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99年我国第三次全教会作出的高校“扩招”决定,早已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最重大的教育新突破,而载入了史册。尽管“扩招”带给人们的愉悦依然存在,但今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让一部分人的心里掀起了波澜。有一种声音说,是“扩招”造成了今天就业的紧张。值此今年是“扩招”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之际,仅陈管见,求教各方。 首先,“扩招”这个词用到今天已正在偏离它最初的目标。所谓“扩招”,本质上说应是指高教规模的扩大。然而,在其实际使用过程中,仿佛变成了我国或某所高校扩大招生规模这么一种含义。中国目前的高教规模相对于中国现实和未来的发展要求来说,应该说不是大了而是太小太小了。党中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的高校扩招已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趋突出。高校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但当我们把教育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种途径时,它原有的许多功能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扭曲。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最主要的原因是扩招是在政府主导下以行政手段来推进的,而就业则通过市场化方式来进行,两者按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径进行。由于误区、脱节与失衡的存在,注定了扩招将走入“路径依赖”这一新制度经济学术语。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从“蚁族”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毕业人数连年递增,就业难、就业水平低促成了“蚁族”的诞生。从“蚁族”的现实状况出发,探讨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国家政策保障,企业、家庭参与,学校教育引导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实现“三个转变” 正确指导大学生就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连续扩招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同时也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2003年,毕业生将达到212万,2004年将达到250万人。不论从当前和长远来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已是当务之急。但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比较严重地存在着重“进”轻“出”,重“国”轻“民”,重“就业”轻“创业”等现象。因此,克服和转变这些有碍毕业生就业的现象,是实现拓宽就业门路、正确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前提。一、克服重“进”轻“出”的现象,从思想上组织上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高校里,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5.
扩招以后,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大量农村生源毕业后无业可就,家庭付出的巨额投资得不到合理补偿,新“读书无用论”正在西部地区滋生。新“读书无用论”和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关系很大。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激增,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困难,读书已不能带来经济上直接的、明显的实惠。不仅如此,一些家庭甚至出现“读书致贫”、“读书返贫”的现象,以至于有些农民把送孩子上大学看成“就像一场赌博”。  相似文献   

6.
新闻快递     
今年是高等教育扩招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为212万人,比去年增加67万,增幅46.2%。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就此指出,政府已采取措施保证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并表示高校扩招计划并不因毕业生就业压力而减缓或取消。“我国大学生比例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少了,但就业情况不是特别理想。毕业生就业压力问题并不是高校扩招所引发的,而是我们整个人才市场的问题,是学生观念的问题,是教育结构的问题。”袁贵仁肯定地表示,我国的高校扩招计划不会减缓或取消,只会根据实际情况,对当年扩招的规模和幅度有所调整。(摘自《京华时报》…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人们在享受高校扩招的盛宴之后,逐渐开始体验到扩招带来的巨大压力,“研究生就业遭遇尴尬”“皇帝的女儿也愁嫁”,这样的标题逐渐见诸报端.照常理推断,研究生的就业率比本科生高,本科生比专科生高,才更为符合逻辑规律,但学历与就业率“倒挂”的现象却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高校扩招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高校扩招引发的就业难日渐加剧,找工作比上大学难已成为现实问题。“好进来,难出去”,就业问题严重困扰着毕业生。随之而来的是,在大四期间,来学校的学生减少,来学校坚持上课的同学少之又少,甚至出现大面积“空堂”现象。  相似文献   

9.
高校扩招背景下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剧了“90后”大学生的就业难现象,“毕业就失业”已成为“90后”大学生的一个普遍心理.受时代变迁影响,“90后”大学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人格特征,有着独特的就业心态、就业观念和就业选择.应对“90后”大学生就业难,需要从调整产业结构、完善配套政策、变革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就业观念等多方面着力,离不开政府、市场、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0.
朱华 《中国科教博览》2004,(12B):122-124
扩招对毕业生就业的直接影响是导致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需总量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扩招在短期内有推迟就业。减缓社会就业压力的功效。但从长期看,就业岗位不可能因为招生数的增加而迅速地翻番,社会需求量相对不足。本文就扩招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以剖析。建议政策面放慢扩招的步伐,为扩招多做一些准备工作,集思广益改善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11.
为实现高质量扩招百万和做好“新学生群体”的培养工作,高职院校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以下三项工作:首先,通过争取支持扩展办学资源、改革招生录取方式,做好扩招工作的基础“入口关”;其次,通过系统设计课程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实施弹性教学组织管理,做好扩招工作的培养“过程关”;最后,通过落实“1+X”证书制度、引导企业的社会责任、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做好扩招工作的就业“质量关”。  相似文献   

12.
一、引育近年来,高校连续扩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却没有明显的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当代大学毕业生应怎样来面对这严峻的就业形势,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呢?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就是找自己合适对方愿意接受的岗位,即大学毕业生把自己销售出去。“大学生”怎样才能有效营销?关于物质产品的营销,专家、学者们已探讨出一套成熟的理论和方法措施,而“大学生”产品有别于传统的物质产品:  相似文献   

13.
谈“高职”生的创业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转变就业观念,变“填空式”就业为创业式就业,已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学校应开展创业教育,增强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能力和技巧,使更多的毕业生创办自己的企业,为社会创建更多的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14.
再议“先就业、再择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3年,第一届高校扩招后的毕业生走上求职道路,自此,日益增长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社会各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加。与此同时,各级就业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也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以往“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似乎一夜之间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就业问题在1999年高校扩招时就引起了很多讨论,有人认为“扩招有可能加剧求学潮与就业的矛盾”,也有人指出“高校扩招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是在几年之后的将来出现……通过各种主观努力,是有可能部分甚至完全抵消这些不利影响的”。社会各界一直都在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而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更使大学生就业困难雪上加霜,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成为政府和高校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6.
“扩招”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门”现象,从大学扩招到中学扩招,甚至到初中、小学、幼儿园,可以说凡是有条件的,都在进行扩招。那么,“扩招”之后学校的办学效果如何?“扩招”之后地区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能否得到应有的保障?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7.
为“剩男剩女”就业支招当2007年应届毕业生为找工作而奔波时,还有一个群体正与应届生“争抢饭碗”,那就是至今尚未就业的2006届,甚至2005届大学生(又被称为“剩男剩女”),他们因为长期未就业,“空白”的职业经历使他们在招聘市场上处境尴尬。今年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413万。按照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今年约有124万高校毕业生无法实现当期就业。看来“剩男剩女”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但造成“剩男剩女”未就业的原因是复杂的,只有针对于不同类型的“剩男剩女”支招,帮助他们实现就业才能起到实质性效果。求职受挫消极埋怨不久…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高校扩招后的“天之骄子”们,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逐渐失显自身的优势。就业市场的逐渐成熟,也使广大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从“惟学历论”转向“惟能力论”。高校毕业生们学历的隐形优势被打破后,在大浪淘沙的就业市场中越来越显得渺小,就业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与此相反,以前不被看好的技工学校,在高等教育大步发展的今天,却逐渐呈现出招  相似文献   

19.
“1+X”制度促使高职院校加快了教育改革进程,制定新的教学标准,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1+X”制度有助于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缓解高职教育资源压力,减轻社会就业结构性矛盾。但高职扩招后,教育资源投入、生源经费结构以及人才培养结构都发生了巨大改变,高职传统“宽进宽出”的招生特点使学校生源质量下滑。本文对扩招背景下高职“1+X”制度的实践措施进行探讨发现,影响“1+X”证书制度实施的主要因素有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和企业的教学参与度、企业对教学的支持、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等。  相似文献   

20.
教育部关于“调整现有教育结构.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的政策出台后,北京市的普通高中纷纷扩大了招生规模。随着普高热的再次升温,择校生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如果说往年普高择校收费的现象还有些遮遮掩掩,羞羞答答,今年择校收费则撩开面纱,变得异常明朗。据悉,今年扩招的高中择校学生,几乎全部交纳了“教育补偿金”或“捐资助学金”。拿着多半生积攒的几万元,为孩子选择高中,家长们虽心不甘但情愿。难怪很多经济学家断言,当今最能刺激消费的,不是房地产,不是汽车,不是旅游,更不是家电,而是教育。高中扩招,一方面刺激了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