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盛行于西方一战、二战期间的超现实主义戏剧,一直以来被荒诞派戏剧视为先驱。超现实主义戏剧所展现在对语言的不信任以及对语言的消解等方面。在其之后的荒诞派戏剧将之推向了极致。可以说从超现实主义戏剧到荒诞派戏剧是戏剧语言的颠覆之路。  相似文献   

2.
意境就是抒情型作品中所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本文通过分析张继的《枫桥夜泊》这一意境浓郁的诗作,来阐述创造意境的两个必备条件:"切情切景"、"如在目前"的艺术形象和"见于言外"的审美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3.
《北京人》第一幕中,曾家为愫方的婚事向愫方"征询意见"这一片段有其特殊的语用现象,可以从会话结构着手,以人物各自的话语意图为基础,运用语言学中的相关理论,对戏剧语言进行全面的语用分析,品味曹禺的语言魅力,为戏剧评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雷雨》、《日出》的分析,从人物形象、大型化的结构、戏剧语言等方面对曾禺戏剧的艺术成就进行了论述,概括了曾禺戏剧丰富多彩的面貌。  相似文献   

5.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家庭墓地》是一首戏剧诗。弗罗斯特在《家庭墓地》中使用了许多戏剧手法,主要包括戏剧语言(口语化的语言和戏剧对话)、戏剧冲突、戏剧场景(戏剧地点和人物)、戏剧结构、戏剧讽刺、戏剧悬念以及对人物动作的戏剧描写等。诗人运用这些戏剧手法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使其诗作迸发出一种艺术张力,并有效地强化了诗歌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送别诗"是表达诗人离情别离的诗歌,古往今来广为传诵,本文通过对两首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的意象、情感进行分析归纳,以达到对"送别诗"的深层解读。  相似文献   

7.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际中,戏剧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老师把戏剧教学课上成了诗词欣赏课、小说鉴赏课,如何避免这种现象?从教学实践来看,应该抓住戏剧的本质特征,从戏剧冲突、主题思想、人物心理、语言特色等方面入手,找到教学的平衡点,确定教学内容,从而教出真正意义上的戏剧味.  相似文献   

8.
语用模糊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之力的语用现象。它在戏剧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中普遍存在,用以突出人物性格和冲突。从语用模糊的角度分析戏剧名篇《雷雨》中的人物对话,纵深地挖掘其中的人物性格和戏剧冲突,展现语用模糊的使用对戏剧冲突发展的突出作用。  相似文献   

9.
戏剧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常用的文学体裁。这种题材以人物台词为手段,浓缩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场景,集中突出了戏剧的冲突。本文以“冲突”为教学的核心,从阅读、欣赏、写作三个维度建构起了立体化戏剧课程,把文学欣赏、文学写作和戏剧表演融为一体,达到提升学生的鉴赏、写作、口语表达等语文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戏剧与现代戏剧是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类型,在两个不同源头的戏剧种类中,艺术家在舞美艺术上呈现了各具特色的舞美表达。以古典戏剧《窦娥冤》与现代戏剧《雷雨》为例,从审美角度对比二者舞美形式,透视出中国古典戏剧与现代戏剧在舞台美术上存在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1.
古诗的鉴赏教学着眼点是改变只凭借注释、教师讲解读懂内容、识记背诵诗句的教学模式,而应以诗的语言品味为基础,让学生学会鉴赏诗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笔者尝试着在古诗教学中"以诗比诗、以诗悟诗、对比鉴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感悟、想象和表达的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纵观这节课的实施效果,发现"对比教学"模式中的学生,认真倾听,发言踊跃,适时追问,机智应答,敏锐发现问题、深入感悟文本。  相似文献   

12.
傩仪,源于以驱鬼逐疫为主要目的的古老傩祭仪礼。在早期傩仪中,动物图腾占主要地位,随着傩仪主体由神对鬼的驱逐变为人对神的请求,傩仪的民间性、随意性和狂欢性逐渐增强,傩仪向傩戏转化。云南双柏小麦地冲彝族以虎为图腾,其虎傩也经历了由图腾祭祀到戏剧雏形的转变,现今虎舞中的请神、酬神、送神保留了虎傩的文化痕迹,而表演性的生产舞蹈则属于戏剧的雏形,展现的是人性的娱乐需求。  相似文献   

13.
美好的爱情被人们所向往和歌颂,也是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本文通过对比北宋词人李之仪和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诗人辛波丝卡(WislawaSzymborska)的诗作《卜算子》和《一见钟情》,试看诗人眼中的爱情。  相似文献   

14.
徐宝余 《天中学刊》2013,28(1):91-95
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了诗三义的概念,其与《毛诗序》的《诗》六义之间貌似存在着意义关联,然在本质上却并不相同.《诗》六义的提出乃基于诗教说的前提,从六诗到六义,说明了《诗》学阐释由诗教立场而经学立场的发展变化.而钟嵘对于诗三义的揭示与阐释,虽然与《毛诗序》的《诗》六义之间存在着语词、语义上的关联,然而其去经学化的立场却是十分显著的.钟嵘追溯诗歌源流上至风雅,看似是宗经思想的支配,然而究其原因,一方面缘于齐梁人的《诗》源共识,一方面宗经实为一种表象,钟嵘恰恰是在经学的语汇范畴中寻求到了诗学领域内的突破.与汉唐经学思想笼罩下的经典诗学相比,钟嵘诗三义的揭橥在六朝诗学史上的价值应该受到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5.
从话剧《家》英译本看英若诚的戏剧翻译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剧是一个可读可演的整体,考虑到戏剧的可表演性,剧作家需要用一些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的语言技巧,从而使戏剧的语言具有了某些普遍特点,如语言的口语化,简洁性,动作性,个性化。兼具演员和导演身份的英若诚,在其翻译实践中,充分考虑舞台效果,主张保持语言的这些特点。他的戏剧翻译被译界公认为是适合演出的剧本。本文以英若诚先生翻译的《家》这一剧本为例,来探讨英若诚先生如何成功地将戏剧语言的这些特点再现于译本之中,创作出了上乘译作,保证了舞台演出的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6.
徐永明  杨扬 《唐山学院学报》2009,22(4):72-73,77
中国戏剧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形成及其戏剧创作均有较大影响。他借鉴和吸收中国戏剧的营养,创立了"史诗叙事戏剧理论"和以"间离效果"为核心的表、导演方法。以剧作《四川好人》为例,对以上观点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以诗解诗"的教学方法开辟了诗歌教学的新路径,提高了诗歌教学效率,能更好地把握诗的意境。结合《天净沙·秋思》一诗的教学,探求"以诗解诗"的三重境界,以期为"以诗解诗"教学方法作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8.
魏晋时期同时出现了"以《诗》为经"和"以《诗》为戏"两种矛盾的现象,分别体现了宗经和离经两种相反的倾向性。"以《诗》为经"表现出对《诗》的态度是尤为宗崇的,"以《诗》为戏"则显示出一种戏谑和幽默的态度,二者是不同性质的语言游戏。"以《诗》为经"显然是有汉一代经学意识形态的延续,而"以《诗》为戏"则反映了魏晋之际《诗》文化的新风貌。《世说新语》较为真实地再现魏晋史实,对上述《诗》文化面貌也有很好的记录与反映。在"以《诗》为经"的大文化环境下,"以《诗》为戏"显得相当特殊,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一、戏剧性内涵作为文学样式的一种,戏剧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语文课堂里如何进行戏剧教学?观点很多,我的观点是:把戏剧当成戏剧来教,教出戏剧的戏剧性。  相似文献   

20.
庄子运用"重言"的言说手段借他人之口传达己意,其语言具备汪洋恣肆、音韵和谐、深邃隽永等鲜明的诗性色彩.本文从想象、音韵、意境三个方面对《庄子》"重言"中语言的诗质特色进行了详致的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