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人教课标版语文必修一“名著导读”中对《论语》的解读,笔者认为有失偏颇,在此略述一二,敬请同仁辛旨正。 一、解读背离文本。有失知人论世 文中引用了孔子的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这段话的意思文中是这样解释的:他(孔子)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向学;  相似文献   

2.
而立     
人们习惯地把30岁称之为“而立之年”。这要追溯到孔子的《论语》,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相似文献   

3.
罗才军 《教师博览》2022,(26):77-78
<正>在中国的语境里,不惑是年龄的代名词,四十不惑、年届不惑、不惑之年,诸如此类。典出《论语》,孔子自述其学习和修为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孔子那里,年届不惑,是有了足够的生命阅历,能从此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拥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  相似文献   

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此段文字出自《论语·为政》。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收录了此段文字,并在课文下方的脚注处做了注释。笔者认为,对“天命”的解释欠妥,不符合孔子的本意,也不符合自子思以来儒家关于“天命”的注释传统。  相似文献   

5.
关于年龄的代称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后来,人们常以“志学”代指十五岁,“而立”代指三十岁,“不惑”代指四十岁,“知命”代指五十岁,“耳顺”代指六十岁。古...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非常重视德育教育,而言志教育是他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孔子言志教育的主导思想是什么呢?在《论语》中并未明确指出,致使各家众说纷纭,现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在《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了解到他的弟子因别人不任用自己而牢骚满腹,表现出浮躁情绪,于是便针对他们的思想问题进行立志教育。文章开篇就启发  相似文献   

7.
读书与立志     
问为学功夫,以何为先?曰:亦不过如前所说,专在人自立志。既知道这道理,办得坚固心,一味向前,何患不进。(朱熹《性理精义》卷七) 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而今人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作贵人而不要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直须反复思量,究见病痛处,勇猛奋跃,不复作此等人。……立得此志,就此积累功夫,迤逦向上去。大有事在。(同上) 学者须是立志。今人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学问  相似文献   

8.
吴锦 《文教资料》2006,(33):1-2
《论语·先进》篇有一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或简称《侍坐》。这是《论语》标题的惯例,以首句或首句中的语词为题。这段文字也有以“论志”为题的。这是根据内容命题。但细想一下,“论志”实在不能作这一章的独一无二的标题。因为《论语·公冶长》就有孔子与颜渊、子路的“论志”。这次子路还反问孔子,“愿闻子之志”,孔子的回答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另外,《韩诗外传》中还记载了两次孔子与弟子论志之事。一是孔子与子路、子贡、颜渊游景山,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言者何期愿,丘将启汝”。于是各言其志…  相似文献   

9.
一、“耳顺”与“从心”《论语·为政》(以下凡只注篇名的,都出自《论语》)有这么一段记载: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通常都是如此的标点法。其中“耳顺”一词,经学家如郑玄,注为“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论语注疏》,但前已言“四十而不惑”,既云不惑,必已深明事理,明辨是非,,何  相似文献   

10.
论“学”     
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篇》《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 ,是一部孔子以及弟子言论、行事的集子。上引三句话 ,即《论语·学而篇》第一节。第一句大意是“学习后按一定时间温习它 ,不也是很高兴的事情吗 ?”第二句即“有朋友从远方来 ,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第三句即“别人不了解你 ,你却不生气 ,不埋怨 ,不也是君子吗 ?”三句话看起来很简单 ,理解起来很容易 ,若分别深究一下 ,问题就来了。先谈第一句。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作为人应该做到的最起码的要求 ,…  相似文献   

11.
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句话的要点在于“志于学”。在孔子看来,十五岁以前的学习固然很重要,但那是被动的学习,也就是说想学也得学,不想学也得学,没有养成学习的浓厚兴趣和良好习惯。到了十五岁就不同了,他开始把学习当成人生的第一需要,这就是“志于学”。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下列文言短文,回答文后问题。论语辩柳宗元或问曰:“儒者称《论语》,孔子弟子所记,信乎?”曰(A):“未然也,孔子弟子,曾参最少,少孔子四十六岁。曾子老而死,是书记曾子之死,则去孔子也远矣。曾子之死,孔子弟子略无存者矣。吾意曾子弟子之为之也。何哉?且是书载弟子必以字,独曾子、有  相似文献   

13.
孔子“志、学、诲”的师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志、学、诲”的师德观黄正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编集的《论语》,丰富地记载了孔子的伟大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饱含了其极为深刻的师德理论。今天,我们从《论语》中剖析孔子的师德观,对当今的教育与教学实践具有非常有益的借鉴作用。一、立志从教(一)...  相似文献   

14.
立志而力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做好个人修身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怎样修身呢?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在这里先引述下面两句话“: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言必信,行必果。”这是孔子的两句名言,流传甚广。我们也许不可能按照孔子的主张“志于仁”,但是应该“志于学生,志于教育事业”。如果连教师都已经“夺志”,那又如何做好本职工作?当然,光“立志”还不够。孔子曾经赞扬他的学生子路“子路无宿诺”,意思是说他答应办的事情从来不过夜,不把事情做完是不肯罢休的!也就是“言必信,行…  相似文献   

15.
《论语》是一本关于伦理道德的书。汉代刘熙在《释名·释典艺》中说:“《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论语》是在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  相似文献   

16.
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篇》)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学习历程的总结。我们看到他的“志”贯穿了五十五年漫长的生命历程。“学”了十五年,到三十岁的时候,才建立了自己的学说体系。“不惑”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一册新增选了《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以下简称《侍坐》)。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课文,而其中的高潮出现在曾皙的一答和孔子的一叹中: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查看教师用书及多种《论语》注解,都把这段话理解为曾皙的洒脱打动了孔子,而且孔子认为曾皙的回答是结合国情的治国措施,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了出来,展现了一幅国治之后其乐融融…  相似文献   

18.
1.志学之年是十五岁。2.而立之年是三十岁。3.不惑之年是四十岁。4.知命之年是五十岁。5.耳顺之年是六十岁。以上是源于《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相似文献   

19.
释“何有”     
《论语六则》其五为: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其中“何有于我哉”一句课本注云:“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其实,这样的解释是不妥当的,现作如下论证。一、“何有”在《论语》中是一种常用的句式,往往用来表示反诘,是一种带有轻蔑之意的说法。如《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何晏注:“何有者言不难。”(《十三经注疏》《论语正义·卷四》)再如:《论语·子路》“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论语·子罕》“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  相似文献   

20.
孔子尝自谓平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论语·为政>,以下凡引该书,只注篇名).此孔子乃对自己一生学术生涯的总括.余每读至此,便有疑:孔子四十而不惑,为何五十才知天命?五十岁之前不知天命,焉能不惑?此其一.学、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踰矩,有否有内在关联?此其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