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根据电影剧本用文字描绘画面、表现视觉形象的特点,体会画面以及画面组合的内涵。2.把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注意剧本是怎样通过人物动作、表情来描绘人物性格的。3.体会男女主人公面对死亡表现了怎样的态度,理解两人诀别时的对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侧重点1.体会男女主人公面对死亡表现了怎样的态度。2.理解两人诀别时的对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说:提出上述自读要求和学习侧重点的重要依据是课文及本单元的单元提示,意在品味作品精华,从中获得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有益影响。)【自读程序】…  相似文献   

2.
死亡意识是从生命出发对死亡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存的焦虑。心灵敏感的作家总是比常人具有更强烈的死亡意识。林白作品中的死亡意识表现为肉体死亡和精神死亡状态。肉体死亡使个人得到解脱或通过死亡追求爱情的永恒。追求物欲是人反抗死亡恐惧的手段,但过分追求物欲则使人的精神走向死亡。人的死亡本能转向内部攻击自身会导致自我毁灭,死亡本能转向外部表现为破坏作用,即对外界及他人的破坏或攻击。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逐渐提高,社会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内心脆弱的一面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色成为高校教育的迫切任务。心理问题是指个人在适应环境过程中产生的、自我意识到或者意识不到的主观困惑或心理异常现象。国家教委1989年对13.6万大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的20.3%患有或重或轻的心理疾病。在北京市10所大学中,因心理障碍而休学、退学的人数分别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37.9%和64.4%。在因病死亡的17例中,有9例因患有严重精神病而自杀,占因病死亡人数…  相似文献   

4.
人的一生或长或短。或苦或甜。最终都逃不过面对死亡。死亡面前。或泰然以对,或悲伤处之。完全在于我们自己。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泰坦尼克号(节选)一课教案进行了描述。笔者采用情感式教学法,让学生体会文中男女主人公面对死亡所表现的态度以及决别时所表达的感情。  相似文献   

6.
在经典儿童图画书中,对死亡的阐述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这主要表现在:看待死亡时自然的态度,死亡的最终温暖指向,以及死亡在儿童心性关照下的轻逸之美。儿童图画书对死亡主题的表现,不乏轻松幽默与脉脉温情以及天真烂漫的想法,这在满足儿童对死亡认知的同时,也给予他们强大的精神力量,使其摆脱了死亡的恐惧,在面对死亡时充满勇气和希望。  相似文献   

7.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要面对的问题.自创世神话里的亚当和夏娃诞生后,人类的死亡命运就已经注定.因此,死亡主题一直是文学所面对和表现的重要主题.作为源源不断地滋养西方文学的神话命题——死亡,在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和哈姆雷特那里都有所探讨.剧中人对死亡的思考以及作者对死亡结局的安排都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博尔赫斯,一位小说“迷宫”的制造者,读他的小说要具备足够的探索精神,否则,就要饱尝迷路的折磨。另外,对死亡的思索,对记忆的焦虑也是他创作中的重要表现。本文意欲表现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人应有尊严上的回应,并且精神上坦然接受真实的死亡。  相似文献   

9.
死亡是刘恒作品的一个常见的人物的结局。表现死亡也似乎成了刘恒的一个手段,表达对人的存在意义的质疑和思考的手段。对于每个人来讲,死亡是生命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  相似文献   

10.
作为学生家长,会频繁地面对孩子的测验或考试成绩。然而,不同的孩子在向家长汇报学习成绩时会有不同的表现,而家长的关注点也大相径庭。那么,怎样的面对才是正确的呢?让我们先来看一组表现。  相似文献   

11.
偏见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错误信念,这种信念对人类认识的消极作用表现在,它妨碍着认识的进程。它使人们在认知世界时,面对思维对象不是依据科学地分析作出恰当的判断和评价,而是根据已有的成见提出一些错误的见解.从而.使人们的认识出现偏差。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偏见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偏见是如何影响人们的逻辑思维的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以弄清偏见和人类思维的关系,达到减少或克服偏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死亡态度和死亡标准历史演变的探讨,阐明了随着人类理性的觉醒,人类对自己的本质认识不断深入,越来越理性地面对死亡。  相似文献   

13.
吕叶 《文教资料》2011,(12):25-26
苦难是文学表现的一个重要题材,面对苦难的存在,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救赎之路。本文从胡性能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来探讨胡性能是如何通过死亡来完成对苦难的救赎。  相似文献   

14.
《古诗十九首》中由对时间表现构建了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是个性觉醒之后面对死亡的前景而产生的,同时也是对人生价值的反思,具体表现在《古诗十九首》中纷繁的意象之中。相对其他作品来说,《明月何皎皎》一篇的时间意味是由徘徊的抒情模式传达的。  相似文献   

15.
两晋南北朝时期,“以悲为美”时代审美情趣和现实际遇,为特定学主题的繁盛注入了生机。自悼与人感悼英雄志士失意结合,成为后世持久绵延的化心理定势。临终诗则带有被迫性质。1.这类诗是古人自挽自悼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情感指向偏重于顾恋今生,表明一种镇定或超脱、不平和激愤的态度。2.学人物的伤自悼,每多带有无法回避死亡的悲剧意味,同“乐极生悲”模式结合起来。3.之泳和相关情状描绘,多作为突显薄命女子不甘于命运摆布,借此进行控诉和抗争。4.临终留诗具有不甘就死的抗争意味;而不留什么,更表明弃绝一切的否定态度。5.临终表露陋对人生、爱侣的眷恋,表现了人物美德及春人性至情。自悼和临终诗,将丧悼化、悼祭主题同个体对于死亡的情感表现,加以结合融汇,极大地丰富了个体生命的人生悲剧意识及相关情感心态的呈露方式,为后世叙事学拓宽了情感表现疆域。  相似文献   

16.
死亡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面对死亡,庄子以其独特的视角从不同的方向来解读死亡。庄子在对死亡本质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体认、关于死后世界的认识、以及对待死亡的人生态度等方面,都给予我们一个不同于其他诸子的全新视域,让我们看到了死对于生的价值与意义;同时庄子在死亡问题上是具有对生的超越性的,表现在用死后归于永恒的道来解构有限的生命,将短暂的生命融合进无限的道中,从而获得生命的超越。这样才能更好地去生活,坦然地面对死亡。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对小学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表现自己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面对作文总是愁眉苦脸,无从下手。要想教好学生的起步作文,首先就要了解儿...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的诗文自梁昭明太子萧统以来便备受推崇,或赞美他诗文中表现出的高尚节操,或激赏他诗文的独特风格。其实,从生命美学的视角看,陶渊明诗文中的生命观亦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即体验真实生命,守护精神家园;追求和谐生命,维护生态家园;尊重自然生命,坦然面对死亡。  相似文献   

19.
李金发的早期诗歌受到了西方象征主义的影响,在认知现实和艺术表现两方面具有与西方象征主义相同的内涵:1.对现实的认知-丑恶与死亡;2.诗歌语言须具有暗示性。  相似文献   

20.
“死亡”,一个令人恐惧的词语。谁都不愿意面对死亡.但“死亡”的考验有时却来得那么突然。马羽同学真实地记述了自己经历车祸的前前后后,抒发了自己在车祸后对生命的深刻感悟。车祸带给他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