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思远 《英语广场》2023,(12):27-30
相较于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翻译模式,解构主义翻译观是对结构主义逻各斯“中心化”的拆解,消解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思维模式下产生的主体与客体、能指与所指、共识与历时及作者与译者等二元对立,提倡意义的延异及重构,强调译者的中心地位。解构主义翻译模式较适用于文学作品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本文将举例浅析解构主义翻译视角下的诗歌翻译,其翻译过程尤为突出译者主体性,彰显出解构主义翻译下重构性和创造性等优势,为诗歌翻译打开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德里达将其解构主义思想引入翻译理论,如否定原文文本终极意义的存在,消解原作者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权威性,废除作者与译者、原文与译文之分,宣称译者是创造主体等等。一方面,这些观念具有强烈的激进和反传统色彩,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巨大的冲击,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翻译理论对一些基本问题的原有认识。另一方面,解构主义为翻译研究提供新视角的同时,其自身的局限性也给翻译研究带来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3.
解构主义翻译观为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注入新的活力。解构主义翻译观消解了原文中心论,强调译文的重要作用和译者的重要地位。在解构主义翻译观视野下,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获得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得到不断彰显。  相似文献   

4.
传统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必须遵照原作者的思想意图,忠实地再现原作的内容与风格,且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而解构主义概念的提出,彻底颠覆了这一理论传统。本文通过对解构主义理论的阐述,总结了其对传统翻译理论三个方面的影响,并结合这些影响,进一步探讨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进步性与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5.
解构主义的伦理思想是对传统形而上伦理学的批判。解构主义的翻译伦理颠覆了传统的“忠实”翻译观,提出了求异的伦理诉求。解构主义并没有制定翻译的伦理规范,译者只能体现在具体的语境中做选择。但是,由于不同的翻译语境中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求异的伦理诉求往往受到挑战,甚至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6.
傅琳凌 《文教资料》2012,(6):37-38,43
品牌翻译不同于一般文学翻译,在忠实原品牌名称的基础上译者还需要发挥主体性和创造力。解构主义理论为此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提倡通过解构原文和作者在翻译过程的主导地位,使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以彰显。用解构主义理论指导品牌翻译,能使译者更好地解放思维,勇于创新。将解构主义应用在品牌翻译中,这在国内译学界的探讨还比较少见,值得深究。  相似文献   

7.
解构主义否定文本终极意义的存在和意义的确定性,消解了原文的原创地位,对传统的翻译理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使翻译研究走向广阔的天地。很多人认为解构主义给翻译研究带来了"胡译"、"乱译"和不负责任的译者,这是对解构主义的误读。  相似文献   

8.
解构主义思潮自诞生以来,就对文学、艺术、心理擘、建筑学等学术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翻译研究进入了以解构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研究阶段。受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翻译从根本上确立了译者地位的重要性,译者不再受制于原文,不再是原文的附庸。翻译研究者重新思考译者在翻译实践活动中的地位,使翻译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但是,解构主义作为一种非理性主义哲学,在实践过程中也体现了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解构主义的出现彻底动摇了传统翻译研究范式下的"作者中心说"和"文本中心说",它强调译者主体的社会历史性和阅读过程的开放性,与当代盛行的各种翻译理论构架有直接理论渊源。通过分析解构主义范式下当今翻译研究中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指出翻译研究不能只看到解构主义颠覆、拆解的力量,更重要的是解构之后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解构主义翻译观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对世界的二元划分,反对原文和译文的传统界限,认为原文并不是一个界限分明的、封闭的、自足的体系,相反,原文的意义具有多重性和不确定性.原文意义的多元性和译者对原文意义的参与性决定了翻译是译者的决定过程.译者对其选择承担责任.解构框架下的"信",不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翻译的标准和尺度,它成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需做的选择和必须承担的责任."信"在解构主义的背景下,成为译者社会伦理道德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解构主义范式在翻译研究领域大行其道,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了巨大冲击。韦努蒂批判英语翻译中的归化策略,主张异化翻译;批评译者“隐身”,呼唤译者“现身”。这一解构策略对于翻译研究的意义不容忽视,但同时也有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自上世纪90年代被引入中国以来,解构主义引起了翻译界诸多关注.将解构主义翻译观引入翻译实践的利弊成为了许多中国译者和学者探讨和争论的焦点.本文试图通过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的解读,重新思考解构主义翻译观及其对翻译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吴菽蓉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103-104
传统翻译理论强调忠实于原文,忽视了译者主体性,造成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脱节。与传统译论相比,创造性叛逆在强调译者的主体性的同时,赋予了译者二度创作的空间。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承担着原文读者与译作创造者的双重角色,创造性叛逆不可避免,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在充分把握叛逆与忠实的辩证关系,以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4.
解构主义翻译观认为原文取决于译文,没有译文原文就无法存在,文本本身的定义是由译文而不是由原文所决定的;译者是创造的主体,译文语言是新生的语言;一切文本都具有互文性,原文与译文的关系是平等互补关系。这种翻译观无疑对传统翻译观造成冲击并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15.
解构主义通过对翻译忠实原则的否定以及对译者和译作地位的重新定位,对传统翻译观进行了彻底的颠覆。但解构只是手段,解构的最终目的还是要重新建构新的体系。  相似文献   

16.
翻译伦理的角度重释诺德的“忠诚”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构主义翻译观通过消解原文和源语作者的中心地位,认为“作者已死”“作品之死”来提高译者的主体性地位,赋予译者中心地位。在缺乏协同性的狭隘和专断,以作者死亡为代价无限扩大译者能动性的解构主义翻译观的指导下,译者必定会为违背翻译职业道德伦理寻找借口。深受解构主义翻译观影响下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前期代表有“泛功能”的倾向,为了纠正和弥补其极端化,诺德在功能原则的基石上建立了忠诚原则。本文从翻译伦理的角度重新阐释其“忠诚”原则,这对正确界定译者主观能动性,维护1翻译伦理,规范翻译市场,具有一定的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后现代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中,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译者有着自己的意识形态、翻译方法和创造性的表达.而在互文的网络中,原作的意义不再确定不变.译者主体性和互文文本相互作用而形成了多样的译本.  相似文献   

18.
翻译不是对固定意义的发现,也不是语言之间按照客观规律的机械转换。既然原文和译文之间不是一种因果决定关系,那么译者就是自由的:在各种可能性中做出选择和决策。既然译者享有自由,那么翻译研究中就存在一个伦理层面,就需要从伦理道德角度对译者的自由意志做出评价,开展批评。从否认译文是原文的镜像反映,到讨论译者的道德责任,这是解构主义翻译研究的自然延伸和应有之义。在解构主义者看来,当代译者的道德责任就是解构中心,拆解同一性,维持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翻译研究至今已走过了三个阶段,即语文学研究阶段、结构主义研究阶段和文化研究阶段。现阶段的翻译研究正处于文化研究阶段,它包括众多的研究学派,其中以解构主义研究的影响最大。受其翻译理论影响之下的解构主义翻译批评范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语文学批评范式和结构主义批评范式,它否定意义的确定性、彰显译者的主体性、突出译作的作用以及将读者的接受纳入考虑范围。当然,解构主义翻译批评范式也不是颠扑不破的,在保持自身合理性的同时它也有其一定的缺陷。理想的翻译批评局面应该是各种批评范式的调和与竞争。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传统译论中,翻译(译文)总是被认为是对原作的复制和翻版,是女性化的产物。本文论述分析了女性主义译者如何借助解构主义理论颠覆翻译(译文)在传统译论中的次等身份,并以此为工具质疑和颠覆在社会历史中对女性的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