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活着》通过一名叫福贵的老人对其苦难一生的叙述,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是以一种叙述的表达方式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相似文献   

2.
《文学教育(上)》2010,(1):158-159
曾以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享誉中国文坛的作家高建群,时隔16年再次推出长篇小说《大平原》。高建群在《大平原》作品研讨会上表示:“这是我最好的故事,好过我讲过的所有故事。”《大平原》讲述了陕西渭河平原上一个普通农民之家三代人历经种种苦难,在顽强求生存的同时捍卫尊严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韩文霞 《安康学院学报》2015,27(2):19-21,52
李春平的长篇小说《盐道》以陕南小镇为写作对象,描绘了一幅靠背盐为生的山民们艰辛生活的图卷.本文以小说诗意叙事的视角切入,从“传奇质朴的恋爱婚姻”、“情味浓郁的农家生活”、“恩义并重的为人之道”三方面对小说进行解读,试图探寻纯真宝贵的亲情、友情、爱情和重恩尚义的为人处世之道如何消解岁月的苦难而使人坚强的活下去.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与此同时将其子女委托给老家的亲戚邻居代管.以底层民众为书写对象的刘庆邦敏感地捕捉到这一社会现象,在短篇小说<养蚕>中,他把细腻的笔触聚焦于留守老人和儿童,通过这一独特的群体来展现主体缺失的乡村生活图景,以此来揭示温情脉脉背后并不温情的生存状态,探寻何处才是人类的家园、通往家园的路在何方.  相似文献   

5.
余华新作《兄弟》(上部)仍然坚持了对人类生存苦难的关注,书里写了大量的暴力与死亡,但作品在抒写苦难的同时,诠释了拯救苦难的一剂良药——爱这一伟大人间情怀,表现出了一个良心未泯的作家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6.
刘庆邦的小说《神木》中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在深化人性的复杂以及表现底层百姓生存困境的主题上具有的独特艺术表现魅力;小说中的空间叙事表现了作家在现代性上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7.
托尼莫里森在其众多小说中成功的刻画了大量不同身份的,不同种族的黑人形象。然而小说中鲜为出现的白人形象也是小说情节发展,主旨升华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本论文将以齐泽克的欲望理论来细致的分析莫里森新作《恩惠》中白人男性雅各布内心欲望的发展过程,从而使读者更加深刻的了解莫里森笔下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8.
苦难与女性——解读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歌苓新作《金陵十三钗》的主题展示了边缘与反抗、仇恨与宽恕、谵妄与救赎三种精神向度.作品通过将女性置于极度苦难的地境中来表现作者心目之中的“女性的伟力”.展示了一种女性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写作姿态。  相似文献   

9.
作为在中国新文学时期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家,张承志为我们奉献出了许多精品力作,《心灵史》便是其中之一。自它问世以后,以其强烈的艺术震憾力和更大的文学价值,浓厚的宗教情感引起了世人的普遍关注和文学界的评价。本文拟从文学文本、苦难意识、民族情感以及精神家园的寻找中进行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从2008年第3期《小说月报》上读到晓苏的短篇小说《麦芽糖》,我也和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有很沉重的伤痛感。作家以敏锐的目光和独特的视角,把正在转型的社会作为大背景,聚焦一组负载时代伤痛的乡村老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r社会生活的本质,表现了历史发展的某些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1.
对《红与黑》的解读大多受到了政治思维模式的影响,存在着理解上的误区,基于勒内.基拉尔的三角欲望学说对《红与黑》做文本的阐释,则可发现他者在人物的欲望当中扮演着重要甚至决定一切的角色,由此应该认为《红与黑》是一部介体欲望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从欲望特点与层次划分上论述了欲望控制的可能性及欲望控制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3.
美国自然主义作家德莱塞的小说以欲望为主题,充分表现了欲望的巨大力量和人在面对欲望时的脆弱。欲望作为人的一个异化现象成为了人最大的异己力量,使人成为非人。德莱塞的很多小说都显示了他对欲望这种巨大异化力量的深刻见解和深入挖掘,从而从哲学高度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相似文献   

14.
神话和神性一直贯穿于人类传统中,它们永恒不变地诉说着本质的生命愿望和生存精神,虽然神性在后来的人类现实中会遭遇不同的削减境遇,但改变不了神性的永恒延伸。人的浪漫可能在于追问神性在哪里、神性向往在何方,即使强迫这种神性追问停顿下来,也不会改变这种追问的存在,而时尚中国生活与文学的危险是:习性生活正在迫使不会停顿的神性向往停下来,这种强迫性的停止带来的问题对文学将是灾难性的。  相似文献   

15.
时下人们对自然观的理解往往过于抽象,即将自然观与人类社会生活相剥离,孤立地谈论自然观。而从现代实践哲学的立场看,自然观并非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内蕴于人类生活实践之中。换言之,人类生活实践是人们考察自然观的一个新视角。从人类生活实践的视角看,自然观是一个包含生物性、精神性和社会性三个维度的丰富整体。不同类型的生活实践则意味着不同类型的自然观,即技术实践意味着机械的自然观,伦理实践体现着道德的自然观,从精神文化实践则必然引申出审美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6.
陈磊 《黄山学院学报》2006,8(1):111-113
弗氏理论自“五四”新文学始就饱受到先驱者的青睐,随着日益增强的强势话语,它逐渐滑至主流文学的边缘。新时期文学人性、人道主义的重新觉醒与高扬,它缘着“超我——本我——自我”的轨迹,经历由外而内,由形而上到形而下一个循序渐进的流变过程。但过于强调生命的原始冲动和本能欲望,也是其投射于当代文学中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相似文献   

17.
俄狄浦斯是处在命运惩罚中的悲剧人物,文章从《俄狄浦斯王》和《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两部剧作入手分析俄狄浦斯形象的意义,认为身处厄运,俄狄浦斯不屈从命运的摆布,不规避命运的苦难,以非凡的智慧、善性和勇气证明并维护了人性的高贵与生命的尊严。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对性论思想的探讨展现了中国特有的哲学思维模式。中国性论思想的源头是"即生言性",这一思想虽然具有模糊性,却体现了中国哲学对宇宙化育流行和"生命"的特殊关注。先秦儒家思想在继承"即生言性"思想的基础上,对"性"又进行了从"物性"到"人性"的哲学转变:孟子提出"即心言性",使"人性"从"物性"中挺立出来,突出了人性的应然性特质,并为贯通天道与人道提供了思想基础;荀子提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肯定了"性"的自然必然性,同时以"伪"理念强调了人的主体性自由,与孟子性论思想成为互补结构,共同奠定了儒家深厚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9.
朱熹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系统论述上.过去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人们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片面批判,给中国哲学史界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今天我们重新研究朱熹的思想就会发现,其“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对于我们反腐倡廉、遏制现实生活中因私欲膨胀而滋生的腐败现象,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作用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黛玉的形象是人与花两个主体间的平等交流,和谐统一,互动互补。人的美貌与花的容颜、人的悲境与花的还泪、人的高洁与花的纯洁共同构成了黛玉的生命。黛玉的形象具有生态美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