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江苏省昆山市举行的昆山杯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上,来自中山大学瀚潮创业团队的五名学生,凭着微生物浮床净水系统夺得了全国总决赛冠军,并获得主办方提供的百万元创业支持资金。  相似文献   

2.
从今年起,由海南省政府出资设立海南省中等职业学校优秀学生奖学金,用于奖励海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品学兼优的全日制在校学生。  相似文献   

3.
记者日前从吉林省长春市妇女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了解到.长春市妇联计划大力实施“妇女儿童民生行动”.每年帮扶、救助贫困家庭妇女和儿童2000名.  相似文献   

4.
2008年第4期的《华语文学》以荆歌的长篇小说《鼠药》为主打。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七八十年代的有关家族内爱、恨、背叛和谋杀的故事,试图用一些小范围内的残酷故事来反映时代变迁中人的命运。七十年代的泛政治化与八十年代的人性情感解放,直接决定了小说中人的生活轨迹与价值取向,而反复出现的鼠药目《成为不同时代不同人那些相同的精神绝望与痛苦状态的象征。在小说中,这一切都以信件的形式获得最直接坦率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教学进行了探讨:采用问题教学法,提高面授课程效率;小组分层次合作,提高实验课程操作能力;以练促学,提高应试解题技能。  相似文献   

6.
7.
8.
在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著录的作家中,仅录其字号而缺其名者共70人,其中55人的名讳已陆续得到考补,现又考得8位作家之名与其及相关信息:洪鲁轩、陆云九、高幼瞻、王执斋、金筤伯、何范之的名讳分别为子彬、璈、孝敭、笏、震、世模,段伯猷、朱昆采两人的名讳最有可能分别为世理、仕璨。他们多为府州县学诸生,独何世模(范之)因处在晚清废科举之时,凭借扬州何园家族实力,留学海外,最后成为中国现代金融业的先驱。福建建宁王笏(执斋)之子王光宇传承朱仕琇一系古文文脉,光绪《重纂邵武府志》专立其传,府志本传与民国《建宁县志》著录其诗文集多种,按刘声木的著述思路可以增补一家加以著录。刘声木以湖北英山的金筤伯为安徽歙县进士金式玉之子,显然失考;将朱昆采和朱仕璨作为两人,列为两个条目,其准确性也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9.
《职业技术》2004,(3):13-13
教育部今年将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通过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方式,将高等教育延伸到农村,尽快为农村第一线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带头人,从而推动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废名研究日渐升温,其研究论与日增多,论亦间有出版,使废名研究日渐成为“显学”。年前,武汉大学学院副教授陈建军的专《废名年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又为废名研究增添重要成果,此诚学术界之一大喜事。  相似文献   

11.
<正>其他译名:街头日记出品时间:2007年1月5日简介:美国加利福尼亚,长岛,在踏进当地威尔森高中的第一天,热血的菜鸟老师艾琳·格鲁维尔(希拉里·斯旺克饰)还是个满怀希望要改变世界的理想主义者。然而她将要面对的,是在LA暴动之后,各种族之间暴徒械斗一触即发的长岛,连本来应该不闻窗外事的学校也不例外。艾琳的班级里,全是被其他老师放弃的青少年,非裔美国人、拉丁美洲人、亚洲人,班级里族裔混杂,都是附近贫民区的孩子……  相似文献   

12.
看《收获》     
《收获》精神抖擞地走了一年,年终终于显出了一些疲态,方方的长篇也难以撑起局面。  相似文献   

13.
看《收获》     
本期主流期刊作品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放弃难度。长篇如此,中短篇也如此;著名作家的作品如此,知名作家的作品亦如此。有的起笔时还颇有气象,一到该爬坡的时候就松了劲儿;有的一开篇就无精打采,题材平平,立意平平,技巧平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相对而言,新人的作品大都还有些破土而出的劲头,但毕竞还有青涩之处。放弃难度是当代创作的一大病灶,长此以往,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14.
看《收获》     
2005年年初时节,各文学期刊曾有一度"开门红"。然而,从第2期(按双月刊记)起,本论坛在考察期刊时就不断感叹稿荒。本来预期第5期将有收获(大多数期刊会在征订期间展览优势),但结果仍是比较失望。总的感觉是,关注现实的作品根须扎得不深,而偏重艺术探索的作品,太缺乏创新动力。这两个原因应该说是老生常谈, 然而,越是痼疾,找不到根治之方,越会对当下创作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本期最值得讨论的作品是陈应松的《太平狗》(中篇,《人民文学》第9期)--值得讨论的并不是这篇作品本身的思想艺术性,而是从中反映出的有关"底层叙述"的苗头倾向。近来,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转向"底层叙述",而刻意描写城乡之间紧张关系的写作策略也屡试不爽,苦大仇深者往往引人注目。本论坛应属最早关注"底层叙述"的批评者,陈应松的《马斯岭血案》(《人民文学》2004年第3期)曾是我们当年重推的作品。对于其新作《太平狗》,我们原本也抱以颇高的期望,但读过却不得不遗憾地指出,该作对城乡对立模式的热衷,遮蔽了对两者关系复杂性的深刻体察,"穷人绝对正确"的非理性逻辑,则使作品止于快意,对苦难的极力展示非但没有达到加强冲击力的效果,反而使苦难抽象化了。以这样一种急切、简单、片面的方式"关怀现实",实际上已经偏离了现实主义的主旨。随着"底层叙述"逐渐成为文学写作的又一热门,如何讲述"底层的故事"也成为一个必须谨慎面对的问题。这中间涉及到的不仅是文学创作的真实性与虚构性原则,更反映出作家的写作态度、道德立场、思考层次等一系列深层问题。说到底,与社会民主、平等、公正等原则相关的"底层叙述"首先需要的是诚恳和朴素。如果因题材引人和"政治正确"使"底层叙述"成为作家更好的"入场"捷径,从"为底层说话"到"拿底层说事儿",那么就会令人对整个底层叙述的可靠性产生怀疑,这是后来者需要警惕的,想必也是有违先行者初衷的。 --邵燕君  相似文献   

15.
看《收获》     
文学期刊患“名家饥渴症”由来已久。对于牌大名头晌的《收获》而言,聚揽名家,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困难的是,怎样为名家之作把一把关。  相似文献   

16.
看《收获》     
本期《收获》中大大小小共六个小说,这六个小说首先分别是六个大大小小的故事。故事在当代小说中毫无争议地成了最关键的关键词,尤其当下现实主义热烈回潮乃至大一统的局势下,故事缺席了基本上会被开除“小说籍”——这绝不是耸人听闻。但是,真正好的小说不是到此为止,它还要往前走,走出故事,走到小说区别于故事的地方,那个意味深长的模糊地带就是意蕴。在此意义上,当下所谓的小说可以简要地分成三类一是故事和意蕴经营皆善二是故事不错意蕴跟不上的;三是意蕴不错故事跟不上的。当然,还可以数出第四种,那就是故事和意蕴都拿不出手的。此种不提也罢。  相似文献   

17.
看《收获》     
头条乔叶的中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一反作者一贯对情节的刻意经营,此番素面朝天,却以朴实真切撼动人心。小说塑造了一个出身农村的"老祖母"的形象,她终生守寡拉扯大儿子,又操持儿子、孙子的家庭,一生勤劳、节俭、能干、倔强、生命力极其坚韧顽强,为家人奉献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同时,她又有着那个年代妇女所固有的浓厚的封建意识:重男轻女、迷信命运、保守固执。毫无悬念的故事能让人看得津津有味,盖因其中蕴藏着巧妙的构思:由"我"这个自小不受祖母待见的小孙女二妞讲述,随着"我"  相似文献   

18.
看《收获》     
年末一期,期刊多有匆匆之色。《收获》继续第三轮的五十周年庆典,久不露脸和未曾谋面的新老作家齐上,却有强弩之末之感;《人民文学》推出"青年作家专号",众多一线新锐作家云集,阵容虽整,惜乎锐气不足;《上海文学》破例推出"中篇小说特大号",十个中篇颇显厚重,可惜无一篇特别出众。本期最值得看的作品是两个长篇--阎真的《因为女人》(《当代》)和黄蓓佳的《所有的》(《钟山》)。两位作家都将笔力聚焦于女性情感,尤其是《因为女人》,以最老实的写实笔法全程书写当代女人情感的历程,尽管对女性问题的见解可待商榷,艺术水准也未必高评,但感情真挚、笔法细腻,令人难以释卷。阎真作为一个男性作家,在一个男权如此膨胀泛滥的时代,能够如此诚恳地为一寻常女子作传,为弱势女性说话,令人感佩。此外,孙惠芬的《天窗》(《十月》)、李晁的《朝南朝北》(《上海文学》)都注重以事件写心理,虽各有生硬之处,但力道紧致;田耳的《一朵花开的时间》(《钟山》)和李云雷的(《无止境的游戏》(《大家》)都涉及对古代文本的戏仿拼贴,但不是文字游戏,而是涉及对严肃人生命题的探讨,内容和形式结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19.
看《收获》     
本期最令人期待的作品是王安忆的新长篇《启蒙时代》(《收获》)。小说有勾勒一个时代的宏大企图,可是作家理论阐述的兴趣似乎远远大于感性描写。与2005年的《遍地枭雄》一样,小说缺乏叙述动力和情感动力,读来令人气闷,显得气象袁微,看来作家几年前遇到的"瓶颈问题"益发严重。其他的几部长篇也令人失望,格非的《山河入梦》(《作家·长篇》)无论是写现实还是写寓言都不深入;邱华栋的《骑飞鱼的人》不管是于历史还是于想象都未翻出新意;李玉文的《河父海母》(《十月·长篇》)在魔幻和现实之间皆不落实,朱辉的《天知道》(《钟山》)在"纯文学"和通俗文学间两头不靠,海南的《最漫长的煎熬—南诏大理国秘史》(《大家》)更在"秘史"和旅游指南之间不知所云。中短篇中,罗伟章的《最后一课》(《当代》)和王立纯的《弥天大谎》(《十月》)写底层的现实问题,前者催人泪下,后者鲜活生动,可惜文学表现力性稍嫌不足。倒是阿宁的《白对联》(《当代》)可算当代的"官场现形记",对世道人心的把握精确到位,属"世情小说"中的佳作。此外,阿来《马车夫·喇叭》(《上海文学》)和冉冉的《八月蔚蓝》(《山花》)含蓄紧致,值得推荐,可惜在整体作品中数量太少,显得单薄。  相似文献   

20.
看《收获》     
本期最受关注的杂志是《收获》50周年的庆典刊,作为以"中国当代文学简史"自命的名刊,隆重推出的庆典阵容,自然会被期待代表了中国当代创作的整体实力。然而,读罢全刊,不但深感失望,同时也深感不解。全刊9篇小说的作者全部是较为活跃的青年作家,杂志推新意图十分明确。然而,这些青年作家虽然各有特点,但状态并不稳定,能否挑起大梁本就难说,何况刊发的作品即使在其各自创作序列里也不算好。如此的效果是,新人锐气不足,青涩毛病尽出,尤其是长篇和头条两个重头戏,更是莫明其妙,致使局面有整体坍塌之感。到底是《收获》编辑方针有误,还是文坛前景堪忧?令人在沮丧之余也不得不警觉。相比之下,一些成熟作家的稳定性就显得可贵。如陈忠实的《李十三推磨》(《人民文学》)、白桦的《标枪》(《上海文学》)、邓一光的《天堂》(《人民文学》)、苏童的《茨菇》(《钟山》)、叶兆言的《十一岁的墓地》(《山花》),或续旧章,或开新局,都紧密精致,值得细看,新人中,黄咏梅的《暖死亡》(《十月》)、陈曦的《故事》(《山花》),求异探幽,颇具新锐底气。——邵燕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