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大家好!我叫刘振雄,是《楚天都市报》一名最普通的编辑,也就是杨卫平生前的一名最普通的兵。作为最普通的兵,我跟总编辑之间还隔有很多其他领导,所以我跟杨卫平生前并没有很深、很特别的交往,所以我今天给各位讲述杨卫平生前的故事,并非什么秘闻,这些故事在都市报人所共知,非常平凡。我们大多数并非新闻科班出身,但都强烈地爱着新闻工作。我一直在想,如果没有杨卫平,我今天可能仍在为追寻梦想而颠沛流离,本报现在四五千由下岗职工招聘而来的发行员,可能仍在为找个饭碗而辛苦奔忙。是杨卫平向湖北日报社党…  相似文献   

2.
我这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学校,没有离开过图书馆,没有离开过书。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还是想办法要看书的。文革前我在中学里教英文,文革开始,英文没有办法念了,因为当时说英文教材里都是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我想英文不能丢掉,否则再学起来就很困难。后来机会来了,《毛主席语录》和《毛泽东选集》出了英文版,我就读英文版。这样我学了英文,也没有人敢说我思想不好。到考研究生时和人学以后,我的英文基础就起作用了。  相似文献   

3.
失业万岁     
我经历了生平最短的一段职业生涯:14天。连同事都还没有来得及认全。去过一次食堂,因为去晚了没有享受到12块钱一次的自助餐,吃了7块钱一份但是足够两个人吃的鱼香肉丝。起过一次大早,7点多出门的时候看到公交车站里入手一个煎饼,我想了想,我应该做一个合群的人,所以也买了一个,加了俩鸡蛋俩火腿  相似文献   

4.
去年党的生日这一天.重报集团资料室来了一个清瘦的年轻人。名叫王茂华.毕业于重庆师范学院中系,曾就职于国内某电脑公司,这些最基本的信息就是我们对他的全部了解。在资料室工作15个月以来,他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有两个:第一.他工作的时候总是用小跑;第二,接受任务只有一句简短的肯定答复“好的”。看起来他似乎没有抱怨或要求之类的烦恼.我想,他应该是在承受压力和迎接挑战的过程中享受着成长。  相似文献   

5.
苏突然患脑溢血的那天晚上,我在千里之外的城市。后来我在想,这也许是上天早早安排好的。我和苏相亲相爱了5年,如果苏没有死,我应该是八月里最美丽的新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采写了一些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党组织的报道,感受最深刻的一点就是:要想把党的优秀儿女的事迹写成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字,使之产生激励和鞭策人们奋发向上的动力,记者本人必须加强思想作风的修养,做一名合格的党报记者。具体说来,我有三点体会:  相似文献   

7.
在获得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后,一些同志向我表示祝贺,问我:“有何感受?” 我想,主要有三点:幸运、感激与紧迫。 幸运之感。 从革命战争年代,到五六十年代,我们的前辈新闻工作者,无比忠诚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撰写了大量新闻佳作名篇。但当时没有设这个奖、那个奖,他们也就没有机会得奖。不仅如此,更令人难平的是,他们的一些上好作品,在文革期间还受到不应有的批判,作者也遭到残酷的迫害。 只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王颖 《大观周刊》2011,(50):168-168
我针对初三学生做过一次有关听力测试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近50%的学生认为目前英语学习中最感困难、最为头疼的是听力理解,37%的学生感到每次考试之后听力部分是最没有把握的。听力理解障碍何在?如何培养学生听英语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我想就此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9.
iPad的影响     
今年最大的科技新闻当数苹果公司推出了iPad。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还没有看到也没有用过iPad。它在美国问世也只有很短的时间,而且在4月底才会在欧洲市场销售。我记得在电视上看到史蒂夫·乔布斯发布iPad时,就很想马上拥有一个。在被问及iPad时我曾说过,我认为它会成为有史以来最成功、销售量最大的计算机。  相似文献   

10.
我在抗日战争初期参加革命,除了一年多时间在广西军、西北军、东北军参加战地服务工作外,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抗日根据地工作,20多岁的黄金年代是在抗日战争中度过的。伟大的抗日战争把我从一个热情的青年锻炼成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党的新闻工作者。今天回顾当年的战斗历程,我体会最深的一点是: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是胜利之本,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参与,要想取得抗日战争胜利是不可能的,而广大人民群众之所以信任中国共产党,是他们从党的实际行动上认识到的,相信共产党的确是真心抗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同样,今天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也要以实际行动取得人民的信任,调动亿万群众的积极性,才能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 在抗日战争中,我受到党和人民教育的事例很多,印象最深刻的有以下几件事:  相似文献   

11.
在党八十诞辰之际,做为党的儿女,千言万语涌心头:怎能忘记,哺育我成长的是党;教我如何做人的是党;指引我前进的是党!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今天。从我站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的那一刻起,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就下定了。当我站在韬奋新闻奖的领奖台上时,我深深为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党的新闻工作者而感到无比激动,没有党何谈这一切。做为党的新闻工作者、人民的记者,为党做宣传是宗旨,为人民鼓与呼是职责。革命的先驱邹韬奋为革命鞠躬尽瘁,对人民高度负责,对工作一丝不苟的优秀品质,给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他的精神永远是新闻工作者的动…  相似文献   

12.
当我快要写完这篇短文,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稍稍停顿了一下,想了想:它最打动我的是什么?是华丽的图画?还是一串串奇遇?嗯,是华丽与奇遇之上的甜柔的气息最让我感动,这气息一定来自旁帝的家。  相似文献   

13.
我热爱党的新闻事业,已从事业余新闻写作40多年了。实践经验告诉我,写新闻稿要做到“准、新、快、全、多”。这是我多年来遵循的写稿原则。一是准。就是每篇稿件立意要准。要和党的宣传口径吻合,符合党的现行路线、方针和政策。报纸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报道中心,只有把握这个中心,采写的稿子才能切中要点,发稿命中率才会高。二是新。即报道内容要新。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不能人云亦云,那样写出的稿件就会枯燥乏味,没有新意。只有写出人人心中想,别人笔下无的稿件来,才会产生较好的宣传效果。这个“新”还包含写稿者的超前意识,即两眼紧盯上…  相似文献   

14.
吴溜(浙江大学新闻研究所05 级研究生):我曾在《南方都市报》实习。南都的社会新闻做得好在业界是有口皆碑的。当时带我的报社记者是一个有极强新闻敏感的报人,她用最言简意赅的语言告诉我什么新闻会好看: “你想读者关心什么,就怎么写。把话说清楚,文章写完后要删到没有一个废字。”  相似文献   

15.
“加塞”、“走后门”这一“计划时代”的遗毒惊人地存活在今天的医院中医院堪称我平生最恐惧的地方之一,我想恐怕没有病的人是不愿意去那里享受的。那次我上医院,本身是很不值得一提的小病,脚底长东西,都七、八年了,上了很多次药,都  相似文献   

16.
人们常说:“人过30不学艺”。可我是快到知天命之年才开始学习写作,这得多感谢《新闻爱好者》和她的编辑同志们。按说,我在新闻单位工作多年,学习写作是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的。周围有许多编辑、记者,个人干过十几年校对,到新闻研究所后学习资料又比较齐全。可是,我原来自卑,掂起笔就想到:编辑成堆,写、编都是行家里手,自己昨能“班门弄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看到农村一片蓬勃景象,我很想讴歌党的农村政策、讴歌党的英明领导,曾写了《乐大伯又乐起来》、《多亏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等,但都压在抽屉里没有出手。 1986年《新闻爱好者》创刊后,每期我都仔细阅读。记者“谈体会”、通讯员“采写心得”和  相似文献   

17.
我虽未曾亲身到过白公馆、渣滓洞参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但却通过读《忠诚与背叛》,弥补了遗憾,让自己的内心和灵魂接受忠诚与背叛的拷问与考验,是绝不玷污党的荣誉,还是贪生怕死、苟且偷生? 在书的开头有这样一段问答,假如处在那个年代,你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大多数人脱口而出:我可能没有勇气像烈士一样面对死亡考验,说不准……我可能也会叛变!如果要我选择当烈士,我真怀疑自己有没有那样的思想基础!这样的回答会让人感到揪心,生在和平年代的我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人生十二条     
《新闻世界》2008,(5):55-55
1、人生最悲哀的,并不是昨天失去得太多,而是沉浸于昨天的悲哀之中。 2、人最愚蠢的,并不是没有发现眼前的陷阱,而是第二次又掉了进去。 3、人最寂寞的,并不是想等的人还没有来,而是这个人已从心里走了出去。 4、人最卑鄙的,并不是点燃了一根导火索,而是想看到爆炸后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获“韬奋新闻奖”,我是愧领殊荣——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业绩,党和人民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这只能是对我的鞭策和鼓励。 甘做“傻”人 回想这些年来,我所做的,归结起来,不过是实践着一句话:“一生交给党安排”。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前身),我想,“一榜定终身”,对外广播就是我一辈子的事了。当时觉得既然党组织把我“安”在这儿,我就应该死心塌地在这儿干一辈子,除非组织另有安排。说也奇怪,好  相似文献   

20.
作者魏巍在总结他写的通讯名作《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一篇短东西,能把一个意思说透,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是动起笔来,又总爱面面俱到,想告诉人家这个,又想告诉人家那个。结果呢,问题提得不尖锐,不明确,更别说深入的解决问题。因为哪个意思也没有说透,怎能给人家以深刻的印象呢。我写这篇东西之初,原也想说好几个意思,最后没有那样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