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听写词语”这种训练形式,在新的教学新理念下已渐渐为人所淡忘。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打破传统的、单一化的“听一听”、“写一写”的模式,赋予它丰富的内涵,调动学生“眼、耳、手、脑”等多种感官,通过耳听、眼看、脑想、手写等手段学习词语,发现它在锻炼学生的听辨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方面效果明显。现将自己实践的几种听写词语形式例举如下:一、根据意思写词语老师给出词语的意思,让学生归纳为词语写出来。如“彤云密布”(《第一场雪》)。师:下雪前阴沉沉的云,密密地布满了天空———生:彤云密布。…  相似文献   

2.
一堂语文课。怎么叫好?怎么叫不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我在和众多语文教育工作者一起交流的时候.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发现.那就是.凡是让人听起来感觉很“短”的,基本上都是好的:而那些让人感觉“长”到难捱的.十有八九是不好的。  相似文献   

3.
张海军 《辅导员》2014,(8):56-56
当一个人喜欢一个东西,喜欢做一件事情,就会时时刻刻为此魂牵梦绕。流行词语“控”就很好地表现了这种痴迷的感觉,如:“手机控”“游戏控”“微博控”等。作为教育者,我想:能不能让“控”与“好习惯”紧密联系起来,以此培养学生养成好习惯呢?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我利用“控”在养成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效果。  相似文献   

4.
“听写词语”这种训练形式,在这个教学新理念层出不穷的年代似乎已逐步为人所淡忘。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打破传统的、单一化的“听一听”、“写一写”的模式,赋予它丰富的内涵,同时调动学生“眼、耳、手、脑”等多种感官,通过耳听、眼看、脑想、手写,发现它在锻炼学生的听辨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方面功能卓著,大有枯木逢春之奇妙。现将自己实践的几种听写词语形式例举如下: 一、根据意思写词语 老师给出词语的意思,让学生倒推出词语来。 如听写“彤云密布”一词。(出自《第一场雪》)  相似文献   

5.
为了增强语句的感染力、生动性,用形象的词语使感觉转移,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去,这种辞格叫移觉。它是词语移用修辞法派生出来的修辞格之一,例如:①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例①中的“光与影”,是由眼睛去看的,是视觉形象;“名曲”由耳朵听到的,是听觉形象。用“如”把它们联结起来,产生了视觉向听觉转移。从心理角度看,人的感觉是多方面的,语言表达中,用“移觉”这一辞格把人的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往往给人以更加深远的想象和联想,有时甚至达到一种出  相似文献   

6.
蓝雨 《师道》2012,(10):14-14
听说上海将办第一所男子学校,以此来解决“男孩危机”。挽救男生劣势。这听起来感觉蛮新鲜的。足以让我们对“男孩问题”多了一层思考。  相似文献   

7.
“灵感”这个词语听起来有些玄乎,其实并不神秘。说得通俗点,灵感是一种“顿悟”,是在冥思苦索中骤然闪现的心灵之光,促使文思顿时活跃起来,进入一种新的境界。写作  相似文献   

8.
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它通过声音来打动人的心灵,使人们在“音”的行进中得到情绪的抒发和心灵的感受,从而提高人的身心素质。音乐教学一般是通过学生“听”、“悟”来入手的,如果我们能使“听”、“悟”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解决好“听”、“悟”这两方面的问题,让学生经常处于一种“声、韵、义”融为一体的兴奋状态,就能加强学生对乐音的感受,曲意的理解,乐境的体验,以乐激情,动情生悟,最终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在讲授《小英雄雨来》时,遇到“打听”一词。“打听”一词,健听人即使是学龄前儿童也是知道的。原以为聋生应该不存在理解上的障碍,没想到学生打出的手语“打+听”;解释词意时,学生打出的意思是“打仗(枪)的声音+听到”。教师告诉学生,“打听”在这里应是“询问”的意思,学生才恍然大悟。为什么会出现上面的情况呢?“打听”虽然是新词语,但“打”和“听”都是以往学过的生字,于是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把“打”和“听”的手语连起来,再把“打”和“听”的意思连起来,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就可以理解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那天.我们一行人去听一位老师的课,大概是想让课堂轻松一些。讲课的教师在上课开始时有意给学生讲了两个有趣的笑话。可是第一个笑话讲完后,连听课的老师都笑了.全班同学却没一个笑。学生是这位老师的“原班人马”。老师觉得不对劲,于是自我解嘲了一下.又绘声绘色地讲了第二个笑话.同样十分精彩。这次不少同学笑了.但听起来却非“原汁原味”.叫人感觉特别别扭。  相似文献   

11.
说起来,我的人生有过不少的机会,让我去扮演别的角色,而不是成为今天的“孩子王”。说起当教师,还真有一段难忘的经历。  相似文献   

12.
黄赛琴 《教师》2015,(9):31-32
词语是文本构建的基本单位,离开词语探究文本,语文阅读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追求阅读教学的创新与精彩,先得让词语教学变得精彩起来.本文从朗读品味,让词语“现”出来;联系生活,让词语“实”起来;换词比较,让词语“神”起来;运用表达,让词语“化”下来这四个方面对中高年级词语教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非典型性肺炎2003年,有一个词语曾一度让中国人听起来感到恐慌,那就是“非典”。这种疾病并非今年才出现,也并非中国才有。在此之前,人们对“非典”十分陌生,加之此次在中国流行的“非典”的病原体是以前从未见过的新病毒,  相似文献   

14.
范溃 《华章》2011,(35)
通感是一种较复杂的心理现象,指某些感觉器官的相互沟通,在文学描写中也不少见,作为一种语言修辞手法,它可以调动人的各种感官,使它们彼此之间互相沟通,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以感觉写感觉”,造成读者在感觉上的移位,从而使读者获得鲜明、具体、新奇的印象,领略到文学作品无穷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校园时髦语     
不知何时起,“哇噻”这个词汇在我脑海中扎下了根,不知不觉舌头与上下齿一碰就出来了。好友问我,什么时候学的时髦语,怎么听起来这么别扭?我仔细一品味,确实有一种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的感觉。天!我什么时候也赶语言新潮了?!...  相似文献   

16.
喜欢听特级教师管建刚的课,并不仅仅因为他幽默风趣,更重要的是他总是在创新,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听他的课,每每总会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常常让人能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茫中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快感.他执教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理想的风筝》,给人的这种感觉尤甚.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一听“广告”这个词,让人感觉是个近在咫尺的事物。可所谓“广告业”究竟是什么,从事广告业的人们在从事一种什么样的工作,恐怕一下子能回答出个所以然的人就不多了。社会上,电视、报纸、杂志中广告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18.
在区域教研活动中,笔者有幸听了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关于“区域的故事”的两堂公开课。感觉是同“株”异“葩”,各有千秋,让人听后有所回味和思考。杨春燕、方露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都重探究,却又呈现出不同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轻声词趣谈     
汉语以其特有的声调系统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独具魅力,这其中有声调的一种特殊音变一轻声的一份功劳。老外说汉语,大都听起来生硬艰涩,主要原因在声调上。以轻声为侧,造这样一个句子——“先生,您的孩子真漂亮”,其中“生”“的”“子”“亮”都读轻声,老外可能正相反,都读成重音,由衷的称赞听起来好像滑稽的调侃。让人忍俊不禁。人们给孩子起名喜用叠字,如“乐乐、瑞瑞、贝贝、笑笑”,正是得益于后一个字读轻声的美好动听。由此可见,轻声词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20.
上中学的时候,就知道河西走廊。这是个非常漂亮的名字。“河西”的发音,听起来清新悦耳,内秀温柔;“走廊”则让人感觉豪迈旷阔,辽远绵长。“河西”与“走廊”放一起,不由得使人联想到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牛羊成群、驼铃悠扬等诸如此类的景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