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议王熙凤的说话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话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值得推敲的艺术,尤其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说话的好与坏,关系到交往的成与败。而揣测对方心理,把话说到别人的心里去,是说话得体、动听从而达到成功交往的关键因素。在这方面,《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可称典范。下面仅就她在《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段话加以说明。王熙凤初见黛玉,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王熙凤是贾府中炙手可热的人物,她的权势多半是…  相似文献   

2.
正阅读下面文段: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  相似文献   

3.
王熙凤是《林黛玉进贾府》中众多出场人物中最精彩的一个,也是《红楼梦》中塑造得很成功的文学形象之一。对这么一个有着十分丰富内涵的人物,可圈可点之处很多。新版高中《语文》第四册设计的犤课后练习二犦,要求学生赏析人物的语言,即体会语言文字是怎样把人物思想、性格等内涵深刻而生动地表达出来的。其中有关王熙凤语言的赏析有三句:1.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2.天下真有这么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3.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  相似文献   

4.
一、个性特征的外显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哭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只可怜我妹妹这么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呢!”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哭道:“我才好了,你又来招我……”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吧!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了,该打,该打!”又忙拉着黛玉的手问道:“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曹雪芹《红楼梦》[简评]…  相似文献   

5.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对王熙凤出场一段描写,一般分析皆重其肖像与服饰描写,其实,本文尚有一处“绝活”对全面了解王熙凤,深刻理解其内心深处极为重要。它即王熙凤见黛玉时那一段话:“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此段语虽只有三句,但其中的内涵却大不可轻视。可以说此段话至少包含了五层深意:其一,王熙凤深知此时的黛玉孤苦伶仃,且来寄人篱下,这就极需有人去温暖那颗凄楚…  相似文献   

6.
李敏 《现代语文》2006,(10):29-29
《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如果仅从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等方面的描写进行赏析,概括人物形象,学生很容易达到教学目标,但这只是停留在初中水平。怎样才能提升本课的鉴赏层次呢?可设想从人物的衣着描写着手,通过对比教学,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达到从创作学角度鉴赏名著的层次。文中三次写到黛玉的外貌,都是别人眼睛看到的。在众人眼中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王熙凤夸黛玉:“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  相似文献   

7.
朋友最近送了我一本书,和书一起送的是一个要求:读完写篇感想。要知道,这本书是《1978-2008中国建筑设计30年》,像我这样完全是建筑设计行业之外的读者,能把这样一本巨著读下来已属不易,更何况书中老有让我流连一处或反复前后的地方。通过一本书,把一个我完全不熟悉的领域30年的变迁与发展明白个大概是多么艰巨呵,因此最大的感想就是在流连反复中常挂在嘴边的:“噢?啊!”记得作家阿城在他的《树王》中,写主人公看到那棵百米树王时的感想:“我生平从未见过这样大的树,一时竟脑子空空如洗,慢慢就羞悔枉生一张嘴,说不得唱不得,倘若发音,必如野兽一般。”我就是这样的感觉,只有发出“噢啊!”之音。但坦诚地说,不是为这本书,而是为30年的中国建筑设计。然而我的无语凝噎毕竟来自这本书的诉说,我必须感谢这本书,必须给朋友一份回报。全书分成了概述、作品、人物、论坛和事件五部分。我给自己的阅读做了启蒙性调整先读“事件”,大体从时间线索了解建筑设计的30年;再读“人物”,看看30年中哪些大师各领风骚;再读“论坛”,理解建筑设计师的思想理念;最后读“概论”,体会“纲举目张”。至于“作品”,我用它“佐读”其它各部分。没想到,我最喜欢的是“论坛”,...  相似文献   

8.
乌鸦送礼     
<正>当年,乌鸦家族的老祖宗经不起狐狸的花言巧语,忘记嘴上正叼着一块肉,居然“哇——哇——”地唱起了歌,结果正如狐狸算计的那样,那块肉落到了狐狸的嘴里。因为这件事,乌鸦家族成为了森林里的笑柄。为了洗雪耻辱,乌鸦家族卧薪尝胆,终于培养出了一名博士。这一天,乌鸦博士来到狐狸家门前,把三个不同颜色的篮子挂到树上,对狐狸说:“我给你送礼来了!”这是它研究了一生的一道难题,为的就是捉弄狐狸,为老祖宗报仇。  相似文献   

9.
新乌鸦喝水     
GUANGDONGDI-ERKETANG一群乌鸦飞了很长时间,口渴极了,可就是找不到水喝。找啊找,终于和它们的祖先一样,它们也碰到了一个瓶子,里面有些水,却够不着。一只乌鸦说:“水太浅,喝不上。”第二只乌鸦说:“咱们的老祖宗不是把石头放进去,就喝上水了?”第三只乌鸦说:“咱们也这样做。”第四只乌鸦说:“不行,瞧瞧这石头多脏,咱老祖宗的时代,山清水秀,石头也是干干净净的。看看现在,山光秃秃的,水黑乎乎的,烟尘四处飞,垃圾到处是,石头全是又脏又臭的。把石头放进去,那水还咋喝?”第五只乌鸦说:“有办法,CC果冻、葡萄糖酸钙不都是有吸管吗?咱…  相似文献   

10.
宋时雨 《新读写》2012,(1):14-15
我初三,我的老祖宗今年九十三,我从一出生便与她一起生活,十五年未曾改变。因为她,我从小就多学会一门方言——苏北话。 记忆中,身边的大人都爱喊她“胖奶奶”。以前我的老祖宗的确很胖,可自从因糖尿病住了一周医院之后,回到家她便瘦了不少,只是“胖奶奶”这个称呼一直保留了下来,也没人改成“瘦奶奶”。胖奶奶现在一点儿不胖,而且在我眼里,她就是那么一个简简单单的老奶奶。 老祖宗的耳朵有点儿背,据说是因为有一年除夕我外公放鞭炮,把她耳朵给炸聋了:至于她几近失明的眼睛,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就不得而知了;虽说她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清,可思路异常清晰,并且很疼爱我。听大人们说,小时候她经常带着我玩,而我也总能给她带来无与伦比的快乐,或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天伦之乐”。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说过:“优良的人物,有时候是要靠别种人来比较、衬托。”《在仙台》一文中,作者为了突出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便成功地运用了反衬手法。一、以其他日本人对“我”的态度来反衬,课文开头,作者写道:“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什么样的优待呢?作者打了两个比方:浙江人把北京十分平常的白菜尊为“胶菜”,福建到处可见的野生芦荟,被北京人美其名曰“龙舌兰”。这两样东西身价提高,只是因为“物以稀为贵”。“这样的”三字把“我”在仙台所受的优待的性质点了出来:也是“胶菜”、“龙舌兰”式的。  相似文献   

12.
我们写记叙文,有时要写到“我”。有时候,“我”是主要人物;而有的时候,“我”又是次要人物,在文中出现是为了衬托别人。有的同学处理不好“我”与文中其他人物的关系,把“我”写得太差劲了,好像越是这样,越能衬托出他人的高尚品质。其实,这样过分贬低“我”也是不对的。请看下  相似文献   

13.
写人叙事的文章往往离不开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这就是心理描写。文学作品一般用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即人物的感觉、知觉、情感。心理描写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六种:1.倾诉式。由作品里的人物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向读者倾诉自己的内心情感,这种方法是把读者当成“知音”,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欲望和思想直露给读者,使人感到亲切可信。如都德的《最后一课》:“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  相似文献   

14.
《负荆请罪》是苏教版六上的一篇历史小话剧,是一个剧本. 一、用明亮的眼睛发现剧本的特点 师:剧本和我们平常读的一些文章有什么不同? 生:剧本开头要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生:剧本分为独幕或多幕,这一课是两幕. 生:剧本全是人物对话. 师:只有人物对话?这样说准确吗? 生:除了人物对话,还有人物的动作、表情. 师:人物的动作、表情是不能自己说出来的,蔺相如不能在说话的时候加上一句"我笑笑说"或者"我意味深长地说".那么人物的动作和表情用什么办法把它表现出来? 生:小括号里交代了人物的动作、表情.方括号是说这一幕发生在什么地方,人物在干什么.  相似文献   

15.
记叙文常常要写到人物。怎样才能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呢?唯一的办法就是抓住人物的特点,通过外表把人物的内心性格反映出来,这样的人物才是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这一个”,而不是千人一面的模式。怎样抓住特点来写人物呢?通常可以从肖像、表情、动作、语言、心理几方面着手。《创业史》的作者柳青在谈到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代表着一个人的思想和性格的行为,是给人印象最深的,这就是文学描写的主要方面,也就是我特别注意的  相似文献   

16.
一、毛泽东的笔名“子任”一次,毛泽东从同学肖子章那里借来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这本书记述了西方近代为自己国家的强大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人物。毛泽东对这些人物的历史功绩十分敬佩,同时也盼望中国能有类似的人物来拯救民族危亡,不禁在书上圈点起来,尤其是华盛顿、拿破仑的传记。还书时,毛泽东抱歉地对肖子章说:“对不起,我把你的书弄脏了!”肖子章看着书上的圈圈点点,不仅不责怪,反而称赞他读书用心。毛泽东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每个国民都应当努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重点的确定《小桔灯》是一篇传统课文。我们根据作者的意见,作为一个真实的故事来教,既不象小说那样把人物作为艺术典型来分析,也不象一般散文那样侧重于事件或感情发展的线索。我们是这样来确定教学重点的:1.这篇故事内容不太深,结构也不复杂,它的特点是:通过“我”的回忆,引出事件和人物;故事情节的揭示,人物性格的揭示,都和“我”感情的发展融合在一起。初一  相似文献   

18.
以前写作文,只知道“叙事”就是叙事,“写人”就是写人,好像非把它们分清不可。结果,在写记叙文的时候,往往忽视了人物的性格,不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以为只要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就行了。前不久,我在家里跟妈妈顶了一次嘴,事后想一想,觉得挺有意思的,我就把它写了下来。谁知拿给贾俊兰老师一看,她却问我:“你为什么敢于和妈妈顶嘴?”我说:“因为妈妈一向都很宠爱我。”她又问:“那你又为什么觉得这次顶嘴的事值得一写呢?”我说:“通过这次顶嘴,再一次证明了妈妈的确很在乎我。”贾老师又说:“你再看看你这篇文章,过程倒是写得很清楚,可是你和妈妈之间的那种你所说的关系、感情,表现出来了吗?”通过贾老师的启发,我终于明白了:有些事情,它的意义并不在事情本身,而在于人物在这件事情中所表现出来的品质、性格和相  相似文献   

19.
一个孩子,写一封信给他的小朋友。信上说:“倘若你接不到这封信,请你回一封信,把正确的地址告诉我。”有个学生写信回家要钱,用一张明信片,除了收信人的地址和姓名外,全信只有三个大字: “爸:钱!儿。”某政治人物接到一封信,里面只写着“笨蛋”两个字。有一次,他在演讲时提到这件事,说:“我常常接到匿名信,不过像这样只有名字而没有写内容的信,我还是头一次收到呢。”  相似文献   

20.
读过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的人,大概都不会忘记小弗朗士在刚刚得知不准再教法语的消息后,那一段内心独白:“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这就是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把人物在一定情境中所产生的内心想法、感触、情绪和意识等心理活动描写出来,展示人物行动的心理动因,深入刻画人物的性格。其方式有如下几种:一、内心独白——自言自语无掩饰。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将人物的内心想法倾吐出来。这种仿佛自言自语的方式,让当事人一无遮拦地吐露心声,有助于读者透过人物外表,一直看到他的内心深处,从而获得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