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洪静渊同志对苏轼词“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两句的校刊和断句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说:“小乔初嫁了”中的‘了’字是下一小句开头‘正’字的错写和误植“(见《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2期),认为原文应是“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正雄姿英发。”  相似文献   

2.
小乔同周瑜何时结秦晋之好,人们往往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据,认为是在赤壁之战之初。如人教社《教参》说:“写‘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可见欣赏周瑜年轻有为,英气不凡,新婚不久,春风得意。”其实,赤壁之战,小乔已是结婚十年的少妇。  相似文献   

3.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在“遥想公瑾当年”和“雄姿英发”间为什么加了句“小乔初嫁了”,“小乔初嫁”该作何解?历来“教参”都说这是“美人衬英雄”,落脚点是为了突出周瑜的“雄姿英发”。这种说法有道理,但只说对了一半。“小乔初嫁”与“当年”公瑾指  相似文献   

4.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豪放盖世,流传千古。唯“小乔初嫁了”一句颇具争议,有谓闲笔者,有谓败笔者。如清代沈时栋《古今词选·选略》第二则论选词标准云:是集雄奇香艳者具录,惟或粗或俗,间有败笔者置之。即名作不登选者,犹所不免。如坡公“大江东去”,虽上下千古,脍炙牙齿,然公谨当年,奚待小乔初嫁尔后雄姿英发耶?是亦此词白璧微瑕也。四方同志,幸勿以强作解事见诮。沈氏从逻辑角度认定:“小乔初嫁了”一句是败笔。笔者认为,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大家,写景、抒怀几达炉火纯青之境界。“小乔初嫁了”表面上看似离题稍远,实则对全词的…  相似文献   

5.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苏轼《念奴矫·赤壁怀古》中的句子。不少注家都认为这几句刻画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雍容闲雅、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表现出周瑜的军事才能和蔑视强敌的气概。然而“小乔初嫁了”一句又如何理解呢?因为众所周知,周瑜娶小乔不是在赤壁之  相似文献   

6.
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里“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中的“了”字笔者一直怀疑它是一个多余的字,抑或是一个当属下句的别的什么字。怀疑它是一个多余的字,是从表意的角度说的,“小乔初嫁了”,“了”字完全是一个多余的字,没有它不仅不影响意义的表达,反而更精当。怀疑它是一个当属下句的别的什么字,是从句读即“念奴娇”这个词牌的断句格式的角度说的。因为最常见的“念奴娇”句读格式,后段第二句为四字,第三句为五字,而这首词则刚好相反。如果这个“了”是个多余的字,全词只有九十九字,与“念奴娇”又叫“百字令”的体…  相似文献   

7.
苏轼的《念奴·赤壁怀古》是他四十七岁那年(公元1082年),从狱中放出,旋被贬黄州时写的.这首词借怀念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英雄人物周瑜来表达作者自己不能施展抱负的惆怅心情.这首词的下阕首句是:“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附注:明朝梅庆生注《苏东坡全集》中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正雄姿英发.”这句词中的“当年”二字,有的书上作“昔年”解;有的书上,干脆就把“当年”二字删译,译成:“想到  相似文献   

8.
苏轼《念奴娇&;#183;赤壁怀古》下片前3句,诸本皆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6期载文对此提出异议。一曰,句法不合词谱,过片3句字数应为“六、五、四”;二曰,“了”字“错写”“误植”,过片第3句应作“正雄姿英发”。此说大谬,须予辩正。  相似文献   

9.
“了”字在古诗文中常用义为“明了”“了结”等,也作助词用,这些都为人所熟知,而它的“全然”“完全”之义则容易被人们忽略。东坡词《念奴娇·赤壁怀古》里的“了”字,当作“全然”“完全”来理解,应该把这阙词的下片前三句读成“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苏轼说的是赤壁大战前,小乔刚刚嫁给周瑜,周瑜当年全然一副体貌出众、言谈卓绝的样  相似文献   

10.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和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这两句中的—了”到底读作“le”,还是读作“liao”?  相似文献   

11.
初中第三册课文《周处》中“为乡里所患”句,课本注释为;被地方上的人认为是祸患。课后的“思考与练习”中也说:“‘为’字在古汉语中有多种意义,具体在这一课中有‘认为’、‘当作’、‘作为’的意思”,要求指出课文中出现的“为乡里所患”、“始知为人情所患”句中“为”的意丈。《教参》据此字指明:此两个“为”都是“被……认为”的意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历来对苏词《大江东去》中的[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句的校勘争鸣不休,未有定论。  相似文献   

13.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郭沫若、叶圣陶和周汝昌先生都认为“五、四”句式应作“四、五”句式。本文认为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是正确的,不存在句式不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流传千古,脍炙人口。数百年来,人们在品读中,也会产生一些疑惑,如下阕:“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神游故国”者是谁呢?是作者本人还是周瑜?翻阅一些注译本,可知有四种情形:一是回避,不说神游者是谁,如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认为:“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也如此:“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故国,指古战场。”王延龄《唐宋词九十首》注为:“[故国神游]精…  相似文献   

15.
“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宋代词人宋祁《玉楼春》中的名句。王国维称道:“著一‘闹’字,境界全出(《人间词话》)。现代作家唐彼在《作家要铸炼语言》中论证作家运用文字语言不能离开刻苦的追求和严格的选择时,也引用了这句名诗作为论据。然而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则认为“闹”字用得不好。他在《窥词管见》中曾如是说:“若红杏之在枝头,忽加一‘闹’字,此语特难著解。争斗有声谓之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予谓‘闹’字极粗极俗,且听不入耳,非但不可加于此句,并不当见之诗词。”  相似文献   

16.
一傅庚生先生《杜诗析疑》认为:“《新婚别》通篇是用初嫁新妇第一人称的口吻写下的。但开头的四句:‘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样的话语,不类新妇的口吻,只能作为比兴诗的引子读。”言其发端两句为“比兴”,  相似文献   

17.
著名学者曹之升在其《四书摭余说》中指出:“(《论语》所记隐士,皆以其事名之。门者谓之‘晨门’,杖者谓之‘丈人’,津者谓之‘沮’‘溺’,接孔子之舆者谓之‘接舆’,非名亦非字也。”曹氏认为《论语》中许多隐士都是以所从事的职业及形象命名的。他这种说法,在宋人金履祥的《论语集注考证》及清人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中都曾经出现过,所不同的只是曹氏在中间加了一句:“接孔子之舆者谓之接舆”。而错误恰好就出在这一句里。因为接舆是一位有姓、有名、有字的楚国隐者,《战国策·  相似文献   

18.
《孔雀东南飞》中有“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之句。高中语文课本注释为:“誓,似应作‘諐’。諐,古‘愆’字。諐违,过失”。究查课本注释的依据,不外如下:纪荣舒《玉台新咏考异》:“誓违二字,不可通,疑諐违之讹。諐尤‘愆’字”。闻一多《诗选与校笺》:“纪说是也,今握正。”余冠英《乐府诗选》、“誓或疑是‘諐,字之误,是古‘愆,字,过失也。‘违’也是过失。”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一):“‘誓’可能是‘諐’的误字。‘諐,音同qian,同‘愆’。‘愆违’,过失。”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也认为  相似文献   

19.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析》一文(载《语文知识》1993年第12期)的作者,对该句的语义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点:一、此句的“者”字,“不是传统的‘的人’、‘的事’、‘的地方’等,而是表示假设的语助词,译为‘假如有人……”’二、“句中的‘之,却  相似文献   

20.
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家似乎都没有拈出。宋祁《玉楼春》词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李渔同时人方中通《续陪》卷四《与张维四》那封信全是驳斥李渔的,虽然没有提名道姓;有一节引了“红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