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福克纳与美国南方文学传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南方文学在美国南方独特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它所特有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庄园文学、边疆幽默、哥特式小说等传统对福克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福克纳把从南方文学传统中吸取的丰富的艺术营养同自己的现代主义世界观和写作手法结合起来探索和表现美国南方的社会和历史。他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这些传统的继承、扬弃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美国南方作家力图用自己的笔重新描绘战前、内战时期以至当代南方的社会、历史、思想发展的脉络。美国南方文学可追溯到 19世纪的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南北战争前后 ,南方执迷于对现代历史的自行解释 ,这压制了南方文学思想的发展。南方在美国内战中的失败 ,重建南方时呈现出的社会黑暗 ,以及受资本主义影响的唯利是图的新南方的崛起 ,构成了美国南方的社会现实。描写南方社会历史、风土人情、社会变迁等的美国南方文学逐渐发展成为美国文学的一枝绮丽的奇葩  相似文献   

3.
《国王的人马》是美国南方作家罗伯特·佩恩·沃伦的经典作品,小说展现了主人公杰克·伯登的创伤记忆与创伤修复,以及他成功走进历史、面对现实和未来的故事,体现了沃伦对美国南方深切的时间和历史关怀。沃伦《国王的人马》中的创伤主题描写,既是南方作家对美国南方过去的反思,又是对传统美国南方话语的解构,也是对美国南方当下和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4.
南方文学在当今美国文坛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思想渊源发人深思。通过梳理南北战争之前美国南方文学的发展脉络及其各时期与以"清教思想"为核心的北方文学的碰撞与融合,指出早期的南方文学始终坚守"中庸之道"之思想根源:殖民地时期在世俗追求与宗教信仰之间调和;启蒙时期在自由民主与奴役专制之间调和;浪漫主义时期在历史传统与现实发展之间调和,而南北战争正是这种"中庸之道"难以为继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美国南方是个有着独特传统的地区,其特定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别具一格的南方文学。其中,怀旧情结表现了美国南方文化取向的集体无意识,成为美国现代南方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南方文艺复兴前的代表作家更多地是在一厢情愿地美化已逝去的旧南方,甚至包括它的罪恶和问题,其意图就是要退回到那根本不存在的梦幻般纯净美好的旧南方,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南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们,同样对故乡有一种刻骨铭心的依恋,但与前期南方作家不同,他们竭力摆脱不切实际地美化南方的传统,更多地将目光转向南方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与冲突以及南方人的保守、愚昧和精神危机,用客观的眼光正视南方的社会现实,以严肃的态度展示真正的南方和困境中的南方人。然而,由于生长背景和环境的影响,他们在种族、传统价值、社会发展等问题上表现出难以调和的两面性:反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维护农业经济;反对变革和新思想,固守传统观念。剖析美国现代南方作家怀旧情结的成因及其基本特征,解读这一特殊区域人们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伦理传统,是我们认识把握美国现代南方文学时代脉络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作为美国南方文学最突出的代表,威廉·福克纳始终以自己最熟悉的南方历史和家乡生活为创作素材。本文将着眼于分析将福克纳的这一创作理念推向极致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通过阐释该世系中的代表作,从侧面说明"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展现了南方社会的变迁,折射出福克纳对南方传统文明的爱恨交加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美学主义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方式,强调了主体的解构,并对现代性进行了超越和反叛,强调平等,作品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尊重广大人们的文学需求,文学形式风格夸张、扭曲、嘲弄、怪诞。哥特式的怪诞普遍体现在美国南方文学中,塑造了畸形、病态的人物形象。这些怪诞的现象铸就了美国南方文学的重要特色,并且在文中解读蕴含的思想意义和社会现实。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美学的发展特色、后现代主义的南方文学特征以及美国南方文学的哥特式怪诞文学特色对后现代美学视阈下的"美国南方文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梁实秋挥舞其从大洋彼岸的白璧德邪里学来的人性论武器,分别针对五四新文学传统、中国古典文学的佛道传统和时正兴盛的无产阶级文学进行了否定性的批判,从逻辑上说他所肯定的就只乘4下儒家文学传统了。其实他千里迢迢从美国学来的二元人性论,其实质就是大受时人批判的宋明理学人性论,他要保守的也是这种积满历史尘埃的“以理制欲”的人性论。  相似文献   

9.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生自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美国南方家庭.这一事实也许是他日后成为现代美国文坛最伟大作家的重要原因;他于此成长井度过短暂大学生涯的拉斐特县奥克斯福德镇.日后则成为他小说中假想的约克纳帕塔法县杰弗逊镇.他对南方历史的深入了解.他与南方这片土地血与肉的关系.使他对这个具有特殊历史的特殊地区.虽恨犹爱.有意无意地成了其代言人.在其约克纳帕塔法系列小说(Yoknapatawpha Sagas)中.他描绘了美国南方二百年的历史变迁、人物盛衰,主要角色常常在不同的小说或故事中交替出现,而每一篇小说或故事又独立成章.成为约克纳帕塔法系列小说的一部分.以约克纳帕塔法县杰弗逊镇为背景的短篇小说《夕阳》(1931年)就是其中的一篇.故事由白人康普生家的小主人,24岁的昆丁作为叙事人.用回忆的手法记叙了15年前发生在一名黑人女奴身上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谈及威廉·福克纳,人们总是自然地联想到美国的南部。福克纳出生在南方,在小说中他致力于向读者描画南方发生过或者改变了的人物,背景和事件。从美国南北战争及战后重建起,福克纳在分崩离析的传统和势不可挡的工业化文明的裂缝中苦苦挣扎。在这样的矛盾和挣扎中,福克纳生动形象地创造了代表美国南方的文学王国-位于边远南方的约克纳帕塔法县。更值得一提的是,福克纳通过他笔下的那些“影子”女性展现了传统南方价值体系和清教徒思想对人性的压迫。作为美国男性作家的一名代表,福克纳在他卷帙浩繁的作品中塑造了大量女性形象。在这些女性形象的创作中,毋庸置疑,福克纳潜意识里受到了荣格原型理论的影响。福克纳笔下形形色色的南方女性形象大多是夏娃这一原型的变种-堕落的女性。这些堕落女性的形象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甘心充当传统价值的殉葬人,自我封闭导致堕落的女性;第二类是彻底背弃传统价值的叛逆者,自我否定导致堕落的女性。不管怎样,她们都是迂腐的传统价值观念的受害者。女性人物在福克纳的作品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她们逐渐影子化以及堕落过程的描写,福克纳成功的展现了南方传统价值体系的崩塌,谴责了传统价值观对人性的压榨,同时也唤起了对人性的渴望。  相似文献   

11.
美国内战不仅在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它在美国文学史上也是一个分水岭。内战带来了浪漫主义时期的结束和现实主义时期的形成。而且 ,它对美国南方文学的影响更是非同小可。因为内战是以南方的失败告终的 ,从此北方的工业化代替了南方的种植园主经济 ,工厂代替了农场 ,南方原来的贵族子孙变成了为生存而挣扎的普通人。人们开始对原来的价值观表示怀疑。尤其是南方人在经历了战败和经济复苏以及资本主义的盛行之后 ,表现出的精神沦丧和失落感使许多南方作家写出了大量作品 ,带来了现实主义和乡土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的《送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被普遍认为是反映了南方新旧两种制度的冲突.本文从女性角度出发重新解读,认为爱米丽个人的不幸遭遇反映了美国南方社会的父权制和淑女制对女性的性别及情感阉割;而在爱米丽死后,杰弗生镇上的人们在她家二楼密室里的骇然发现实际上是爱米丽对虚伪的南方社会的一个绝大的报复.  相似文献   

13.
从圣经原型这一崭新的视角,探究福克纳如何借用或再现圣经原型来塑造人物。结合典型实例,论证福克纳对神话原型模式运用的独创性:他成功地将圣经原型与美国南方社会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批判了美国南方种族冲突、等级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和践踏,从而导致美国南方的衰落和颓废。  相似文献   

14.
美国对南非的核政策随其全球战略利益的调整而演变,同时又与其核不扩散政策的变动保持一致。二战后,美国为了与苏联进行全球对抗,积极地推行与南非的核合作政策。冷战缓和时期,美国迫于压力对南非核武器研究采取了适当的核制裁。随着冷战走向结束,美国采取对南非核制裁与帮助其改善周边紧张局势的政策,推动了南非终止核计划并最终销毁核武器。  相似文献   

15.
福克纳的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讲述了一个悲剧故事,这个故事是爱米丽小姐的悲剧,也是一个美国南方没落贵族抱残守缺的悲剧,是性格和命运的悲剧,也是以爱米丽小姐为代表的整个南方旧社会的轰然倒塌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 Southern Congressional Delegation promulgated the Declaration of Constitutional Principles, popularly known as the Southern Manifesto, on March 12, 1956. The Southern Manifesto was the South’s primary means to effectively delay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school desegregation as ordered by the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 decision, Brown v. Board of Topeka, Kansas (1954; as cited in Day, 2014). This essay places the desegregation of American public school system within the larger context of the time period in which it transpired, and explains how racial disparity in public education was perpetuated after the Jim Crow caste system was dismantled in the 1960s. Ironically, while de jure desegregation of American public schools was effectively accomplished by the early 1970s und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President Richard M. Nixon, government spending during the era after World War II, perpetuated racial and economic disparity in America’s public schools that prevails up to the present day.  相似文献   

17.
复调小说就是直接由小说中各主要人物来叙述故事和塑造矛盾的或有争议的人物形象、具有开放性、未完成性和未定论性的小说.这种创作风格被二十世纪以来英美现代派作者广泛运用.作为美国南方文艺旗手威廉·福克纳最伟大但最不为人所知的小说之一,<押沙龙,押沙龙!>前卫地运用了复调,由四个主要人物及其读者们一起来探索主人公斯特潘扑朔迷离的故事和塑造他的矛盾的或有争议的形象--奴隶制残忍无情的恶魔,开拓时代奋发进取的英雄,美国社会令人发指的种族主义者-并以此来抨击和歌颂斯特潘及其旧南方,探讨斯特潘及其家族乃至整个旧南方兴盛衰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Two hundred and eighty undergraduates from universities in two countries were asked to read didactic material, and then think and write about potential solutions to an ill-defined problem. The writing was conducted within a synchronous or asynchronous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 environment. Asynchronous CMC took the form of email exchanges between American learners only, Southern European learners only, and American and Southern European learners together. Synchronous CMC was restricted to dyads consisting of American–American, Southern European–Southern European, and American–Southern European students dialoguing. Additionally, a number of Americans and Southern Europeans were each paired with a content-“mirroring” computer-generated partner to account of the effect of thinking with an unresponsive partner in synchronous CMC. Results revealed that dyadic learners in asynchronous CMC used significantly more reasoning skills to think about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while dyadic learners in synchronous CMC exchanged significantly more personal knowledge and features of emotion. However, the tendency among dyadic learners to include emotional features in their dialogues was mediated by their cultural background.  相似文献   

19.
词体是在南北化融合的过程中确立的,从词与音乐的关系来看,由胡夷,里巷之曲演变而来的词调存在着南北两方面的来源;从记号的产地来看,可以说是南北兼有,而以城市特别是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大城市为中心;从作家的创作道路来看,早期词人是北人,南人兼有,他们大多曾经南北漫游,吸收了南北化特别是音乐的滋养,这对他们词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