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史铁生在《命若琴弦》中写道.人的成长就是一个寻找自己的社会位置,认识个人欲望与实现欲望的距离,并最终以自己的主观努力取得胜利的过程.你可以在客观上战胜欲望,也可以在主观上战胜自我.人们就像是在太极的你推我挡中,实现混元一体.我们的社会生命也...  相似文献   

2.
1951年生于北京的史铁生,初中未尽便赶上文化大革命,插队未完21岁便双腿瘫痪,从此开始了轮椅上的日子。史铁生面临着身体和精神的困境,残疾后的他,提出了三大人本困境,即人本来的困境,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指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着的这一群万物灵长;这困境是人本来的本质的困境。他说"人有三种根本的困境,第一,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之间并且无法与他们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这意味着痛苦。第三,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意味着恐惧,上帝用三种东西来折磨我们。"  相似文献   

3.
身体残缺促使史铁生沉思人生与死亡,《我与地坛》蕴含着史铁生对生命的独特感悟与思考。首先,史铁生以达观的态度对待生命与死亡。他认为人生是一个必然的、设定的过程,任何卑微、残缺的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因残缺而自杀是愚蠢的,而驱使人活着的原始动力是欲望。其次,史铁生从全新的视角观照生命残缺:生命残缺是一种客观存在,残缺者的人生出路是如何承担苦难,而不是抱怨命运不公;残缺与完美是相辅相成的,残缺有可能成为残缺者人生中的一笔财富。最后,他对生命过程有着深邃的思考:人生的关键是过程,能否达到目的并不重要;死亡是生命个体的终结与必由之路,但生命是永恒的,因为对于人类这个物种而言,任何一个新生命都是我的再生。  相似文献   

4.
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这位用灵魂写作的中国作家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绝对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双腿残疾,身患重症,总以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自嘲。他是一个相信命运的人,他总是在探求人为什么要活着,正如他所说:我其实未必适合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到这一条路上来了。他是一个令人感动、令人敬佩的人,在这个冰冷的冬季,据他生前的意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献出来供医学研究,肝脏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且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相似文献   

5.
你是否还在做自己的囚?依然记得,那暴热的夏天,自己曾疯狂地思考生命,思考人生——人为何而生?为何而活?为何而累?为何而死?史铁生说:人活着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并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生是偶然死是必然。而我不明白的是:上天为何给了我生命,却不让它完满?本该是充满欢愉的青春为何要经受磨炼?  相似文献   

6.
你是否还在做自己的囚?依然记得,那暴热的夏天,自己曾疯狂地思考生命,思考人生——人为何而生?为何而活?为何而累?为何而死?史铁生说:人活着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并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生是偶然死是必然。而我不明白的是:上天为何给了我生命,却不让它完满?本该是充满欢愉的青春为何要经受磨炼?  相似文献   

7.
活着与生活     
有位朋友曾经说过一句话,开始听起来并没有在意,后来仔细想想,还有道理。他说,人分两种,一种是活着的人,另一种是生活的人。 活着的人,指的是什么?恐怕仅仅就是指活着吧。有说有笑,有苦有悲,但没有精神上的追求。有呼吸,有面孔,但没有人生的目标。我想,朋友说的活着的人大概是这一类的人。而生活的人就比活着的人有质量,有深度了。这是生命层次的区别和不同,是精神世界的差别。 这世界,活着的人不少,生活的人也不少。由此我想到贫穷和富有这样的问题。是不是贫穷的人都可以划归到活着的人一类里去?是不是富有的人也都可以…  相似文献   

8.
就个人命运而言史铁生苦难深重,但他终于理解了苦难,超越了苦。指引他完成这一转变的是他对“神”(精神)的信仰,即一种在苦难时面向神秘、面向绝对价值(广博之爱)永远祈盼、永远追求、永不放弃的精神,史铁生称之为“宗教精神”。追踪史铁生的这一心路历程,对于理解他的作品和寻找灵魂的归宿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承受幸福。我们生来孤单。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这位下肢瘫痪,又身患尿毒症的作家,饱经苦难,他对生命的理解,既微观又达观。他的作品,惜墨如金。第一次读到《我与地坛》,我曾用了整整15个早读的时间全文背诵,而这却是他用15年的时间谱出的一曲生命咏叹调。史铁生离世后,民间的纪念活动不断,而《生命——民间记忆史铁生》中的43位亲友不过是千万受众中的代表。多面的史铁生,不一样的感动。多少人写着写着嚎啕  相似文献   

10.
雷锋同志为什么能坚定地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中国和世界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革命思想呢?我认为这是他永远不忘阶级,知道旧社会的苦,珍惜今天的甜,懂得劳动人民翻了身当家作主,应当把印把子、枪杆子掌握住;更重要的还是他能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懂得人活着为什么。  相似文献   

11.
生命是由根和欲望支撑的,根使人立起来,欲望使人长起来。“根”在多数情况下被指认为一种民族传统文化之根。其实这种根,更多强调的是一种文化的、民族的归属感和依附感。牟天磊是无根的,所以他永远无法真正立足;但他又是充满欲望的,诸多的欲望主宰着他的生活,使他奋斗、使他坚持,也使他迷茫。  相似文献   

12.
苏友雄 《广西教育》2012,(42):62-64
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透露出来的生死观具有明显的积极性。首先,作者是想通过对生命的珍惜以便给母爱以回报。如,他克服死亡欲望以后,“为了活着”进行写作,“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此刻“我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作者敢于面对现实,积极追求,热爱人生,挑战死亡的精神,自然地引起人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中文自修》2008,(3):49-50
史铁生这个作家同学们可能并不陌生,不少版本的教材都收了他的作品。但史铁生的文章并不好懂,因为他总是在疏淡的文字下蕴涵着对生命意义的拷问。《故乡的胡同》是史铁生写作于1993年的散文名篇,同样,他用细腻而沉重的文字表达了对生活和生命的思考与追问。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比较快地走近史铁生、理解他的文章呢?嘉定区第二中学的孟琰玲老师为我们指点了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4.
萨苏 《课外阅读》2012,(7):42-43
深夜,忙碌完一天的事情,正想静下来写点儿东西。忽然接到一条短信:"铁生走了。"默默地看了半晌,没有回信去问究竟。来信的是新闻界的一位友人,平时热情爽朗的人,却只写了这四个字,心中的哀痛可想而知。还用问什么吗?有的人会让人以为他永远不会走,史铁生就是这样的一个。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双腿瘫痪,从肾  相似文献   

15.
永恒的呼唤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阿里6万人民永远不会忘记1994年11月29日。就在那天,阿里人民的好书记,党的好儿女孔繁森同志永远地离开了  相似文献   

16.
世人说,地球上最宝贵的是生命,拥有生命才能拥有一切。学者说,生命是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是蛋白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诗人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永远地活着。我说,生命是短暂的,我们要让这短暂的生命多一点颜色。时常听到人们说生活是无味的,加点糖它是甜的  相似文献   

17.
焦兵新 《教师》2011,(5):128-128
史铁生的文学创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富有哲学性的思考使其成为当代文坛中不可忽视的存在,他对残缺人生的解读,对生存困境和生命意识的拷问以及他充满哲理的思考有着独特的理性魅力,他在"写作之夜",力图追寻人生的终极所在,思考关于苦难、生命、死亡、活着、爱、宗教、孤独、残疾、爱情等问题,深入传达他对于人类存在和人生存本质的理解和思考,可以这样认为,史铁生的创作正是对人类"存在"不断地勘探与呈现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18.
史铁生,当代著名青年作家。他20岁时,不幸下肢瘫痪,这是一件可以让人痛苦到发疯、发狂的事!但无论什么人,无论遭遇怎样的不幸,都不能轻易放弃生命,只要想一想轻生将给母亲带来怎样的痛苦,就应该珍爱生命。这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文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如果告诉一个人,他只有三人的光明,他将如何使用他的眼睛呢?同样地,如果一个人只有三大的生命,那他又会在这三天内干些什么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我相信有一部分人会这样认为:匡正只能活三天,不如痛痛快快地享受,很难评判这种观点是对是错。但我敢说.他没有在生命的航程中尽全力,他生命的价值还没有完全得到体现一生命的价值.并不是用生活的年限来衡量。有些人活着,却碌碌无为,白白地让时间从身边流过,无异于行尸走肉;有些人死了一但由于所取得的成就和所做出的贡献而得到水生,可见,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体现在这个人的成…  相似文献   

20.
读书的人     
读书的人,有两条命,有两个嘴。不读书的人,仅有一条命,一个嘴。读书的人,不但嘴可发言,笔也可以说话。不但生在世上是活着,躺在土里还是活着。因为他的著作,若得流传下去,他的骸骨,纵然化为灰尘.他的文章还能替他宣讲。可见,读书的人的第二个嘴,能永远不烂,第二条命,能永远不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