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五自然段是全文的亮点,用上一段中的最后一句话引出,水到渠成。第7-8自然段用了"结果"一词,第7自然段用得妥当;第8自然段,宜改为"辉煌"。  相似文献   

2.
<正>我又翻开那本书,陈旧书面,泛黄书页,翰墨书香。《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文集荟萃,它抒发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忏悔和无边的感激,也抒写了史铁生一生的感悟。书面文字质朴清秀而隽永,有如夏日一派葳蕤之景,读起来不失韵味,这样的文字似那潺潺的流水,着实值得人细细品味。书中描述了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岁——二十一岁时丧失了行走能力,这对他来说无疑是天大的打击。于是,他的脾气变得暴躁,情绪也变得非常不稳定,甚至起了  相似文献   

3.
在交织着历史和文化意蕴的地坛,史铁生痛苦而执著地寻找精神的坐标和人生的信仰。可以从地坛之于史铁生、母亲之于史铁生和史铁生之于史铁生三个维度,理解影响史铁生生命历程的重要因素、逻辑联系和思想嬗变过程。史铁生不是依靠宗教信仰的力量而是依靠自我精神的力量调和了与命运的信任危机,消解痛苦,战胜苦难。这是史铁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4.
即使有一天,我受到种种不公平的待遇,我的生活充满了艰辛,我也同样应该庆幸,因为我毕竟还活着,这便是上天赐于我最大的恩惠,使我有机会感觉生命的美,创造生命的美。其实,活着就好。  相似文献   

5.
是的,史铁生的地坛给了我心灵的震撼。那位无私的母亲显示了人间母爱的伟岸。 那天我散着步.踏着清晨里贪睡的枫叶。一个扎着小辫的小女孩被年轻的母亲手拉手地送着去上学.她们让我刹那间看到当年母亲送我上学的身影。当一只轻快的鸟儿把我惊醒时,我发现那已是十年前。  相似文献   

6.
文学就是塑造形象的艺术,即作家借助客观外物来体现自己的情感、理想、和志趣,使外物“人化”,使人的主观世界“物化”,达到主观情感与客观外物的和谐统一。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感动别人是一种幸福,感动自己是一次灵魂的洗礼。看到史铁生《我与地坛》,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我就有一种感动。古园历尽了四百多年的沧桑,檐头浮夸的琉璃被剥蚀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分明是一派荒芜苍凉的地方。而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对于一个正活到最狂妄年龄上忽然残废的人,这也确是寻找心灵寄托,逃避世界,逃避现实的好去处,逃避孤独的好去处。作者  相似文献   

8.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摘自《我与地坛》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里,对我影响最大的,正是这一篇《我与地坛》,甚至可以说它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我现在的性格。中学时从课外读物上读到它的节选,我立刻被深深打动。后来辗转找到并读完全书,心中那种苍茫的氤氲之气,久久不散。当时正流行琼瑶的言情小说,处于青春期的我也曾沉迷于风花雪月的幻想。幸而,《我与地坛》将我拯救出来,让我知道,人的身体之中竟可以有如此深刻、丰富的灵魂。这种性灵已经超越了个人的悲喜,可以与时空相接,是如此苍凉而又温柔的存在。地坛在我心里,已经如同神坛一般。十年前去北京,要去的第一站不是故宫,也不是长城,而是无甚名气的地坛,这让陪同的朋友很是惊讶。第一次去地坛,是在一个夏日的黄昏。燠热的暑气正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里,对我影响最大的,正是这一篇《我与地坛》,甚至可以说它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我现在的性格.中学时从课外读物上读到它的节选,我立刻被深深打动.后来辗转找到并读完全书,心中那种苍茫的氤氲之气,久久不散. 当时正流行琼瑶的言情小说,处于青春期的我也曾沉迷于风花雪月的幻想.幸而,《我与地坛》将我拯救出来,让我知道,人的身体之中竟可以有如此深刻、丰富的灵魂.这种性灵已经超越了个人的悲喜,可以与时空相接,是如此苍凉而又温柔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我与地坛》中描写了地坛的荒芜,以及荒芜地坛之中斑斓的生命,更以及在荒芜地坛之中、斑斓生命之上、史铁生在痛苦之中由人的意志战胜厄运的自由选择。这样三重内容依次向读者展示自然之美的三重境界,即荒芜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这三重层层递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生命进程,是自然之美所在。  相似文献   

11.
<正>1991年,作家史铁生《我与地坛》的发表震惊文坛。整本书并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是用平平淡淡的语言娓娓道来,我无法对这本书进行专业的评价,但在那些失魂落魄、孤独无助的时候,这本书给了我莫大的勇气。第一次读《我与地坛》这本书还是在高中课本上,开篇第一章作为语文科目的必读篇目,值得每一位高中生阅读。但和其他书目一样,当时我只是将读这本书作为任务罢了,从未想过这本书能给年少无知的我带来多大的感悟或者多少感动,读的时候也只是囫囵吞枣。青春年少的我,向往自由,  相似文献   

12.
人生难免悲欢离合,关键是在挫折面前个人的选择。独自埋葬痛苦才能深觉其痛,但也只有这样才能蜕变获得重生。在沉寂的地坛里,史铁生觉其孤独更觉其宽容,在超脱痛苦后,他获得了新生。  相似文献   

13.
《我与地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读导言】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3.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解说: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本篇尤其如此,它是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阅读本篇,可以说就是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文章比较长,因而把握线索非常重要。文章对我们情感的冲击,对我们心灵的敲打,都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自读程序】  1.默诵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感情,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第二部…  相似文献   

14.
去过北京,并且痛痛快快地在那儿呆了一个多月,该玩的地方都玩过了,却不曾想到还会有一个地坛。若不是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我恐怕真的要将地坛错过了。 很喜欢《我与地坛》,也爱屋及乌地想亲临  相似文献   

15.
4月7日晴虽然这本书中的有些文章早已在初中的阅读练习题中出现过,但是再次拜读后我又有不一样的体会。同时我自知仅凭自己现在的阅历不能完全体会到文章更深层的内涵,所以就在此把自己的一些小体悟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16.
现在的孩子 ,不是“小皇帝” ,就是“小公主” ,一大家子人围绕他们转 ,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漠视友情、亲情 ,甚至漠视母爱。针对这种情况 ,我借助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母爱”课。根据课文节选的第二部分内容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学习目标 :理解作者对母爱的感悟 ,感受自己生活中的母爱。学习这一部分时 ,我先提出这么一个问题 :从课文中找出母亲关爱理解“我”的句子 ,哪些地方特别打动你 ,谈谈你的理解 ?问题一提出 ,同不们便快速阅读、圈点 ,不一会儿便有同学举手发言。有的同学找出了“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 ,…  相似文献   

17.
之所以选择这篇课文来开设公开课有两点原因,一是它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几乎是一座精神的富矿,泛神主义、亲情、母爱、对生死的顿悟、对生命的执著……二是它有广阔的对话空间,可以通过生活的表象洞达隐幽的人性。语文教学最应该也最难达到的境界就是把学生带进文本,本课尤甚。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动,甚至落泪,这是我备课时想得最多的事情。我甚至把学生落不落泪作为这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志。当然不是出于煽情的目的,而是为了让学生有一次感受人性光辉的美妙瞬间,有一次对真善美的高峰体验。据说,那堂课很多人都落泪了,不仅是学生,也包括听课的教…  相似文献   

18.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所写内容明确,一读便知;而且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教学这样的文章,按照常规教学方法,学生和教师都不会有太多的兴趣.这样的教材怎样处理?  相似文献   

19.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所写内容明确,一读便知;而且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教学这样的文章,按照常规教学方法,学生和教师都不会有太多的兴趣,这样的教材怎样处理?教学前,我反复思考,认真研读课文,并由此联想到社会上的一些残疾人身残志坚的事例,以及目前对青少年进行的素质教育……冥思中,思维的火花突然迸射,我的眼前突然一亮:把课文学习与写作联系起来不就是教学本课的一个最好办法吗?明确了这个思路后,我简化了以往教学中的一些程序,制定了本课教学方案:①教学目标:了解史铁生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的精神。②德育目标:增强对生命的认…  相似文献   

20.
一、学情分析及对策 《我与地坛》共七节,人教版教材只节选两节,但篇幅仍然不小。入选部分涉及对生命的思索,作者又有不同于常人的际遇,因而有独特的体验,理解难度很大。授课的对象是刚踏入高中的同学,理解能力相对弱,人生体验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