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2页。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3.建立估测的意识。教学片断:一、引入新课课始,教师提供回形针、固体胶、积木、铅笔等物品,让学生每人任选一样,量一量自己数学书的长边。教师根据学生得到的不同数据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白需要统一测量工具,从而引出尺子。(师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相似文献   

2.
一、巧设矛盾。导入新课 师:如果我们要量教室的长,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请用手比划1个单位的长度。 生:用米比较合适(比划)。 师:如果要量课本的宽呢? 生:用厘米(比划)。 师:要量橡皮的厚度呢? 生:用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橡皮捏一捏。 生:(动手捏) 师:(微机出示放大的橡皮图)请看,这是放大的橡皮,从上边到下边的距离是橡皮的厚度。请同学们量一量橡皮的厚度,够1厘米吗?  相似文献   

3.
[教学片断]师(指着贴在黑板上的三角形、四边形、半圆形硬纸片):刚才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周长,那它们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借助工具袋里的工具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图形量一量它的周长。有困难的可以互相合作。(没等教师说完,学生就开始紧张地测量了。教师巡视指导。大约三分钟过去了,学生渐渐举起手来。)师:看来大家都量好了。谁来说说你是怎么量的?生1:我选的是三角形,我用直尺分别测量出它的三条边的长,加起来是42厘米,这就是它的周长。生2押我们选的也是三角形,不过我们是用皮尺绕三角形一周量的。师(教师故作惊奇状):这行吗?说…  相似文献   

4.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在学生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长短”、“高矮”,会用直接和间接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的基础上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知道知识形成过程,体验实际需要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时要注意创新情境,充分让学生用不同测量工具估计和测量物品的长度。进行时学生会在测量中发现矛盾: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  相似文献   

5.
一、填空题 卜请你填上下列数据的单位:身高18组.5_;手臂长0.65。_;钢笔的质量22.2_,课本的长18.0 2物理学家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一条是进行_· 3.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_,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_· 刁.在长度测量中,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_决定的,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跟_有关系· 5.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木板的长度,三次测量的结果分别是5.35厘米、5.37厘米、5.38厘米,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_,木板长的平均值是_. 6.图l中,用刻度尺(数字刻度是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米,小数点后第位是估计的…  相似文献   

6.
正一回顾实际测量过程师:说到测量,如果要测量这支粉笔的长度,我们用什么测量工具比较好?生:直尺。师:如果我们要测这桌子的长、宽、高和体积,我们要用什么来测量?生:卷尺或者米尺。师:关于"实际测量"这一章,我们来复习一下。第一,要熟悉测量工具,我们使用了哪些测量工具;第二,步测要注意哪些问题,怎样尽量减少步测的误差;第三,练习目测的时候,我们是怎么样练习的?哪位同学来说第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3-35页。[教学过程]教学片断一:师:分别画一条5厘米、10厘米和1000米的线段。画完了吗?生:没有。师:为什么不画了?生:纸太小,1000米的线段画不下。师:能不能想个办法,把1000米的线段画在纸上呢?展示:1.用10厘米的线段表.示;2.用5厘米的线段表示;3.用1厘米的线段表...  相似文献   

8.
一、在情境中引出课题,让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师:(课件出示下图)这两把尺子有什么不同?0厘米12345670厘米1234567生1:下面那把尺子比上面那把多了一小格一小格的图示。生2:上面那把只有厘米刻度,下面那把有厘米刻度也有毫米刻度。师:真厉害!知道那一小格一小格是毫米。师:如果有一个螺丝,我们要量出它的长度,你认为用哪把尺子量合适?为什么?生:用第二把尺子量合适。因为第二把尺子有一小格一小格的图示。师:你的意思是用第二把尺子才能把螺丝量准确,是吗?生:嗯。师:为什么不选第一把尺子呢?生1:因为第一把尺子只有厘米,不能把螺丝量准确…  相似文献   

9.
教学新世纪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桌子有多长——厘米的认识"。设计思路:"认识厘米"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教材的编写意图是通过不同的测量工具实际测量出桌子的长,在交流测量结果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一、复习师:同学们,大家知道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或量距离时用长度单位,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生:米、厘米。师:谁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1米分别大约有多长?(学生比划。)二、导入新课师:如果我们要量教室的长,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生:用米比较合适。师:如果要量课本的宽呢?(学生答用厘米。)师:要量橡皮的厚度呢?(学生答用厘米。)师:是吗?你知道橡皮的厚度在哪儿吗?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橡皮捏一捏。(学生捏橡皮。)师: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请看这是放大的橡皮(图略),从上边起量到下边的长度是橡皮的厚度…  相似文献   

11.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怎样测量课桌的长和宽。师: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今天用的课桌和教室里的课桌不一样,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们这里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么形状的?生:长方形。师:对,长方形有几条边?生:四条边。师:看屏幕。引导学生看屏幕,老师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4~15页。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3.培养科学的测量精神。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同学们知道课桌有多长吗?(不知道。)2.能不能用手比划一下。(学生比划。)3.你们能用一个具体的数字说一说吗?同学们可以借助自己的学具测一测。(学生:有4本数学书这么长;有5个文具盒这么长;有6支铅笔这么长,等等。)教师板书:4、5、6……二、探究新知1.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字都不一样?…  相似文献   

13.
一、长度单位1.内容与结构。本单元教学长度单位及线段的相关知识,主要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认识线段。具体编排结构如下图:2.具体教材分析。(1)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例1首先从历史的角度,介绍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并呈现了用手臂(一庹)、用拃用脚量某一物体的长度的图片,渗透了测量的本质:用"单位"去"量"。然后让学生用"拃"作"单位",体会测量的过程,并通过学生和老师同样用拃量同样长度的课桌,所得的测量结果却不一样的活动,使学生体会:虽然都用"拃"作单位来量长度单位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例2、例3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例4、例5认识米,1米=100厘米例6、例7认识线段,画线段例8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初二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受小学数学知识的影响,在解题中习惯于用数学知识分析物理问题,从而导致错误. 例1 一位同学测物理课本的长度,四次测量结果分别是25.89厘米、25.90厘米、25.91厘米和25.92厘米.则物理课本的长是多少厘米?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长度的测量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意思是说,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正确的测量(包括正确记录数据),并会由测量结果判断刻度尺的准确度。但课本p.12练习一中没有配备一道此种习题。为了考核学生的掌握情况,每年的统一考题中这部分往往出现。比如:①用一刻度尺去测量某木板的长度为120.03厘米,这表示测量的结果准确到……………………,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若换用最小刻度为厘米的卷尺来测量这木板的长度,测量的结果应为………………。②某同学用刻度尺测出某物体长为50.0厘米。这把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测得的准确值为………………,估计值为…………  相似文献   

16.
一、在情境中引出课题,让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师:(课件出示下图)这两把尺子有什么不同?生1:下面那把尺子比上面那把多了一小格一小格的图示。生2:上面那把只有厘米刻度,下面那把有厘米刻度也有毫米刻度。师:真厉害!知道那一小格一小格是毫米。师:如果有一个螺丝,我们要量出它的长度,你认为用哪把尺子量合适?为什么?生:用第二把尺子量合适。因为第二把尺子有一小格一小格的图示。师:你的意思是用第二把尺子才能把螺丝量准确,是吗?生:嗯。师:为什么不选第一把尺子呢?生1:因为第一把尺子只有厘米,不能把螺丝量准确。生2:因为第二把尺子有毫…  相似文献   

17.
梁青  夏青 《山东教育》2012,(Z4):88-89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1.尝试用直尺测量绿毛龟蛋的长径师:同学们,绿毛龟是靠蛋来繁殖后代的,这就是一枚绿毛龟的蛋。量量它有多长吧。学生用直尺进行测量。生1:圆圆的,不太好量。生2:要是用两把直尺就好了。2.初步感受近似数的概念师:的确,用直尺要想量得准一些不太容易,老师这儿有个工具。(出示实物游标卡尺)这叫游标卡尺,游标可以滑动,固定住就好量了,而且它比直尺更准确一些。师:把它放大看看!  相似文献   

18.
一、探究平均数1.估计平均数的范围。师:同学们,四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一些有关平均数的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平均数的问题。(出示问题)有这样一个问题:白鸽小队男生平均身高142厘米,女生平均身高140厘米,这个小队学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知道的请举手。(大约有10个学生举了手,大多数人面带疑惑)生:我觉得这个小队平均身高是141厘米。师:141厘米,你是怎么想的?生:(142 140)÷2=141(厘米)。师:有没有不同意见?(有四五个学生举手,大多数学生仍然有些犹豫)生:女生的人数和男生的人数还不知道,不知道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师:也就是说,你认…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51、52页。【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活经验1.复习长度单位师:同学们,请看图片,还记得这是学过的关于什么的知识吗?生:长度单位。师:那我们是怎样探索学习长度单位的呢?生:我们用庹(tuǒ)、用拃、用脚的长度测量过大石头的长度。但是发现测量的结果都不相同!后来我们统一了长度单位,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和米,这样一来测出的结果就相同了。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交往方式,“对话”意味着平等融洽“对话”,必然要有个“生态环境”,即对话要建立在双方真诚平等的基础上。教师应走出“至上”、“独尊”的心理怪圈,抛开功利心,怀揣平常心,与学生真诚面对,共同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如某教师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课堂上出现了如下对话:生:老师,圆周率是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圆的直径和周长是可以测量的,这样的两个数相除,怎么会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呢?师:不错,有自己的思考。任何测量结果都要受测量工具的限制,任何一个测量的数据其实都是近似数。……生:如果有一根长10厘米的铁丝,我可以用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