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学准备: 教师:杠杆尺、钩码、纸质模型:活动翘翘板,两篮水果(大篮和小篮)和扁担。 学生:杠杆尺(12套)、钩码(12×6个)、实验报告单(12张)、实验报告卡(12×2张),供各组交流实验结果的形象材料硬卡纸,上画杠杆尺,另附6个钩码的图形,使用时可以贴到杠杆尺的相对位置上。每个小组2套。纸质钩码若干(贴有双面胶)。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杠杆和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杠杆的一些应用,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认识杠杆,会分析杠杆的几个概念,会正确画出力臂;让学生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的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设计思想:本节课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巧设疑问,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尽快引入学习状态。通过抽象概括日常生活中的杠杆,深化对杠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发现杠杆平衡的条件。学情分析:学生对杠杆的概念比较陌生,但是对日常生活中很多物体却非常熟悉,并且具有一定的使用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和认识是感性的,也是肤浅、片面,抑或错误的,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杠杆作用过程中遵循的规律比较模糊,因此,杠杆的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位置.能准确地画出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和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杠杆,培养观察能力.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  相似文献   

5.
《杠杆》的教学评析龙玉梅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七章第一节《杠杆》是简单机械的基础,学好这一节既需要学生有很强的观察能力,又需要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与想象力呢?贺玉山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深入钻研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出发,采用了...  相似文献   

6.
史建筑  时寅敦 《山东教育》2003,(21):111-112
一、整体把握,二、品味览赏,三、拓展深化。  相似文献   

7.
一、激趣导入师 :请同学们闭上嘴 ,把两根手指放在鼻孔儿下待上一会儿 ,你有什么感觉?生 :我感到鼻孔儿里一会儿吸气 ,一会儿出气。生 :我感到呼出的气热乎乎的。师 :刚才 ,同学们所感受到的就是人的呼吸现象(板书 :呼吸)。如果用手指堵严鼻孔儿 ,有什么感觉呢?生 :我感到吸不进气也呼不出气 ,憋得难受。师 :为什么会难受?生 :因为不能呼吸。师 :对于人的呼吸你想知道什么?生 :人为什么要呼吸?生 :人不呼吸为什么憋得难受?生 :人是怎样呼吸的?生 :呼出的气和吸进的气一样吗?〔自我评析 :通过实验感知人的呼吸现象和呼吸对人的重要…  相似文献   

8.
9.
黑板上写着“经典在本细读中诞生”,教室里回荡着黄磊演唱的《等等等等》低沉、忧伤的音乐。(音乐渐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变色龙》教学实录宁鸿彬班级:初中二年级执教:北京80中宁鸿彬第一课时师:上课。(师生问好)师:按常规做练习。生(1):(朗诵《西江月·井冈山》)师:很好!生(2):(朗诵《咏柳》)师:很好!生(3):(朗诵《黄鹤楼》)师:很好!三位同学朗诵得都不错...  相似文献   

11.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张志和的《渔歌子》.谁第一个来读这首词?  相似文献   

12.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屏显两幅手影图.) 师:上课前我们来欣赏两幅图片.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异口同声):手影. 师:同学们知道手影是怎样产生的吗? 生:是光照在手上产生的. 师:是啊,大千世界,光和实物的美妙结合有无穷魅力.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丰子恺先生的《竹影》,一同感受竹影下的奇思妙想.  相似文献   

13.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冯骥才先生的小说《泥人张》.课前大家已经预习过,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自由朗读一遍,然后完成一个小任务,说说文中哪一个人物特别有意思. (生读,思考.) 生:我觉得是海张五.他本来想拿泥人张“找乐子”,可没想到泥人张“回报”了他一个“一脸狂气”的头像,结果海张五自己却成了别人的乐子.  相似文献   

14.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第一篇文章,题目是—— 生(齐):蝉. 师:咱们班的同学谁的字写得好? (生举手.) 师:那就你来写一下课题.还有谁的字也写得好?不敢举手了吗? (生举手.) 师:好,你俩比比看. (生先后上黑板写课题.) 师:好,请回.哪个课题写得好? 生:右边的.  相似文献   

15.
《东施效颦》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根据小学阶段古诗文的教学要求,注重通过猜读、对照读等形式,读出意味和情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熟读成诵;同时,在读中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体会文本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16.
一、点词读句 帅:这节课老帅带大家学习一首古诗.看黑板,诗的题目是-- 生:<牧童>. 师:上课之前,同学们有没有渎一读这首诗啊? 生:读了. 师:我知道,学这首诗,对你们来说不算困难.因为这首诗没有一个生字,要做到读正确读流利,那是非常简单的事.今天老师提一个更高的要求,要大家做到熟读--(生:熟读成诵).现在老师给你们3分钟时间练习朗读.开始! (生自由朗读)  相似文献   

17.
一、导入新课 如果有人来到我们家乡南通,问我们南通有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你准备怎么介绍?(利用学生的经历导入:对祖国的热爱应从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开始。)  相似文献   

18.
班级:平顶山煤矿第十中学初一(二)班(成绩差的实验班)课时:一节(45分钟)说明:语文课不应当是“研究语言”(指抽取语言规律),而应当是“学习语言”(指学习语言的运用)。郭建新的这节课,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一次成功的尝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   按照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指导学生读懂各自然段并学习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师: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 (录像定格 )。长廊是什么样子 ?老师想请三名同学分句朗读第二段。   (学生朗读第一、二句 )  师:这两句写了什么 ?  生:写了长廊的颜色:绿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生:还写了长廊很长。一眼望不到头,有 700米长,分成 273间。   生:这两句写长廊的样子,写长廊的外部。   (学生朗读第三句 )  师:作者接着写了什么 ?谁能配合画面介绍一下 ?(录像定格 )  生:写了…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的1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并背诵部分语句;3理解并运用“天下奇观”、“水天相接”、“沸腾”、“横贯”、“山崩地裂”、“浩浩荡荡”、“人声鼎沸”等词语。教学过程一、理解课题,感知课文师:今天我们学习《观潮》,课文所描写的浙江钱塘江大潮可称为“天下奇观”,“奇观”是什么意思?这里的“观”与“观潮”中的“观”意思相同吗?(学生快速查字典)生:“观潮”中的“观”是“观看”的意思,而“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师:那“天下奇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