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通高中新课标《语文》2选用了陆蠡先生的散文《囚绿记》作为阅读学习材料。牺牲于日本宪兵队的枪口之下的现代散文家陆蠡,41年后的1983年终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陆蠡生前出过三部散文集,  相似文献   

2.
3.
同学们,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让我们带着慧眼一起去寻找那抹绿,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囚绿记》的教学设计,通过对"绿囚"的赞美,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抗争精神。  相似文献   

5.
大凡喜欢阅读古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一种体会,当我们在欣赏王安石《泊船瓜洲》诗中的佳旬“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之时,内心深处似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愉悦在萌动.都会情不自禁地神思驰骋,被作者笔下的一派江南春色所陶醉,仿佛神游于诗中,置身于九百多年前王安石笔下的江南岸畔,正在饱览着江南的大好春光……  相似文献   

6.
刘婷婷 《文教资料》2009,(10):32-33
《红字》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浪漫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品,作者以“A”为线索,描写了主人公海斯特·白兰的遭遇。作品通篇使用象征手法,起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本文以“A”的多种象征意义、主要人物名字的象征意义入手研究象征手法。  相似文献   

7.
8.
陆蠡是"散文家中的纯艺术家",其散文"独创在于断然割舍繁文杂念,而全然投入单纯的情感,务求饱满的美感。"[1]《囚绿记》是其代表作之一,自从被选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以来,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笔者分析了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近五年来研究《囚绿记》的文献后,总结出关于《囚绿记》主题思想、语言表现艺术以及教学处理三方面的研究情况,并进一步提出了个人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9.
纳撒尼尔.霍桑的写作特点是使用具体的实物和人物作象征物。典型的例子就是他的代表作《红字》,其中的每一个人物和情都有它的象征意义。通过使用各种象征手法揭示了人物的心理,被认为是霍桑最大的成就。他被誉为"19世纪心理洞察大师"。本文将从人物的象征意义入手,探讨作者的这一写作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的散文《绿》最明显的特色就是完整一体地把“绿”当作千娇百媚的美人来写,以情感的画笔,一层一层地点染出“绿”的不同凡响的女性美。  相似文献   

11.
学生预习课文,疏通字词,把握“不蠡之测、涸辙之鲋、茎叶、纤细”等字词的读音和意义;明确题目“囚绿”的含义。  相似文献   

12.
《囚绿记》的主旨探究一直属于热点,然而,在众多解读文章中,却忽略了文中的一个重要物象——“窗”.结合文本内容与作者陆蠡的情感背景,深入探究隐藏在“窗”背后的一种解读可能.  相似文献   

13.
高娟 《文教资料》2011,(25):25-26
《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时期著名作家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极具特色。本文通过对红字"A"的象征意义的探讨,阐述了作品单纯情节之下多层次的复杂的主题思想。含蓄的风格、深刻的寓意构成了《红字》似真非真、似梦非梦的浪漫世界。  相似文献   

14.
陆蠡的《囚绿记》是一篇结构精巧、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散文。我结合散文教学中的几个要点来谈谈我在备《因绿记》这篇课文时的一些心得。一,散文教学线索要清晰,教学流程与阅读流程要统一。散文是一种写作样式灵活的文体,学生较难形成一种合理的阅读经验,在这时,教师就要把自己的解读不动声色地贯彻到教学流程的设计中,  相似文献   

15.
他对它,可谓一见钟情。 它不过是最普通的一角青藤,繁密地依墙壁而生,在公寓的圆窗外投下不经意的一抹绿影,并没有多少特别之处。但爱本就是不遵循常理的。只看了一眼,作者陆蠡便喜欢上了这抹残窗外的绿。于是,即便房间因夏日早晚的炙烤,甚为炎热,他也毫不犹豫地住下,爽直得令伙计都惊奇。这大概就是爱的魔力吧。让再多的付出,再苦的煎熬都变得可以忍受,只因发现所爱的喜悦会让一切的痛苦都甘之如饴。  相似文献   

16.
胡寅初 《学语文》2011,(1):17-19
【教学设想】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前者以知识传授为主,后者以能力培养立意。  相似文献   

17.
陆蠡在《囚绿记》里表达了他对“绿”的极度喜爱之情,简直爱到了“极点”,爱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而筱敏的《捕蝶者》中的捕蝶者看上去对“蝶”也是爱到了一种令人无法企及的、达到高度专业精神的境界。陆蠡对“绿”与捕蝶者对“蝶”似乎是“最爱”了,这两者的“爱”有类似之处,都反映了作家对“生命”的深度思考认识,本文就其主题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8.
《离骚》“求女”意象历来被解释为求取贤君、贤臣或者妃子,文章认为,“求女”之女应当是理想的象征,这种理想的象征在两汉以前的文学世界中是大量存在的。  相似文献   

19.
用一系列的象征意象来表现主题,是霍桑的代表作《红字》的鲜明特征。《红字》的象征意象具有多重涵义:以红A字象征天使与魔鬼,以刑台象征拷问灵魂的道德法庭,以小溪象征罪恶与纯洁的两极分界,以森林象征黑暗阴沉的精神荒野。正是这些象征意象的灵活运用,使《红字》达到了一定的思想高度,并具有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课标·教材·学情】 课标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此文被安排在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个单元几篇课文都是写“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