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发言人应当记住:当新闻发生后,各类媒体的共同运作方式是:24×7,即:一天24小时,一周7天,媒体分分秒秒都在工作。你害怕媒体吗?是否听到媒体要来采访就皱起了眉头?是否认为大部分记者就是来“找茬”的?是否为报纸上刊登了不属实的新闻感到气愤却又无奈?这些  相似文献   

2.
一个身在媒体的人,用自己的双眼见证了中国媒体的十年成长之路,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们进步了太多,这一切都有数据可以证明,而新闻进步了多少,又用怎样的数据证明着呢?在这十年中,白岩松,用身在媒体的特殊身份,见证中国媒体的十年成长之路,在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媒体,中国媒体一步步的走向了成熟,他们走出了"9.11"的尴尬,远离了"伊拉克"的争议,从"非典"开始蜕变,最终,在成功报道"PX项目迁址"事件中做到了"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进行"。从《幸福了吗?》这本书里,我们可以深刻的体会到,在信息透明度的问题上,我们已经在路上。  相似文献   

3.
"传媒不能你抄我,我抄你,抄来抄去最后谁都不做内容了"。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参加十二届全国政协分组讨论时如是说。在新闻出版界政协委员小组会上,白岩松透露他今年的提案包括:政府新闻发言人的新闻发布可否缩短为一月一次?城市报刊亭能不能向综合的城市报刊文化亭的方向发展?另外他还提及传媒的知识产权  相似文献   

4.
一定要幸福     
吴倩 《报林求索》2012,(1):86-87
"你幸福了吗?"央视名嘴白岩松在新书中问。"我们的精神家园在哪里?我们的信仰是什么?都信人民币吗?"幸福已经成了未来最重要的目标。可是,幸福在哪里?  相似文献   

5.
记者抢新闻的行动不是也不应是一种短期的、无组织、无计划的行为,记者抢新闻关系到媒体的形象和具体的利益,因此记者抢新闻的行动应是媒体设计的一部分,是客观而真实可操作的内容。媒体要宏观上把握记者抢新闻的行动计划,就应遵循以下的宗旨和原则。1.宗旨:在追求新闻真实性和时效性、新闻的独特新颖  相似文献   

6.
你幸福了吗?     
吴倩 《报林求索》2012,(1):88-91
<正>"你幸福了吗?"央视名嘴白岩松在新书中问。"我们的精神家园在哪里?我们的信仰是什么?都信人民币吗?"看起来,幸福已经成了未来最重要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公信力,乃媒体生命力所在。曾几何时,媒体的声音代表了公正、真实,人们常引用"这是报纸上说的"之类的话来印证自己观点的权威性。而近年来,一些媒体或是为在竞争中求生存,或是打着所谓"新闻自由"的旗号,放松对新闻职业道德的要求,虚假新闻、低俗新闻随之出现,有的媒体的公信力遭到质疑。媒体的报道都可信吗?我们还能相信媒体吗?媒体的公信力是自封的吗?……一连串的问题引发我们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让我们回到原点:究竟何为公信力?媒体公信力从何而来?且听专家们探讨其源。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新闻学学者杰克.伦敦说过:"你想当一名新闻记者吗?那就得阅读报纸。"在我国,一位刚从事新闻工作的年轻记者向一位新闻界老前辈请教怎样才能做好新闻报道工作时,这位老前辈要他坚持阅读报纸,每天要看10条以上的新闻。在基层做新闻报道工作的通讯员,和媒体的专业记者相  相似文献   

9.
所谓同题新闻,从报道时间来看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新闻事件发生之后,众多媒体记者同时采写并推出报道;一是新闻事件先由某媒体报道,其他媒体随后跟进。第二种情况中,随后跟进的报道又叫“第二落点新闻”。显然,由于新闻报道是讲究时效性的,第二落点新闻似乎是处在一种不利的竞争位置上:读者已经从先前的报道中了解了新闻事件,对后面的报道还会有兴趣吗?对这个问题我们的回答是:有。关键是要做出比先前报道更有影响力的新闻来。做更详细的深度报道。一般说来,一篇报道若要产生较大影响,须有一定的篇幅,即做深度报道,因为深度报道对新闻事件作…  相似文献   

10.
正"您看过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吗?"这是3月2日在北京国际饭店的政协委员报到现场,一些记者抛给委员的问题。在这场抢第一时间的"新闻大战"中,这种将两会娱乐化的现象,需要引起各媒体和媒体人的警惕。其实,两会报道更是一种对媒体记者职业素养的拷问。此前一些两会报道中,曾经出现女记者抱住张艺谋、冯小刚躲采访藏厕所等围追堵截  相似文献   

11.
震灾报道的遗憾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内外众多媒体上千名记者云集灾区,新闻记者在这次重大地震报道中,书写了新闻战线可歌可泣的一幕。但是,在腾讯网一个名为你觉得媒体在震灾报道中的表现如何的网上调查中,有高达八成的网民认为部分记者为抢新闻不顾灾民感受。  相似文献   

12.
“小张,你的新闻今天上了头条啦!”“是吗,我早看到了。”“你再看看,这则新闻是你写的吗?”“当然啰,那还有错?”斩钉截铁。可不是么,本报记者的名字赫然在焉,那来半点疑问?其实,这则见报的新闻,从导语到结构,压根儿就不是原来发给编辑的那则新闻了,记者只不过是提供了一个素材,由编辑代劳,已经重新写过了。对话发生的时候,记者对自己的大作,根本没有看过。稿子登出,完事大吉,管它干什么?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用“第二人称”写作的新闻屡见报端。《新疆军垦报》1989年全年仅用4篇“第二人称”新闻稿,去年上升到10篇以上。在结构上,有通篇用“你”的,有在导语中用“你”的,还有在文中插用“你”的,消息中用“你”,通讯中也用“你”。鉴于此,本文对“第二人称”新闻作一番探讨。“第二人称”新闻具有接近性、亲切感《新疆军垦报》1990年4月3日二版上的一条消息是这样写的: (眉题)你想把自己打扮得更入时吗? (主题)八毛为你推出五十种新颖面料石河子讯你想让自己的衣着更加华美吗?你  相似文献   

14.
你想做一个合格的新闻评论工作者吗?你想做一个优秀的新闻评论家吗?那么,你就得加强理论修养。掌握写作技巧,懂得文法、修辞,这些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在于理论修养。 新闻评论的穿透力在于理论,新闻评论永远离不开理论启迪和观照。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媒科技》2005,(1):38-39
<正>记者:吴大校,很高兴你接受我们的采访,你是中国新闻技联的副理事长,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媒体技术工作,又参加了元月6日的“首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和技术报告会,首先请你谈谈那天参加会议的感想好吗?吴大校:好的,可以肯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娱乐”什么?——关于娱乐化新闻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本是高尚的,娱乐也是高尚的;娱乐什么不好,为什么偏要娱乐“文化”?当文化新闻换言为“娱乐新闻”时,我们看到了媒体的堕落;当公众从媒体身上获得“深度娱乐”的快感时,我们又看到了媒体的警醒…… 我们需要你的隐私 我们更需要你的灵魂。  相似文献   

17.
杨子 《新闻记者》2003,(8):13-14
近年来,名人新闻覆盖了我们的媒体。一个体育明星可以比娱乐明星更加频频亮相,一个商业明星可以不花一分钱地在众多媒体上直接或间接地推销他的魅力和产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有时代特色的现象。有关名人的任何消息都可以被称为新闻吗?如果不是,又如何解释他们占据了新闻媒体的大量版面?伏明霞和梁锦松恋爱、结婚是新闻吗?张朝阳和王石攀登珠峰是新闻吗?萨达姆的女儿要求去英国避难是新闻吗?这些充其量只是次要的新闻或混淆视听的伪新闻或娱乐新闻,但是它们越来越多地占据着新闻媒体的宝贵版面。我们的新闻价值和新闻品质正在发生空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浅议抢新闻     
所谓抢新闻是指新闻记者在新闻竞争中,抢先占有新闻事实并予以刊播。 在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抢新闻是新闻媒体之间竞争的一个主要手段,好比众多赛跑选手在众目睽睽之下,看谁先跑到终点。但不同的是,在赛跑中,参赛选手即便得不了第一,也有可能获得第二和第三。而在新闻竞争中,由于新闻价值的实现是一瞬间、一次性的,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不能在第一时间抢发新闻的媒体就等于从根本上失掉了这个新闻。因而,新闻竞争愈激烈,各媒体间记者抢新闻频率就越高。目前,在一座城市里,就连一个小小的交通事故也会吸引数家新闻媒体的记者…  相似文献   

19.
正经典的黑框眼镜、典型的国字脸,出现在人们面前的白岩松,总是一脸正色,滔滔不绝地阐述着自己对新闻、社会以及这个时代的理解。网络上常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类型的"白岩松体"心灵鸡汤。对此,白岩松自己调侃道,"我以前觉得叫白岩松的人在全国可能很少,这些年我觉得叫白岩松的人一定非常多,因为有很多白岩松说的那些话说得真好。"这话虽是自谦,但白岩松确实很少在网络上活动,"我没有开微信,我也没有上微博。足够有价值的内容一定会绕着弯来到我面前。到了我这  相似文献   

20.
观点     
《视听界》2013,(4):9-10
时评不应一味快餐化《环球时报》5月18日刊登《时评不应一味快餐化》一文(作者:谢宝富)称,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今日,每天都有大量的时评类文章诞生。但是缺乏理性、深入及持续监督的时评很难摆脱"快餐"文化的宿命。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媒体和评论人过于抢新闻。第二,理性、中道、深入、富有建设性意见的分析不足。第三,评论员过于"专职化"。作者认为,首先,时评需紧贴新闻,但也不能为了抢新闻而抢新闻。其次,时评应少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