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好的新闻内容鲜活、形式新颖,能给人以震撼、启迪、愉悦;呆板的新闻却让人味同嚼蜡,索然无味。如何将新闻写“活”。特别是将一些题材重大的新闻或时政报道处理得生动活泼?在这方面.《南阳晚报》近年来作了有益的尝试,即将散文手法运用于新闻报道中,使新闻语言富于文采,给人以美感,从而深深地打动读者,让读者可以饶有兴趣地持续阅读下去。  相似文献   

2.
白清 《新闻知识》2004,(9):53-54
从新闻写作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条轨迹:随着人类思维的进化和成熟,随着社会交往的演变和发展,产生的思想结晶和信息成果,必然成为人类社会特有的迫切需要。为满足这种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人类不仅创造了能负载思想情感的字符号系统,而且掌握了运用字符号系统表情达意  相似文献   

3.
新闻可读性就是指新闻具有的对受众有益、有趣和可信的素质。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新闻生动引人,具备很强的可读性呢?一个方法就是在新闻写作中借鉴学创作中的某些手法,而其中散笔法就很值得一提。散笔法的魅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房静 《记者摇篮》2005,(6):52-52
长期以来,会议新闻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格式.即使有所变化,也难跳出那种程序化的模式.致使会议新闻千人一面,单调乏味。因此,如何改进会议新闻。是新闻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深题。  相似文献   

5.
陆永稳 《新闻世界》2009,(12):111-112
新闻通讯是新闻中的巨制,创作难度较大。怎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通讯作品,成为新闻学界和业界研究和实践中的一大难题。穆青尝试、提倡的散文笔法在通讯创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在人物通讯写作上。此种散文笔法的运用在其新闻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6.
张玲 《青年记者》2006,(14):62-62
过去有人认为,新闻导语有固定的格式,故而在写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其实不然,新闻报道在确保事实准确真实的同时,写作手法上应朝散化方向发展。也就是说,要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生动性。笔认为,新闻报道的写作要摆脱程式化、公式化的框框,要力求运用散笔法,而这首先要在导语的写作上加以体现。  相似文献   

7.
唐晓童 《新闻传播》2004,(10):28-28,71
新闻的幽默笔法,是指用诙谐的语言、形象化的表达方法,激发读者(听众、观众)对幽默敏感点产生共鸣,机智地暗示记者的思想倾向,启发人们思考。运用幽默笔法写出的新闻,我们姑且称之为幽默新闻。幽默笔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8.
萧乾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记者,也是一位著名的京派作家。根植在萧乾身上的文学素质自然而然地影响着他的新闻写作。他在恪守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下,熟练地运用文学技巧,写出可以和现实主义小说相媲美的报道,也因此,他写的新闻特写引入入胜,文采斐然,可读性很强。  相似文献   

9.
新闻写作的特殊笔法:跨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跨笔?跨者,跨度之跨,跨越之跨也。也就是说,无论是描写、议论、叙述等等,都采取大跨度和大跨越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用散文的笔法来写新闻”,是穆青于六十年代初在新闻刊物上作为一种学术观点发表的。它指的不是某一类报道,而是所有的新闻作品。进入八十年代后,他进一步提出“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应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穆青在新闻采写理论中的这一创见,推动了全国新闻写作的改革,开创了新闻报道的新风。他以自己的作品标新领先,催生出一篇篇佳作。  相似文献   

11.
从新闻学自身的角度看,新闻报道本身就是“新闻选择”的过程。而选择角度和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决定了新闻价值的发挥,也影响着新闻在受众中的传播效果。如:同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关于陶璐娜夺得我国第一块金牌的报道,中央两家大报分别在一版做了重点报道,但读过两则消息的导语后,给人的感觉却明显不同。 本报电 中国射手陶璐娜今天在女子气手枪比赛中,以488.2环登上冠军领奖台。这枚金牌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悉尼奥运会上夺得的第一杖金牌。 (《人民日报》2000年9月18日一版) 本报电 陶璐娜以390环打进决赛  相似文献   

12.
做了近5年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的特约记者,最深的体会就是,抓不出有价值的新闻,就上不了稿。我们区县记者站的主要任务是将自己所在地的政府要闻、经济大事、社会新闻等报道出去。我们的稿件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工作性强。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改版前都为区县留有一块阵地,用来反映各区县政府的工作。两报改版后,强调稿件的新闻性时效性。纯工作性的稿件越来越难见报。怎么办呢?想来想去,唯一的出路只有报社变,我们自己也得变,总结起来就是在日常采写中注意用新闻的思路找新闻、用新闻的思路写新闻。 第一、用新闻的思路找新闻。…  相似文献   

13.
合笔,多种表现方法合成的笔法,在同一段文字中,含有叙述、描写、抒情、评论等各种成分。  相似文献   

14.
新闻写作的特殊笔法:变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笔”的含义从字面上已经看得很清楚,主要是说这种笔法是多变的,是善于变化和善于变换的。 一股文字作品也是“文如看山不喜平”。这里也含有多变的意思。但是,它们都不如新闻作品这样的喜变和变得频繁,变得这样大跨度。  相似文献   

15.
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但并不等于新闻只能写得平淡、呆板、千篇一律,张口就要看见喉咙;更不是说新闻就该像个木偶,只知板着面孔,喋喋不休,读者像背着磨盘看戏,受“洋罪”。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作为现实生活的活记录的新闻作品应当把幽默纳入自己的“家族”,既给新闻补充了新鲜血液,又能给读者卸掉背上的“磨盘”,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受到启迪。  相似文献   

16.
如何写活经济新闻是长期以来新闻界不少同仁一直探讨的话题。我们认为,于社会新闻的角度来采写经济报道,是写活经济新闻的—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我们知道,社会新闻一般是关于社会风气、社会事件、社会问题和社会生活以及各种奇闻趣事的报道。这类新闻通常具有的趣味性、接近性、人情味、新奇性等特点,有较强的可读性,更容易赢得受众。  相似文献   

17.
从新闻学自身的角度看,新闻报道本身就是“新闻选择”的过程。而选择角度和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决定了新闻价值的发挥,也影响着新闻在受众中的传播效果。如:同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关于陶璐娜夺得我国第一块金牌的报道,中央两家大报分别在一版做了重点报道,但读过两则消息的导语后.给人的感觉却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8.
新闻由于事实的局限,和散文比起来,显得沉重和呆板,可读性差.那么可不可以借鉴散文笔法写新闻呢?穆青同志早在他的《新闻工作散记》中就要求新闻记者这样做.他说:“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可以增加自由活泼的散文形式,改变那  相似文献   

19.
赵薇 《中国广播》2017,(2):78-81
本文结合近年来长篇纪实文学连播的创作,集中阐述了通过借助人物采访、现场播报、作者演播等方式来增添广播纪实文学的真实感、现场感、感染力。新闻与文艺的融合,使广播纪实文学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听觉体验和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20.
会议新闻是以会议活动为特定对象的一种公务性报道,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为公众所关注的重要性。但广大受众不会对各种各样的会议都感兴趣,对他们来说,引起兴趣的往往不是会议本身,而是会议提供了什么引起我们关注的重要信息。会议新闻的写作,应当从这一点出发去组织内容,要把传递重要信息作为写作的重点,联系相关的事实背景,跳出会议写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