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童年灰色,孤独的女儿恨父亲>今年22岁的张末是张艺谋与前妻肖华的女儿。张艺谋与肖华都是西安人,在陕西乾县农村插队时相识相恋,1979年,两人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婚后,张艺谋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广西电影制片厂当摄影师。1983年3月31日,女儿张末出生时,张艺谋正在千里之外的广西拍摄电影《一个和八个》,接到父母的电话,这个双眼熬得通红的男人高兴得跳了起来。他给女儿取名叫张末,这个"末"有两层意思,从日期上看,3月31日是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所以取其"末"字;另外,"末"是深层次的意思,从4月1日起,张艺谋希望自己的事业将翻开崭新的一页。或许是女儿给张艺谋带来了好运气。不久,他拍摄的电影《黄土地》使他  相似文献   

2.
“张艺谋现象”与当代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艺谋创造了当代电影的奇迹:由他摄影的《一个和八个》被称作“第五代电影”的开山之作;由他摄影的《黄土地》、《老井》饮誉中外影坛;由他主演的《老井》展示了他的表演天赋;由他导演的《红高粱》摘取了国际电影大奖(西柏林金熊奖)的桂冠;由他导演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  相似文献   

3.
作为第五代电影导演代表之一的张艺谋,到目前为止创作的16部电影作品,有12部改编自文学原本,如《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金陵十三钗》等。张艺谋电影多由文学原本而来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张艺谋电影对文学原本的选择是一种尴尬和无奈,张艺谋电影对文学原本改编的"要诀"是对成功与亮丽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罗忠贤 《初中生》2013,(13):27-28
在中国,张艺谋几乎是一个人人皆知的名字。我一直以为张艺谋的人生如他的电影一样充满传奇,直到看了他新近出版的口述传记《张艺谋的作业》,我才恍然大悟,电影奇才张艺谋原来下的也是笨功夫。张艺谋涉足摄影时还是一个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子,启蒙老师是他的表哥。有一次,他跟着表哥拍了  相似文献   

5.
《文学教育(上)》2010,(4):159-159
莫言的《红高粱》曾经被张艺谋成功改编成为经典之作,但是后来他和影视的结合越来越少。莫言说,小说和改编“双赢”才是成功的,“我和张艺谋的第一次合作《红高粱》应该是一个双赢的合作,因为他的改编这个电影在国际上获得大奖,这部小说的知名度获得很大的提高。后来我们还有一次合作,是一个中篇,《师傅越来越幽默》,后来改编成了一个叫做《幸福时光》的电影。  相似文献   

6.
在好莱坞电影几乎独占电影市场的背景下,中国电影慢慢在国际上获得了一些认可。张艺谋,作为中国的"第五代导演",执导的电影以满满的乡土情味著称,尤其是其早期的电影——从《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到《秋菊打官司》,这些电影使他斩获多项国际大奖,成为国际知名导演。本文通过对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分析,探讨该电影与东方主义的关系,通过对其中一些元素的解读,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张艺谋的电影引起国际关注,获得好评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今年上映的一部《归来》又让人们开始讨论起张艺谋的电影。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张导从处女作就开始收获的巨大成功让他不断衍生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近十年来,一系列的社会标签、国家形象、超生风波等与电影创作无关的话题占据了社会关于张艺谋的思考。人们对于他私人身份的关注似乎都超过了对于其电影作品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张艺谋对电影品质表现出很纯粹的追求和敬仰,在拍摄过程中完美诠释他心中的电影故事。回顾他这些年的电影作品,风格迥异,虽有商业大片和文艺片的分别,但唯一不变的是他对电影画面色彩的超强把控力度。出身于摄影师的他对色彩极其偏爱,他电影中无处不在的中国红元素和视觉冲击力极强的唯美画面让人记忆深刻,观赏性和艺术性的高度合一,对人性、生存和死亡主题的剖析,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张艺谋的电影美学。  相似文献   

9.
张艺谋电影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83年问世的《一个和八个》到1992年诞生的《秋菊打官司》,十年间张艺谋共参拍了十部影片,恰好每年一部。在这十部影片中,张艺谋无论处于摄影、表演还是导演的位置上,他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大胆探索。这些探索,有成功,也有失误,以致搅得影坛内外拂拂扬扬,褒贬不一。褒之者称他为“得奖专业户”,贬之者戏他为“争鸣专业户”。然而,不管褒贬相去多远,有一点须承认:张艺谋  相似文献   

10.
由先锋小说改编而来的电影《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作为中国当代电影的经典之作,屡屡斩获海外电影大奖。张艺谋电影对先锋小说的改编着眼于先锋隐喻性、民族神话及电影化想象等方面,使他的电影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获得新的魅力与认同。  相似文献   

11.
张艺谋的系列电影以他个人的方式传达了一种民族风格和民族个性:《红高梁》中的“我奶奶”等人物散发着野性光芒的人格是对这个古老民族沉寂而压抑的传统人性的一种反叛,同时也是对民族活力的一种呼唤。后来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则逐渐转入对文化与人性的审视、反思与批判。有些批评家仅仅根据张艺谋电影的外壳便认定他是对民族的落后与蒙昧进行赏玩,是为了取悦并吸引外国人的目光,这其实是对张艺谋电影的最大误读。  相似文献   

12.
黄宗霑,关籍华人,1899年生于广东台山永安村。电影《玫瑰梦》和《赫德》两次获得奥斯卡摄影金像奖。他毕生拍摄了130多部电影,被国际电影摄影师协会会员投票评选为电影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电影摄影师之一。  相似文献   

13.
张艺谋电影的唯美倾向——评《十面埋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十面埋伏》,从其放映至今,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作为一部东方的爱情故事,引发了西方民族新奇的审美愉悦,这是中国电影的喜事,但是国内对《十面埋伏》的评价则是褒贬不一。在《十面埋伏》中,张艺谋导演无论是题材的以小博大,凸现视觉表现性的精美画面的运用,还是独到的音乐运用,均体现了他独特的美学倾向。《十面埋伏》给观众带来了美的感受,带来了心灵的愉悦。  相似文献   

14.
象征:张艺谋电影导演的文学品味施军象征,作为艺术表现的手法之一,历来受到各类艺术大师们的青睐。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中,他也刀求调动各种象征因素,使其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画面象征是他常用的一个手法。《大红灯笼高高挂帅,曾反复出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块狭...  相似文献   

15.
余华是我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小说《活着》标志着其创作风格逐渐开始演变,他才华横溢的语言操纵能力、天才的想象力使得这部小说享誉中外。由张艺谋执导的同名电影于1994年上映,影片一经拇出同样声誉斐然。《活着》小说和电影从主题思想、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和结构线索四个方面都存在不同之处,这主要因为余华和张艺谋对“活着”内涵意义有不同理解、电影与小说表现效果不同以及电影有着严格的审核标准。但小说和电影都促使受众思考活着的方式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余华是我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小说《活着》标志着其创作风格逐渐开始演变,他才华横溢的语言操纵能力、天才的想象力使得这部小说享誉中外。由张艺谋执导的同名电影于1994年上映,影片一经播出同样声誉斐然。《活着》小说和电影从主题思想、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和结构线索四个方面都存在不同之处,这主要因为余华和张艺谋对"活着"内涵意义有不同理解、电影与小说表现效果不同以及电影有着严格的审核标准。但小说和电影都促使受众思考活着的方式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电影《影》改编自小说文本《荆州杀》,是2018年的一大电影巨制。张艺谋作为电影的编剧和导演,他主要从三个方面改编小说文本《荆州杀》:一是地域特色的保留和电影化立场的坚守;二是电影经过表现精英向大众的阶级突破和国家到个人的重心切换而重塑起来的崭新历史观;三是电影通过对男性之欲、女性所求和权力者的渴望三方面的描写表达出的在森严稳定的历史秩序下本我释放的回归。分析电影《影》和小说文本《荆州杀》之间的区别,探讨中国电影拍摄以及对原著的中国式改编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农村少女魏敏芝,偶然间被著名导演张艺谋看中,拍了一部名为《一个都不能少》的电影。那个纯朴的小姑娘一下子就牵动了许多人的心。魏敏芝成名之后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人们很少知道。2004年7月29日魏敏芝接到西安外国语学院西影影视传媒学院编导专业通知书。一、张艺谋看上农村少女,魏敏芝一举“成名”6年前,用惯了专业演员的“老谋子”,在筹拍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时,不知道从哪儿冒出“灵感”,决定到农村寻找演员,全部让从未演过戏的人当演员。他找了大半个河北省也没有找到满意的演员,1998年3月,张艺谋一行来到河北省赤诚县镇宁堡乡东栅子…  相似文献   

19.
依据海德格尔哲学理论,从“非本真向死而在”和“本真向死而在”两个方面比较分析张艺谋电影《活着》和黑泽明电影《生之欲》中主要人物的死亡观,可以发现两位电影导演在死亡观方面和哲学境界方面的不同。张艺谋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是“非本真生存”,对待死亡的态度是“非本真向死而在”,即中国人的世俗哲学“好死不如赖活着”。而黑泽明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先是“非本真生存”,直接面对自己的死时,对待死亡的态度转变为“本真向死而在”。两部电影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体现了电影艺术家在死亡观维度上的追问与反思,更反映出了黑泽明导演比张艺谋导演的哲学观念要深刻。  相似文献   

20.
<正>近日,印度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的电影《摔跤吧!爸爸》在国内上映,短短几天时间好评如潮,简直可以说是逆天了。这是一部改编自真人真事的电影。一位父亲把两个女儿培养成摔跤冠军,从此,女儿的命运被改写……一年为期,我想试试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年轻时是印度的摔跤冠军,他还想成为世界冠军,但遗憾的是,直到退役也没能实现梦想。于是他将梦想转嫁到儿子身上,希望有朝一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