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丽歌 《青年记者》2007,(14):48-49
2007年4月7日,国家衣业部新闻办公室发布消息,声明香蕉枯萎病与食用香蕉的安全性没有任何关联,澄清“海南香蕉致癌”的传言。当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就“蕉癌”风波做了调查分析。4月8日,自3月下旬以来一度十分低迷的海南香蕉价格,开始从跌破成本价的每公斤0.24—0.30元回升到0.9元。4月9日,收购价有的达到每公斤1.6元。至此,一场突如其来的“蕉癌”风波得以逐渐平息。[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今年3月,正值香蕉上市季节,一个以讹传讹的"致癌风波"突然宣布了海南香蕉的"死刑",令香蕉收购价格从每公斤3元降到0.3元,每天出岛香蕉由原来的7000~10000吨,减少到3000多吨,海南蕉农每天损失1400万元。祸不单行,4月底又发生的"香蕉SARS"短信谣言,让海南香蕉再次遭到重创。  相似文献   

3.
今年3月,广东一家报纸一篇关于海南香蕉染上“蕉癌”的报道,引起消费者恐慌,造成海南香蕉价格大幅度下降。最严重时海南香蕉产业每天损失上千万元,蕉农欲哭无泪,这一情况被称为“香蕉事件”。后经查明这是由一篇失实报道造成的,写这篇报道的记者在稿中不准确地援引了一位专家关于香蕉树传播“巴拿马病毒”的信息,由于信息误传产生了对受众的误导。后经记者特地采访专家,由专家证实患了“巴拿马病毒”的香蕉树不会结果,结果的香蕉树就不会有“病”,更不会得“癌”,从而彻底澄清了事实,驱散了谣言。  相似文献   

4.
今年春天,“毒蕉风波”成为举世瞩目的新闻热点。南方某媒体3月初一篇有关香蕉受病虫害侵袭的报道竟演变成了香蕉会致癌的传言,有关部门统计,今年因“毒蕉风  相似文献   

5.
今年3月,广东一家报纸一篇关于海南香蕉染上"蕉癌"的报道,引起消费者恐慌,造成海南香蕉价格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6.
2007年3月13日,广州的《信息时报》发表一篇名为《广州香蕉染“蕉癌”濒临灭绝》的文章,文章说广州香蕉大面积感染巴拿马病毒,这种病毒被称为“香蕉癌症”。文章刊登后,许多网站转载,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很多人误以为吃香蕉会得癌症而拒买。此后一周内,海南的香蕉销售量急剧下降、价格猛跌,信息的蝴蝶效应甚是明显。在新闻的传播过程中,信息发生了质变,变为谣言。  相似文献   

7.
2007年3月13日,广州的《信息时报》发表一篇名为《广州香蕉染“蕉癌”濒临灭绝》的文章,文章说广州香蕉大面积感染巴拿马病毒,这种病毒被称为“香蕉癌症”。文章刊登后,许多网站转载,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很多人误以为吃香蕉会得癌症而拒买。此后一周内,海南的香蕉销售量急剧下降、价格猛跌,信息的蝴蝶效应甚是明显。在新闻的传播过程中,信息发生了质变,变为谣言。[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2007年3月,部分媒体报道了"海南香蕉患癌"的消息,于是,很快引发海南蕉市"崩盘"→香蕉价格大幅下降→大量成熟香蕉烂市,原本1.5元一斤的香蕉到3月20日时,一毛一斤也无人收购。据有关专家估算,这段时间,整个琼北地区每天至少损失1700万元,对不少蕉农来说几乎是灭顶之灾。好在政府部门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并公开出面澄清事实,才免除了一场因为新闻报道造成的人为灾难,为蕉农挽回了  相似文献   

9.
都是传媒惹的祸?——理性审视"蕉癌"风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7年4月7日,国家农业部新闻办公室发布消息,声明香蕉枯萎病与食用香蕉的安全性没有任何关联,澄清“海南香蕉致癌”的传言。当晚,中央电  相似文献   

10.
今年3月13日,广州《信息时报》刊登了题为《广州香蕉染“蕉癌”濒临灭绝》的稿件。稿件见报后,被多家媒体和互联网转载,经过多次转载之后,该报道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不小的恐慌。许多读者  相似文献   

11.
□赵振宇从香蕉催熟剂事件说起 2011年4月19日,深圳一家电视台播出一则名为《记者暗拍市场摊贩卖香蕉滥用催熟剂》的报道,称香蕉催熟剂误服以后会导致呕吐恶心及烧灼感,长期服用对人体百害无一利.报道一出,很多媒体纷纷转载,也让不少消费者对香蕉"望而却步".此报道不仅对受众有影响,还造成对企业的损害.报道出现之后,海南香蕉地头收购价从4月19日的3.5元/斤骤降至4月25日的1.9元/斤.<中作者单位一>=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2.
曾几何时,一篇关于“三株口服液”夺人性命的报道致使三株集团在一夜之间轰然坍台:如今的“蕉癌”事件,又导致海南蕉农蒙受重创。在媒体的争夺受众“眼球”大战中,是否应该讲究最基本的道德——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吴玉兰 《声屏世界》2007,21(6):22-24
曾几何时,一篇关于“三株口服液”夺人性命的报道致使三株集团在一夜之间轰然坍台:如今的“蕉癌”事件,又导致海南蕉农蒙受重创。在媒体的争夺受众“眼球”大战中,是否应该讲究最基本的道德——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了《纸馅做的包子》节目,被许多媒体转载,产生了不小的“轰动效应”。经有关部门调查,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京城“纸馅包子”,是彻头彻尾自我炮制的虚假新闻。导演这起“闹剧”的北京电视台稿用记者訾北佳目前被一审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处罚金1000元。2007年上半年,从所谓“蕉癌”、“毒香蕉”事件的发生,到《纸馅做的包子》粉墨登场,虚假新闻的产生,正如中国记协通报所言,“严重败坏了国家的声誉,严重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严重违背了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形象和社会公信力”。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时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无论是“毒香蕉”假新闻的传播,还是“纸馅包子”登台,除了新闻媒体内部管理制度、审稿制度不健全或执行力度尚有欠缺外,  相似文献   

15.
2007年3月13日广州<信息时报>AI版发表了一篇<广州香蕉染"蕉癌"濒临灭绝>,此文对香蕉的巴拿马病进行重点报道.同一天,<信息时报>又以<巴拿马病堪称香蕉癌症,多个国家地区深受毒害>为题进行了报道,其中提到"巴拿马病就是香蕉世界的癌症,无药可医……目前国际科学界都没有有效的治疗办法,是一种毁灭性病害".  相似文献   

16.
吴玉兰 《青年记者》2007,21(10):36-3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与媒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紧密关系,所以大众传媒传播的经济信息准确、全面与否直接关系到市场的兴衰,影响到产品的销售。今年3月媒体关于广东香蕉感染巴拿马病毒的报道引发的“蕉癌”事件,就为媒体如何有效传播经济信息维护公众利益,促进市场健全发展提供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2007年6月1日,厦门市政府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告知市民PX项目停工。2007年4月到5月,"海南香蕉有毒"的短信在全国各大城市流传,导致海南香蕉价格暴跌。一段时间以来,手机短信传播的消息正呈现泛滥之势,考验着政府对于公共信息的管理以及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8.
海南省省长罗保铭在处置香蕉市场风波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说:“应对突发性事件,还要善于用正确的舆论以正视听。善于与媒体沟通,学会跟媒体合作,也是新形势下政府的重要工作。”(200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19.
据《钱江晚报》4月9日报道,新华社的“新华视点”栏目4月5日播发稿件,批评河南省兰考县一重点高中乱收费的问题后,引起兰考县的高度重视。但令兰考方面始料不及的是,几天来.他们接到了10多个“新闻媒体”的电话,有的以转发稿件相威胁“要钱”,还有的劝说他们花钱搞“正面报道”,以挽回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今次访问,是成功的破冰之旅。”4月1日晚上9时,从大陆结束“缅怀之旅”、“经贸之旅”和“搭桥之旅”回到台湾中正机场的国民党副主席扛雨坤.召开记者会.向台湾民众说明这次大陆行的收获与感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