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忘却的记念》:“我问他为什么代你收信的女士是这么一个怪名字(怎么怪法,现在也忘却了),他说她就喜欢起得这么怪,罗曼谛克,自己也有些和她不大对劲了。”代殷夫收信的女士是谁呢?她的名字怎么个怪法?殷夫和她真的“不对劲”吗?这虽是《为了忘却的记念》中...  相似文献   

2.
咖啡的风靡早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街边的咖啡屋永远是小资们最为集中的地点,橘黄色的灯光,精巧的器具,悠扬的音乐,一切都似浸泡在香浓的咖啡中。烘焙得火热的可可豆,散发着诱人的气息,让人忘却一些属于咖啡馆外的不愉快,这就是咖啡的特质:忘却,欣赏,沉醉。喜欢陈丹燕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上海三部曲(包括《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让我看到了一个当代的张爱玲;《唯美主义者的独舞》让我看到了一个努力起舞的女性;她的《木已成舟》又让  相似文献   

3.
《为了忘却的记念》后面,有这样一个思考题:“忘却”和“记念”,意思是相反的,作者把这篇文章题作《为了忘却的记念》,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怎样解答这个问题呢?我查了手头仅有的几本参考书(多是高等学校、县以上的教研室及《中学语文习题解》编写组编写的),大概有以下几种答案: 一、“忘却”和“记念”是矛盾的统一体,因为忘不了才写“记念”,“记念”就是忘不了或怕别人忘了才写记念文章; 二、认为“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作者愤激的反语,“忘却”就是不忘却; 三、这个题目表现了作者对死者的同情与哀悼,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怒和谴责。  相似文献   

4.
云,忘却了;风,忘却了;忘却了一脸攻瑰色的阳光,忘却了耳边的《咏叹调》或是《回旋曲》。总之,流动和呼吸被淡隐了。那无根的莲蓬,不知应飘向哪里。  相似文献   

5.
八年囚爱     
她无法忘却那场分别:咖啡馆里,一曲《斯卡布罗集市》刚刚弹响,他忽然看定她,轻淡地说,我们不合适,分手吧。四年的感情,就这么一笔勾销。她一口咖啡呛在喉咙里,化作品尝不尽的苦涩。  相似文献   

6.
力量     
不久前,偶然在《南方周末》上看到一篇关于张悦然的采访稿。报纸的内容已然忘却,但对张悦然的一句话却印象深刻。在访谈中,当谈及她的新书《誓鸟》时,张悦然不止一次地说,她想"活得再用力些"。或许因为她的话表达了我心中一种尚未成言的想法,我的思维长久地停留在了"用力"两个字前。  相似文献   

7.
“长”有两个读音:一个是cháng,一个是zhǎng。鲁迅在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了忘却的记念》、《阿长与山海经》等作品中,多次提到自己的乳母“长妈妈”。课文下的注释是这样写的:“长cháng妈妈,鲁迅小时候家里的女工。她经常给鲁迅讲故事,后文中的阿长也是指她。”课文的编者对“长”的注音有待商榷。查字典可知:读“长cháng”时,有四个意项。第一是指长度;第二是指跟短相反;第三是指长处,优  相似文献   

8.
《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忘却”二字,大家作过不少探讨。薛绥之同志在《对鲁迅作品某些注释的异议》一文(载爱辉县教师进修校编《读点鲁迅丛刊》第三辑)中,作了这样的解释:“为了忘却而纪念,犹言化悲痛为力量,是为了更好的战斗。”这样解释,简明是简明了,但也把鲁迅深邃炽烈的感情和震撼心灵的语言,理解得过于简单化了。首先我们要问:化悲痛为力量难道就需要忘却吗?鲁迅在写此文之前,也即在没有“忘却”之时,就没有化悲痛为力量吗?鲁迅在写此文之后,难道就真的“忘却”了吗?把“忘却”仅仅解释为化悲痛为力量,未必恰当。再看鲁迅原文,开头第一段最后一句是:“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  相似文献   

9.
<正>《阿长与<山海经>》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的课文写的都是"小人物"的故事,但他们身上闪耀的光辉却打动了作者,并被记录成文,广为流传,也因此打动了广大读者。鲁迅先生笔下的阿长就是平凡人物中的一位,她地位低下,长得"黄胖而矮",缺点不少,规矩挺多,而且姓名"我现在已经忘却了……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但鲁迅先生却在多篇文章中提到她,甚至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着力表现。虽有幽默的调侃,但更见真挚的深情,结尾处还有对她身份的补叙和"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的抒情,怀念溢于言表,追忆打动人心。  相似文献   

10.
她言语不多,长得也不漂亮,却给读者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印象。因为在她身上体现着一种美:一种为了社会的进步,人民的解放,勇于斗争的崇高美——这就是《勇气》中那位法国妇女让人难以忘怀的原因。《勇气》一文以二战盟军诺曼底登陆为背景,叙述了一位法国妇女冒着生命危险,两次掩护美国伞兵并最终使其安全脱险的故事,为我们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崇高美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11.
薛强 《福建教育》2023,(19):62-63
<正>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作者是美国山区一位名叫塔拉的姑娘。这是她的处女作,2018年首次出版就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在美国销量破百万册。书中描写了塔拉不可思议的成长过程,足以产生令人难以忘却的冲击。塔拉从小生活在一个环境十分扭曲的家庭中。父亲有七个孩子,可他不给所有孩子办出生证明,不支持孩子到学校念书,  相似文献   

12.
师者之贻     
刘静 《师道》2002,(11):44-45
“我记得!”——然而生命却忘却了,因为生命必须奔赴永恒的征召。她轻装启程,把一切记忆留在孤独凄凉的美的形象里。泰戈尔《爱者之贻》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三册选了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这是传统名篇。“思考和练习”的第三题认为“本文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杂文”,说“以记叙为主”是不错的,但说这是一篇“杂文”却不恰当了。我认为《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杂文,尽管它是散文中的一大品类,但毕竟有它独自的特征。众所周知,杂文是文艺性的政论。它必然是以论说为主,而不是以记叙为主。而《为了忘却的记念》正是以白莽、柔石和作者的交往为主,兼顾了冯铿、胡也频,提及了李伟森。作者记叙了许多琐  相似文献   

14.
提起《为了忘却的记念》,人们通常都会说这是一篇纪念“左联”五烈士的文章。但如果“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格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那我认为,所谓“纪念”云云,还只能算是显性意义,只有由此进而探讨其隐含意义,对《为了忘却的记念》的解读才能“较为确凿”。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  相似文献   

15.
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是上世纪晚期最著名美国小说家之一,《宠儿》作为她光华夺目的代表作,以美国黑人种族的伤口为题材,将黑人的折磨与耻辱,成长与忘却都在小说中字里行间,入骨三分的描摹了出来。  相似文献   

16.
在《为了忘却的记念》(高中第三册)一文中,鲁迅先生在回忆冯铿的印象时写道:“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对这句话的理解,《北京名师导学》(九洲图书出版社,1996年)一书中说:鲁迅先生“之所以这样写,有如下几点考虑:①冯铿本人情况确实如此,体弱而不...  相似文献   

17.
书缘     
我与她相识已两年余了。在这两年里,我东奔西走,几乎寻遍了大街小巷,终于也得了不少好书。但我无论如何也忘却不了最初的一本《且介亭杂文》。之前,我和她尽管日日为伴,关系淡至若何,我不敢说。那是本顶老顶老的破旧却丝毫不影响阅读的书。它的老,至少  相似文献   

18.
《阅读与鉴赏》2006,(7):64-64
《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是一首动听而忧伤的歌曲。濒临死亡的女艺术家,手拿玫瑰的小偷,本来是永远不会相交的两条直线,却因为艺术家对生命对艺术强烈的爱和那个被世人所不齿的小偷尚未泯灭的人性而在夏日里为我们演绎了这一出悲喜剧!那个曾经芳华绝代的女子,在她生命的最后岁月里,谁都忘记了她唯独她没有忘却自己,她一遍又一遍地回忆着曾经美丽的青春和艺术,忧伤但不怨恨。尽管时日无多,但她毫不放弃地追寻着让她能重新绽放光彩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怎样诠释《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课题?从一些资料来看,或以“忘却”为反语了之;或以“忘却”后边省略了“悲哀”二字作罢。虽然都不能算错,但实在不能尽如人意,因为上述的解释往往脱离了课文,缺乏依据或说服力。我以为以紧扣课文的首自然段和课文的最后一部分来诠释课题为宜。先看看文章的开头一段。  相似文献   

20.
我对于话剧几乎没什么概念,只是在上学的时候学过几部经典之作。我想《茶馆》应该算经典吧,《雷雨》中人物情节更是经典之经典,看完后总之发表感慨一番,之后也许就忘却了。但是,观完《暗恋桃花源》之后,我或许被震撼了,哭得稀里哗啦,笑得腰酸背痛,最后我想我不能忘却。这可能是喜剧的极致与悲剧的极致,最后可能都是一种顿悟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