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摽有梅>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其中关于"探"的注解,无论是<诗经>经典注解家还是现代学者都未能还原"摞"的本来面目.本文通过对<摽有梅>的汉语语法和文本语境分析,对<摽有梅>中"揉"的注解进行了考辨,认为"揉"应该当"树梢"讲, "搡有梅"应该为"标(標)有梅".  相似文献   

2.
隋唐五代石刻中引用了大量《诗经》中的典故词语,有些词语在形式上亦有一定的变化.文章以石刻中多次引用的“摽梅”一词及其变体“標梅”为研究对象,考察该词及其变体在石刻中的使用情况,探讨其变体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诗经别意     
《摽有梅》:人与人之间的互感摽有梅,其实七兮笪沂?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笪沂?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墍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相似文献   

4.
诗经别意     
《摽有梅》:人与人之间的互感摽有梅,其实七兮笪沂?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笪沂?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墍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相似文献   

5.
青梅树下     
<正>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诗经·召南·摽有梅》我孤独地站在这个山头,记不清是第几个十年了。“山有嘉卉,侯栗侯梅。”犹记当时一个风尘仆仆的诗人向我走来时,吟出的这句诗。他欣喜于我的一树白花,也欣喜于阵阵淡香,一如村庄的百姓满足于山头嘉树。百姓想得没有诗人多,他们更关心的是初夏时我的枝头能挂满多少青青果子。  相似文献   

6.
<正> 《诗经·国风》160篇,多为男女之恋歌。这些恋歌,从不同侧面反映青年女子对幸福生活的热烈追求。她们或大胆地说出青春易逝,希望早日同意中人结合。如《召南·摽有梅》:“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三章之中,由“吉兮”、“今兮”到“谓之”表现女子求偶的急切心情。有的因等情人来会,小伙子暂时未到,于是姑娘产生各种遐想。如《邶风·匏有若叶》“人涉印否,印须我友”。如《王风·丘中有麻》:“彼子嗟,将其来施施……彼留子国,将其来食。”情人不  相似文献   

7.
《摽有梅》是一首著名的问题诗。如果从生物学的角度对梅子,从文字学的角度对s字,从语法学的角度对"求我庶士"等问题进行探讨,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是一首表现女子对爱情迫切追求的诗。  相似文献   

8.
文学以形象思维见长,数学以逻辑思维见长,二者分属不同的范畴。然而,偏有诗家高手能将二者合而为一,创作出巧蕴算式而饱含情趣的诗歌。现略撷数例,与读者共赏。《诗经·召南·摽有梅》开头写道:“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其中暗蕴两道减法算式:10-3=7,10-7=3。诗中把树上的梅子看作十分,借以比喻女子自己正值美妙青春。先说还有七分在树(意为仅落  相似文献   

9.
诗经别意     
<正>《摽有梅》:人与人之间的互感摽有梅,其实七兮笪沂?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笪沂?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墍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相似文献   

10.
现行的许多中学课本中对《诗经》的注解都说《诗经》也称(或古称)“诗三百”。具有权威性的工具书中也说“先秦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这都是把“诗三百”作为《诗》的代称。我觉得这么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1.
给“监考”改名的最初思考来自对“监”字意义的不满。什么是“监”?《说文解字》注解“监”为“临下也”,《古代汉语词典》注解“监”为“从上视下”。显然,“监”这个词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带有明显的居高临下的意味,如“监观四方,求民之莫”(《诗经·大雅·皇矣》)。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对《诗经·伐木》四个句末“我”字,迄今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向熹先生的《诗经词典》甚至没有这四个“我”的注解。高亨先生的《诗经今注》认为“我”当为“哉”,形似而误,其说因为缺乏论证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公认。该文作者认为高说可从,为其说作了补正。  相似文献   

13.
雪天话梅     
《诗经》里说,"摽有梅""墓门有梅",这是对"梅"的最早记述。其后有名的典故,像三国时曹操的"青梅煮酒",南北朝时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的"落梅妆",其实都是孕育梅之韵的前奏。梅真正融入文人的情趣里是在魏晋南北朝,此后经过盛唐的发酵,至宋达到了艺术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14.
梅是中国的名花之一。中国人欣赏名花,不仅仅在于赏形、观色,更注重于花的文化特质,如香、韵、意境、联想等,因此中国人欣赏名花,达到了超一流的水平和非凡的境界。在全世界,这几乎没有哪一个国家、没有哪一个民族是可以比拟的。在中国人的赏花意趣中,有“比德传统”,如《爱莲说》称莲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花中君子;有“比兴手法”,如《诗经·摽有梅》以“摽(落)梅”比喻女子已到结婚的年龄。而遐想、联想与拟人化的极致发展,积淀为独特的中华花文化体系,如梅、兰之清香远溢,坚贞不屈:竹之虚心有节,四时青葱;菊之傲霜怒放,高雅宜人……梅兰竹菊被美誉为花中“四君子”,是中国人美德、雅趣的象征。而“梅”位居“四君子”之首,古往今来咏梅的佳作成千上万。历史上,宋人尤喜咏梅,特别是北宋林逋的《山园小梅》问世后,有宋一代,骚人墨客竞相咪梅,百态千妍,争奇斗艳,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这里选编三首宋人咏梅诗,请读者吟咏之,鉴赏之,以期步入一座清幽雅致的小园,让一股清朗之气充盈于你的胸怀。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同义例证、同源通假两方面对《诗经·豳风·七月》中第六章“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句的“介”字进行考释,通过今人的注解和古人训诂的比较分析,对“介”字在《七月》诗中的实际意义做出了符合语言实际的考释。  相似文献   

16.
李健吾先生的著名散文《雨中登泰山》(见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写道:“古诗人形容泰山,说‘泰山岩岩’,注解人告诉你:‘岩岩,积石貌。’”笔者认为“岩岩”并非“积石貌”而应为“高峻貌”。“泰山岩岩”出自《诗经》中的《鲁颂·(门心)宫》,原诗是赞美鲁僖公功绩的,文多溢美,以泰山之高大来喻鲁僖公的所谓伟业。金启华先生在其所著的《诗经全译》中,将“岩岩”译为“高大”。众多辞书均将  相似文献   

17.
自古以来,对《诗经》"不"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试着讨论"不"在《诗经》中的不同词义,指出某些注解的错误,并建议《王力古汉语字典》增添"不"的两种词义。  相似文献   

18.
刘慎吉 《山东教育》2002,(35):28-28
人教版四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三册,对唐人王维《使至塞上》诗中“属国”注解为“附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 “征蓬”注解为“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笔者认为这两处注解欠妥。 据《史记》中《霍去病列传》记载,元狩二年匈奴浑邪王率十万匈奴投降了汉朝。汉武帝把投降的人分散到了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的边境上,仍各以其民俗习惯生活,为汉朝廷的属国。《汉书·百官志》记载: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浩如烟海、源远流长的文化宝库中,咏松、竹、梅诗占有很大的比重,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接受这份遗产,吸收其有益的营养,是发展今天社会主义新文化、提高民族自强自信精神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对松、竹、梅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写竹的诗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卫风·淇奥》);“(竹擢)(竹擢)竹竿,以钓于淇”(《卫风·竹竿》)。二千五百年以前,孔子就曾说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诗经》中虽没有描写梅花的诗句,却有以梅子的坠落比喻青春消逝的《摽有梅》。汉赋中有赋松的篇章,《乐府》中有《梅花落》的曲调。  相似文献   

20.
根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后的《六书音均表》四,统计出段玉裁《诗经》“古合韵”109例,然后利用今人古音研究成果,逐一考订,重新缕析,把属于“合音”的分为三大类,计有102例,并在每一大类下面以音理分析;对不属于合韵的7例,也一一作了分析,指明这是段氏《诗经》“古合韵”的少数讹误。段氏《诗经》“古合韵”在音韵学研究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基本上能反映《诗经》合韵的诸种情况,为研读《诗经》押韵提供了方便;《诗经》合韵又反映了古韵部间的亲疏关系,同时也给音韵学者对上古音的拟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