模仿孔子著《春秋》,“据鲁亲周”之义例而将周王室与鲁国单独列出,不在“十二”诸侯之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