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早自习时,马虎在黑板上写了一则寻物启事:“本人昨天在打扫卫生包干区时,不慎丢了一串钥匙,如有拾到并送还者,本人定当重谢,决不失言。马虎,即日。”“经过努力,马虎的写作水平大有提高, 连启事也写得文绉绉的,”聪聪看了不禁夸  相似文献   

2.
早自习时,马虎在黑板上写了一则寻物启事:“本人昨天在打扫卫生包干区时,不慎丢了一串钥匙,如有拾到并送还者,本人定当重谢,决不失言。马虎 即日。”  相似文献   

3.
“小迷糊,小迷糊……”是谁在喊小迷糊呀,小迷糊揉揉眼睛, 只见四个方头方脑的家伙,有些熟悉,又有些陌生。小迷糊好奇地问:“你们是谁呀?”“是谁?”其中一个说,“我们是‘平静’‘冷静’‘恬静’‘安静’四兄弟呀。”“哦,你们找我有事吗?”“怎么没事?小迷糊,你看你是怎么运用我们的。”说着,四兄弟拿出了一张纸,  相似文献   

4.
特级教师斯霞为了让学生理解《我们爱老师》一课中“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这个比喻句,作了如下的精心设计:“对这一句如果学生自己能提出问题:‘我们小朋友怎么成了花朵了呢?’那就最好。要是他们提不出来,教师就得启发:‘这里的我们是指什么人?为什么把小朋友比作花朵呢?’(幻灯片映出一张张笑容可掬的小脸)‘看,这些小朋友可爱吗?好像什么一样?’(生答)‘对呀,花朵美丽可  相似文献   

5.
清朝乾隆皇帝到江南巡视,遇见一农夫肩扛锄头,故意逗趣地问身边大臣张玉书:“这是个什么人?”张玉书回答:“是个农夫。”“农夫的‘夫’字是怎么写的?”张顺口道:“就是二横一撇一捺,轿夫  相似文献   

6.
乾隆皇帝到江南巡视,见一农夫扛着锄头,就故意跟身边的宰相张玉书开玩笑:“农夫的‘夫’字怎么写?”张顺口答道:“就是二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育报刊,我们能看到“‘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的分析,也能看到“‘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的阐述。哪种说法正确?一时难辨。其实,这是非左即右、非此即彼的简单二元化的对立思维方式。“教什么”,  相似文献   

8.
每次将数学作业发还给学生时,我都经常听到这样的叹息声: “哎,我怎么把‘6’抄成‘0’了。” “横式上明明是‘82’,我怎么抄成‘28’了。” “如果我把得数抄对了,我就能得优了。” 孩子做事马虎,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然而这个问题往往没有得到孩子们的重视。每次叹息过后,有的孩子就说:“反正我也会做,下次小心点儿就没问  相似文献   

9.
张伟兴同学问:《错字小议》一文里在谈到“正和误和平共处”的错字时,举了“一个不大容易遇到”的例子,即1981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第八版上的一篇小文章《“启示”的变化》。作者认为这篇小文章“连标题带正文,两个‘启示’,四个‘启事’,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表示作者(编者?校者?)还拿不定主意呢?”但就是没有直截了当地指出“错”在哪里。究竟“错”在哪里呢? 《“启示”的变化》中两个“启示”和四个“启事”是“正和误和平共处”了。将两个“启示”都改为“启事”可不可以?可以,但完全没有必要改,改了反而会削减这篇文章的艺术魅力。我认为文中两个“启示”是作者有意写的两处错,并不是“拿不定主意”而出现的错字。其一,正文中“过去学生宿舍楼门口屡屡露脸的‘遗失启示’被‘招领启事’代替了”这句话里的“启示”,是“过去学生宿舍楼门口屡屡露脸的”,是作者有意展示的贴“启  相似文献   

10.
早在2002年,吴忠豪先生在《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一文中指出:“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能‘理解的’语言和‘会运用的’语言,是个体学习语言过程中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只能理解、不会运用的语言称为‘消极语言’,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言称为‘积极语言’。”“如何帮助学生完成语言学习过程中从‘理解’到会‘运用’的跨越,  相似文献   

11.
一天上课,张老师满面春风地快步走上讲台说:“同学们,我们今天在黑板这块黑土地上种上‘鲜花’。”“黑板怎么成了‘黑土地’?又怎么种花?”台下同学纷纷议论起来。张老师示意大家安静,并在黑板上写了两行字:“百花盛开万里香———‘花’字组词大比拼。”还讲了比赛规则:用“花”字组词,组两字的、三字的、四字的,例如,鲜花—花仙子—百花怒放,这样的形式为一组,组三组为及格,五组良好,八组优秀,比赛时间为五分钟。黑板也被平分为四块,每组一块。每组都选好一名组长,负责写字。比赛开始了,四位组长在黑板上飞快地写着。同学们谁都坐不住了,…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王尚文教授说:“语感是语言能力的‘纲’,其他都是‘目’;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纲’,其他都是‘目’。纲举目张。否则,纲既不举,目亦难张”。  相似文献   

13.
一在课堂上,老师要求同学们用“打扫”一词造句。学生甲说:“今天,轮到我们这一组打扫卫生。”学生乙表示异议:“既然‘卫生’,还要我们‘打扫’干什么!应该是‘打扫’教室和环境。”孩子们认为学生乙说的有理;老师则裁决学生甲的造句是正确的,劝勉学生乙不要“咬文嚼字钻牛角,望文生义读死书。”诚然,“打扫卫生”并非病语,其理由大抵有三:一是约定俗成。大家都说“打扫卫生”,不会产生歧义,久而久之形成习惯,沿用下来,也就病语不病了;二是在现代汉语的语言现象中,“打扫卫生”不是仅有的一例,诸如“养伤”、“养病”,皆属此类。“养”得“伤”,“打扫”“卫生”又何妨;三是50年代,关于“打扫卫生”曾经在语法界展开了一场大论战,专家学者已有定论,“打扫卫生”不应该列入语病范畴。  相似文献   

14.
乾隆皇帝下江南,看见一个农夫,就故意问身边的大臣:“这是什么人?”大臣答道:“是个农夫。”乾隆又问:“农夫的‘夫’字怎么写?”“农夫的‘夫’字是两横一撇一捺。”大臣说完又补充说:“轿夫的‘夫’字,孔夫子的‘夫’字,夫妻的‘夫’字,匹夫的‘夫’字都是这么写的。”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一册《过秦论》中有“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一句,其中“橹”课文注释为“盾牌”,很多同学不理解,明明是“船桨”,怎么变成“盾牌”了? 其实,这是由于“橹”的多义而造成的误解。按《辞源》解释,“橹”有四种义项,“①兵器。即大盾。《左传·襄公十年》:‘狄虒弥建大车之轮,而蒙之以甲,以为橹’。《文选·汉贾谊·过秦论》:‘伏尸百万,流血漂橹’……④划船的工具。长大而纵  相似文献   

16.
两份启事     
电影院前广告栏上的两份启事,吸引了大批观众。一张是用大红纸写的“寻物启事”: “本人遗失一包,内有现金若干。若有拾到者,本人将包里的现金全部赠上,另加100元酬谢。”另一张大黄纸写的是  相似文献   

17.
我是江苏省无锡市清扬中心小学的校长。“小朋友校长”的绰号是同学们送给我的。奇怪吧?“校长”怎么成了“小朋友”?还是让给我起绰号的同学来回答吧———“张校长上作文课,就是和我们一起做好玩的游戏!什么‘广告策划表演’啦、‘上课吃东西’啦、‘克隆动物会展’啦、‘十秒钟的观察力’啦!好玩极了!”“上课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去商店看‘橱窗’;去‘肯德基’和‘麦当劳’做调查,到公园里‘官兵捉强盗’呢!”“最最有趣的是,她‘惩罚’‘犯错误’的同学是给他们‘贴胡子’,或者‘一分钟立壁角’,这时,同学们都快乐得发疯……”“所以,我…  相似文献   

18.
一天“,14”和29“41吨”高高兴兴地去逛数学城。他们路过小数的家门口时,热情的小数们齐声喊道“:‘双胞胎’朋友,快进来坐坐吧!”“41”和“14吨”不约而同地说“:我们不是‘双胞胎’。”“怎么不是呀,你们不就是一个‘吨’字之差吗?”小数们诧异地说。“41”说“:小数朋友们,把单位‘1’平均分成4分,取其中1份的数就是我,我能大也能小。譬如,一堆煤20吨,我的41就是20×41=(5吨);如果一堆煤是2吨,那么我的41就是2×14=21(吨),比第一堆少得多了。小数朋友们,你们看出来了吧,我的大小是由单位‘1’的量的大小来决定的。单位‘1’的量代表的…  相似文献   

19.
今天课间二十分钟,调皮鬼李东抓起粉笔末儿往脸上一抹,摇身一变成了白脸。他扭着屁股,顺手拿起了一把笤帚,将把儿对着自己的嘴,压低声调说:“我是一名‘白脸记者’,今天要采访六(1)班的‘智多星’张珂。”他冲我们做了个鬼脸,龇着牙笑了笑,假正经地问道:“请问张珂女士,你叫什么名字?性别呢?”张珂红着脸,趴在桌子上偷偷地笑。既然知道是“张珂女士”,怎么还明知故问?“怎么不说话?害羞吗?给你唱首歌吧:‘掀起你的盖头来,让我来看看你的脸,你的脸儿红又圆啊,好像那苹果到秋天……’”张珂听了脸更红了。她一下坐起来,生气地瞪着他,绷着脸,紧…  相似文献   

20.
今天的課终于上完了。嘻,去上网看看吧。开机、启动、连网、点击“搜狗”。咦?这是什么东东,首页居然变成了一张超大型帖子,招生启事? 这是怎么搞的呀? 帖子上的内容可真搞笑:“各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