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荷花》第二自然段中有一个包 括3个分句的长句子:“有的才展开 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 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 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 破裂似的。”学生读这句话后,我问: “这句话写的是什么内容?” 生:写的是荷花的不同形态。 师:作者怎样写荷花不同形态 的? 生:先写才展开的,再写全展开 的,最后写未展开的。 讲到这里,一个学生突然问道: “老师,这三种不同姿态的荷花,要 么按全开的、半开的、未开的顺序 写;要么按未开的、半开的、全开的 顺序写;为什么作者先写半开的,再 写全开的,后写来开的呢?”  相似文献   

2.
教学的任务不单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学习方法的指导、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数学素养的关键;通过自学能力的提高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是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科研工作努力的方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要重视把握学生学习的过程,既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为此,笔者在实践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第六册《一个降 落伞包》,记叙了一九四六年 一月,周恩来同志从重庆到延 安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当时正在重庆召开的旧政治协商会议上的斗争情况;然后,由延安乘飞机返回重庆,途中遇到强烈寒流,在有可能机毁人亡的危险情况下,周恩来同志把自己的伞包让给别人的动人故事。歌颂了周恩来同志在危急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品德。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叙述的,句子和段落之间联系紧密。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概括段落大意。重点领会课文第二、三段句子之间的逻辑顺序;进一步了解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的描写,来突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4.
JEFC教材编排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每一个单元后面都有一个checkpoint栏目,栏目里罗列了单元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栏目的设置对单元的学习起着提纲挚领的作用。根据教材的这一特点,我试行从checkpoint入手,加强学法指导,收到了良好效果。从checkpoint入手,进行学法指导,即是在单元学习中,以checknoint里的语言点为中心,指导学生单元预习(整体感知)、逐课学习(分析课文)和归纳总结(巩固练习),促使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单元知识,学会主动学习,积极探讨,获得终身受益的自学能…  相似文献   

5.
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义务教育阶段必须实施素质教育。通过学习方法的指导,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信息都在短时间内以几何级数的增长,单靠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许许多多的东西要靠自己去学习,这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能力的提高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这是我们数学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科研工作的努力方向。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要重视把握学生学习的过程;既要…  相似文献   

6.
五年制小语第六册10课《一个降落伞包》记叙了周恩来同志乘飞机去重庆,在飞机遇到危险的紧急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感人事迹,颂扬了周恩来同志在生命危急关头首先想到别人以及对革命后代深切关怀的伟大精神。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从学生的认识规律看,获取知识应该是一个“感性一理性一形成能力”的过程。一个单元的课文,安排三类构成整体也是符合这种认识规律的。问题是在教学中如何遵循这个规律,提高学习效率。我从学法指导的角度进行了初步地探索,即从整体人手,开展三类课文不同学法指导的专题实验。我认为要改变传统的备课思路,以一个单元为一个教学单位,从单元整体考虑重点训练项目,扣住这条线,确定学习方法,用穿珠的方式贯穿各类课文的教学。  相似文献   

8.
“自学辅导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独立学习为主,教师给予适当辅导的教学方法,它是教法和学法有机结合、交替运用的教学形式。适当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促进创造力的发展。“以自学为主”是这种教学方法的精髓。目前,这种方法已被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和推广。黑龙江哈尔滨市香坊区东风小学从1986年10月开始进行的“导读法、自读法、自测法”三法同步改革实验,《小学语文教学》去年第4期介绍张桂琪老师的“以自学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都体现了这种“自学为主”的精神。一般的教学过程大致分为这样几个阶段:一、教师布置自学提纲,让  相似文献   

9.
《一个降落伞包》是一篇讲读课文.课后的第二个练习题是:“下面概括了三段的段落大意,请把另外两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写出来.”这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要求学生写段落大意.显然,编者的意图是要求从这篇课文开始,教给学生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我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10.
[作业分析] 课后作业第一题是全文理解的重点。这一题中的第一个问题,主要在于弄清飞机失去平衡的原因,这是事件的起因和发展。另外两个问题在于让学生从周总理在危急关头的言行中,领悟他不顾个人安危,一心想着别人的崇高品质。第二题,要求听写8个词语。这些词语是常用词,不仅要求会写,有的词还可用词造句。如“情况”、“鼓励”、  相似文献   

11.
写作是高中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写作训练并紧扣课文,使学生逐步掌握写作策略,以达到学好英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让学生读懂课文是主要目的。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每一句话 ,尤其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是读懂课文的前提。因此 ,教学理解句子含义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由于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其他非智力因素 ,往往只能理解句子的表面意思 ,而无法透过表面领会句子的实质含义。又因为小学生不易把握句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应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所以 ,理解句子含义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何正确理解句子含义 ?我认为 ,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一、教给分析方法1 联系课文题目分析法。例 …  相似文献   

13.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阅读课文的方法很多,从标题人手,找到标题与课文之问的规律可以较快地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的理解能力。那么,课文的标题里究竟隐藏着哪些规律呢? 1.标题大多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提示 任何一位读者接触读物时,首先接触的是文章标题。小学语文课文的标题大多形象鲜明,引人人胜,同时标题也大多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或提示。例如六年级下册第7课《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人教版,下同)这个标题中,“与”是一个连词,一看就可以让人猜到讲述的是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的故事。对照内容可知是发生在抗日战争中的一个真实故事,讲述了聂将军关心照料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回日军驻地的经过。  相似文献   

14.
一、抓关键字词的理解。 《一个降落伞包》第三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这个自然段由四句话组成,主要写周总理不顾自己的安危,把伞包让给小杨眉的高贵品德。我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重点抓了“立刻”、“站”、“几步”、“跨”、“马上”、“解”  相似文献   

15.
鸡,小朋友都见过。但由于平时没注意观察,脑子里只有一个模糊的轮廓,很难从他们的嘴里“说出”一只完整的活生生的鸡来。为了使学生写好《鸡》这篇作文,我在教了《金鱼》一课后,要求学生仿照《金鱼》一课观察的方法,按照如下的提纲具体细致地去观察鸡。1.观察鸡的外形。按照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先看鸡的全身,再依次看它的羽毛、冠子、胸脯、脚骨。2.观察鸡的行动。看它是怎样追跑、觅食、啼叫、栖息的。3.观察不同生长时期的鸡。注意雏鸡、  相似文献   

16.
教学设计说明:一、教材分析:《一个降落伞包》这篇课文,通过描写周恩来同志在飞机遇险的情况下,把自己的降落伞包让给叶挺的女儿——小杨眉的动人故事,赞颂了周恩来同志临危不惧,不顾个人安危的高尚品格。这篇课文虽然直接描写周恩来同志让伞包的文字不多,只有两个小节,但是语句非常精练、紧凑,通过人  相似文献   

17.
意图及切入:《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这篇新知识类文章,从热力学两大定律出发,阐述了熵的内容,从物理学扩展到环境能源等广阔的领域,直入思想深入,震撼着传统的世界观。这是一篇翻译文章,从语言角度看,句子较长,而且句子结构复杂,内涵较为丰富。这样的句子,逻辑性强,思维严密,但阅读起来不很顺畅。针对课文语言特点,我们从破解长句句意切入,将理解与发散两种阅读思路相结合,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相似文献   

18.
当我们用数学的眼光去欣赏世界之美时,会发现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中处处存在着和谐之美,对称之美,为了更好地去品味这种对称之美,下面我们一起来剖析一下数学中的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以及生活中的轴对称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丰碑》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组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要突出本组读写训练重点“详写和略写”。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揭示课题。碑:上面刻有文字或图画,竖立起来做纪念或标志的石头。丰:高大。丰碑:高大的石碑,课文中指不朽的业绩、精神。2检查...  相似文献   

20.
本章内容,共有三节.第一节是质量守恒定律,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是学习和掌握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第二节是化学方程式,讲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意义以及方程式配平;第三节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从量的角度研究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