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我国经历了漫长的西学东渐过程,并把西方的P?dagogik称之为"教育学"。在此期间,却对P?dagogik同教育学之间同中有别、异中有同的情况浑然不觉,以致外来的、本土的拿教育说事的比比皆是,甚至对以P?dagogik视野评议或挑剔我国教育建树的现象见怪不怪。本文尝试通过中西教育文化比较,揭示P?dagogik建构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症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重拾我国教育文化的自信,进而在有别于教育学的意义上形成对P?dagogik及西学东渐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3.
关于教育学的问对,其中涉及教育学究竟是什么和教育学诸多基本概念的内涵等问题。从概念原义和转义的角度,澄清了教育学基本概念内涵问题的由来,以及教养、教学和课程等具体概念的内涵。同时,指明了在教育学研究中出现基本概念不清等问题的现象和危险,对认识教育学实践现象和研究教育学相关问题产生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4.
美国开展在线课程的起步较早,并逐步在高校中实施。但近年来美国高校在实施在线课程中一些问题已经突显出来。在此基础上,针对这些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对比了在线课程与传统面授课程之间的差异。并以提高高等院校学生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为目标,研究了我国在开展和实施在线课程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实现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角度出发,深入论述了当前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阐述了教育资源库建设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了一个数字化教育信息环境,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实现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远大目标。  相似文献   

6.
教育技术的目的是缩小在教育质量和规模方面存在的差距,这一目的是该领域价值判断的主要依据之一。教育技术不同于教育领域其他研究与实践的独特之处是其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法。把教育技术作为一项解决教育问题的系统技术来定位,有利于发挥其在我国教育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宏伟战略中的积极作用。教育技术的根本属性——系统方法构成其领域的框架,界定了这类实践与研究的范围,为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研究方法是教育实证研究的核心,是决定教育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作为教育实证研究的主流方法之一,混合研究是指在一个研究或者一系列研究中,以一定的世界观和研究逻辑思维为基础,设计研究方案的收集、分析,并有效混合量性研究数据和质性研究数据的实证研究方法。对研究者及学生而言,合理、严谨的混合研究论文设计离不开对混合研究设计的哲学导向、研究设计的基本逻辑以及研究设计的基本类型等层面的了解与探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实现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角度出发,深入论述了当前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阐述了教育资源库建设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了一个数字化教育信息环境,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实现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远大目标。  相似文献   

9.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过程,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同,国内部分学校开始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主要阐述了在实施翻转课堂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可为翻转课堂实施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借鉴,从而推动翻转课堂更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综述多年前由作者提出的几类有限群所涉及的几个没有解决的群论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目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态势看,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确实不易,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实施素质教育需解决好以下主要问题:深入认识素质教育、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和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2.
葫芦丝是傣族宝贵的音乐文化的遗产与结晶.虽然这门乐器历史悠久,但真正在全国流行与普及还只有十余年.由于起步较晚,在教学中还存在教材的知识点不统一、内容不完整、旋律的版本复杂多样以及绝大部分葫芦丝质量低劣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了对葫芦丝的学习与教学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追问中,出现了偏差心态,把不同专业类型的知识人在社会上的贡献大小变成了不同专业知识的价值大小,完全忽略了知识作为经验的、内在的、个人的性质;出现了离题行为,把一个情境性质的和偶发性质的经验问题变成了一个一般性质、普遍意义上的先验问题。实际上,知识的价值排序完全是一种个人行为,虽然它受到了公众意识和社会风尚的影响,这也正是该追问对于教育改革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中运用美读感染、咬文嚼字,语境品读、切己体察、媒体直观的方法,与传统的“听说读写背”相结合,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学生语文素质和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经过探索并得到验证的有效的课程改革方式.  相似文献   

15.
Turnaround leadership concerns the kind of leadership needed for turning around a persistently low-performing school to one that is performing acceptably as measured by student achievement according to state tests. I first treat this question in the narrow sense, i.e., as a strategy for targeting low-performing schools, and then place it in a larger context—namely, how such turnaround can be part of an overall approach to sustainable system change. The sequence I will consider moves from the school to the district to the system as a whole. My conclusion, which I state upfront, is that what looks like apparent success in turning around schools is actually quite superficial and indeed illusory.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什么——兼论教育学的责任伦理立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省思教育学的学科立场不是要进行一场教育学学科划界与领地捍卫的“圈地”运动,也不是要发起一场教育学学科性质厘清与科学性捍卫的“保家”运动,而是要形成一种自识———作为“教育学研究者”的治学的基本态度与所秉持的关于教育的基本信念的自我省思及其明确化。因此,教育所指涉的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种发生了的、发生着的实质性、意向性关系。因而,教育即意味着责任,教育学就是责任之学,教育学的基本学科立场应是责任伦理立场。  相似文献   

17.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具有很强的固定性,但实际上存在着“应然”和“实然”的教育目的的对立。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都不可避免地出现“实然”的教育目的,直接影响“应然”教育目的的实现,但教育目的从“实然”走向“应然”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8.
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需要检测些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标准是驱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它的实施过程需要多方面的检测:检测教学与标准的一致性程度;检测课程标准中关键革新点的实施程度;检测教师接受课程标准的程度。这些多角度的数据将为分析并促进我国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9.
刍议现代远程教育对传统教育的扬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现代远程教育是我国构建学习型社会,搭建终身学习平台的需要。现代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有着巨大的优越性。但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教育模式,传统教育也存在不可比拟的优秀成份。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教育,而应积极吸纳其优势,达成二者优势互补。现代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有机结合,正成为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intersection between deafness and social class in the context of the unstable economic circumstances in Scotland following the 2007 recession. More specifically,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d the following in the case of young people who are deaf or hard of hearing (DHH): (1)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post-school outcomes, and social class; (2) post-school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in relation to social class.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30 young people (aged 18–24) who are DHH. Interview data were analysed alongside administrative and survey data on school and post-school outcomes, and policy documentation. It was found that, in line with the mainstream population, social class i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educational outcomes and post-school destinations. The interviews revealed that middle-class young people who are DHH were able to use social networks and the advocacy of parents to mitigate the negative consequences of deafness; this contrasted with the more troubled post-school experiences of young people from less advantaged social backgrounds. Thi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if the life chances of deaf young people are to be improved, both social class and deafness need t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by policy-makers and practition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