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集宁师专学报》2017,(2):40-46
进入民国以来,察哈尔十二旗、群就一直都在寻求机会要求成立察哈尔盟。百灵庙蒙政会期间国民政府曾答应设立察哈尔盟,但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国民政府对察哈尔部改盟之事最终予以否决。察东地区沦陷之后,日本遂利用蒙民统一察哈尔部的心理成立了伪"察哈尔盟"。因为日本势力的介入,察哈尔蒙古产生了分裂。一部分人转而倾向国民党中央,甚至与他们敌对的傅作义一起合作共同抗日。另一部分人则追随德王和日本帝国主义。伪"察哈尔盟"成立以后,日伪则以统一察哈尔右翼四旗为战争的主要借口,进攻绥东地区,爆发了轰轰烈烈的红格尔图抗战。  相似文献   

2.
察哈尔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是对地区特色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察哈尔文化资源概述为基础,以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新机遇为切入点,从建立察哈尔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机构、推动察哈尔文化产业现代化进程、开发察哈尔文化产业市场化发展机制、打造察哈尔文化品牌以及产业化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了察哈尔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清代以来,我国大量汉族人民迁入察哈尔地区,察哈尔地区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及社会结构发生了本质上的转变,文化发展多元化,经济发展多样化,民族结构融合化,察哈尔地区得到了全面、快速的发展。汉族人民与当地的民众共同生活,实现了民族的融合,为今后我国民族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集宁师专学报》2018,(1):36-42
察哈尔蒙古服饰是随着蒙古族生产生活方式的逐渐转变,在保留其基本形制、穿着风格的同时,吸纳其他民族的服饰风格而形成演变的。本文以察哈尔蒙古族服饰为研究对象,依据察哈尔蒙古族的历史文献资料,结合乌兰察布、锡林郭勒地区察哈尔蒙古族服饰的现状,阐述了蒙元以来察哈尔蒙古族服饰的变迁以及其体现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对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军事组织及同盟军地期张垣的行政,社团及中共组织及中共组织列表说明,并对其重要活动进行字说明。  相似文献   

6.
察哈尔都统是清朝统治察哈尔地方的重要官职机构。有清一代,察哈尔都统共69任,计66人。在旗籍出身上,他们中绝大部分来自满洲、蒙古八旗,且以上三旗居多。历任察哈尔都统来源广泛,入仕途径多样,既有世职、恩荫,亦不乏以学校、科举、笔帖式等入仕者,尤以世职入仕者为多。这一群体在任职察哈尔都统前都曾主持或参与中央和地方军政事务,还有一些早年在察哈尔地方任职,具有丰富的仕宦履历,也能反映其任职前的仕宦成长轨迹。察哈尔都统任职时间较为稳定,但又略显仓促。在结束察哈尔都统任职后,其中的大多数得到升调或迁转,以回京供职或转任其他驻防长官为主,体现了驻防官员的流转,另有因疾病或处分离职及卒于任上的情况,反映了这一群体任职之不易。察哈尔都统的群体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察哈尔地方乃至整个边疆地区的政治生态及其统治政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陕西师范大学王晓荣教授所著的《国共两党与察哈尔抗日》,是迄今研究察哈尔抗日问题的第一部学术专著。该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得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了帮助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察哈尔抗日事件的来龙去脉,明白察哈尔抗日事件发生、发展以至失败的基本逻辑,洞悉察哈尔抗日事件中主要人物的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考察时势与政治力量、人物的互动关系,真正认识历史,汲取经验教训,丰富与提高史学知识与修养,故对该书做如下导读与评介。  相似文献   

8.
《集宁师专学报》2018,(4):31-34
蒙古族传统音乐"阿斯尔"的发祥地——察哈尔,是蒙古的政治文化中心。因察哈尔历史上曾是蒙古族的宗主部,决定了"阿斯尔"音乐在蒙古族音乐中的独特地位。由于社会变革与历史变迁,使"阿斯尔"兼具了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的特色。"阿斯尔"音乐曲调庄重典雅,节奏生动活泼,深受蒙古族以及现今察哈尔地区人们的喜爱,成为察哈尔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天籁之音。笔者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对察哈尔蒙古族传统音乐"阿斯尔"的流变与传承进行梳理,并期望对"阿斯尔"的保护与创新同广大学者一起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北元时期,察哈尔部是蒙古大汗驻帐的中央部落。后金兴起,想要站稳脚根,拓疆扩土,就要扫除察哈尔部这个障碍。为此,后金当权者采取了"以蒙治蒙,联蒙抗蒙"的策略,最终战胜察哈尔,成为了全蒙古人的皇帝。后金入主中原,建立清朝后,对察哈尔人心存戒备,不予重用。在察哈尔地区实行分散安置、移民实边,广建寺院、喇嘛为尊,不设学校、禁学文化的"分化、奴化、愚化"政策,导致察哈尔蒙古人驻牧分散,牧场缩减,人口减少,诵经向佛,听天由命,软弱无知,渐渐失去了强悍勇武、顽强好胜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0.
民间文学是研究民间文化的重要资料来源,一个区域的民间文学可以反映该区域的社会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目前学术界对察哈尔地区的民间文学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一方面基于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另一方面对察哈尔民间文学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发展做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有清一代,政府一共八次遣使琉球册封新国王。清政府极其重视对琉球新国王的册封活动,从册封使的遴选、各级官府积极备办册封事务,到册封使往返琉球的情形,在中琉关系档案中均有记载,这些档案为我们研究清代的册封体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12.
在借师助剿的背景下 ,清廷对雇佣军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反对到赞成的变化过程。雇佣军合法化以后 ,清政府比较重视对雇佣军的控制 ,一方面约束洋将 ,对使用洋将作出相关规定 ;另一方面则是将人数控制在一定规模上。  相似文献   

13.
从《绣像小说》到《小说月报》,从林译小说到说部丛书,商务印书馆在清末出版发行了大量小说。同时,商务还在当时的报刊上刊登广告大加宣传。这些广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刊登周期长。商务通过广告介绍小说内容、宣传小说杂志、提倡翻译小说、扩大小说类型、阐述小说观念,对晚清小说的繁荣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该案情节跌宕、线索复杂,案件审理层层升级,直至惊动了晚清最高当权者慈禧太后。作为中国较早具有近代新闻媒体特征的《申报》一直对该案给予高度关注,作了长达三年的追踪报道。《申报》在报道该案的过程中,不断揭出案情的可疑之处,并抨击传统司法审理制度的弊端和官吏的昏聩无能,发挥了很好的社会舆论效应,对“杨乃武案”的最终平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清代非常注重对北部边疆的经营和开发,但在汉族移民问题上带有很大的民族和阶级局限性。通过对清朝统治者对蒙古地区汉族移民政策的分析,论述了汉族移民政策转变的过程及原因,从中也可以看到满蒙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在琉球事件期间,中国驻日本公使何如璋的处理意见不无正确,然而未被采纳,致使中国在琉球事件中一步步地丧失了主动地位,日本把琉球夷为冲绳县。驻外大使的意见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外交理念没有改变, 事务性地派遣驻外使节致使早期的驻外使节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这也许不仅仅是何如璋一个人的郁闷和悲哀, 也是晚清外交近代化的悲哀。  相似文献   

17.
清代武举考试是清代科举制度与科举取士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清代自身民族特性的写照和反映。清代武举考试在嘉庆帝以前不但将文试与武试分开来进行,而且也比较重视文试的功能。武举中对各级考官的设置参照文举进行,在考试级别中也设有殿试一项,同时采取了复试的办法以搜罗人才,并借此严肃考风考纪。清代八旗宗室内部的官学与举业也同样以其民族性而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科举,八旗内部无论是文试还是武试均恪守“祖制”,时刻保持本民族的尚武传统。就科举考试而言,清代武举与八旗官学和八旗科举形成了一种天然的联系,它构成了清代科举文化与政治文化的时代特点与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清政府非常重视盐官的设置。尽管长芦盐区的产量、盐课收入不如两淮,但也是清代非常重要的盐区,因此对长芦盐官的选拔和任用、考核和奖惩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张之洞是晚清著名的封疆大吏,历官所到之处都极为重视人才,他认为人才对国家强盛具有根本性作用,兴学教育是造就人才的根本途径,选用人才应不拘一格,因人而用。他的人才思想具有浓厚的传统特征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人才思想和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论清代骈文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骈兴盛既是清代的政治环境和化环境的原因所致,也是清代学术化的氛围——重实证的乾嘉考据学派影响的结果,同时也与清人打通骈散的骈观念和对骈偶的爱好有关,更是骈散的消长轮回学发展大势之必然。清代骈艺术的时代特点表现在:句式的丰富;语言的纯净;骈散的汇融;风格的平和。清代骈在学史上的地位表现在:它是骈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骈理论最自觉的时期、骈风格最纯熟的时期、骈散交融最和谐的时期。清代骈研究存在的问题是:作家个案研究尚未展开;骈作品研究尚未铺开;骈理论研究缺乏关注,但清代骈的化史层面的研究潜力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