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他们将面临一个心理上的重要转折,即从游戏中学习转变为从知识中学习,从一个“玩童”变成一个需要承担责任的“小大人”,这对于六七岁的儿童来说是需要有一个心理准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以至于无法凭自身的能力去适应新环境、新班级、新教师、新同学,因此幼小衔接阶段需要得到教师和家长更多的关注和帮助,促使他们去解决因适应不良而带来的多种矛盾。  相似文献   

2.
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环境是导致儿童产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孩子不断地会有“我要”的要求,但是,他们的思维能力还不能理解父母为什么爱说“不行”。即使他们长大一些后,知道了“为什么不可以”,他们的自控能力也还很有限,还不足以控制强烈的“需要”冲动。此时,如果家长不加约束,不进行教育,就很容易导致儿童任性心理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在幼儿园内,矫正幼儿的依赖行为,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环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主动培养感情,改变依恋心理。 幼儿的依恋心理,形成于婴幼儿时期的情感生活。怎样改变幼儿的依恋心理呢,教师需要注入母爱般的思想感情,关心爱护这些新入学的儿童,要经常保持“四到”。  相似文献   

4.
李艳红 《文教资料》2014,(6):125-126
“随班就读”是我国解决特殊儿童入学问题的一种有效教育形式,已成为现有条件下实现“融合”教育的最佳途径。随班就读儿童与正常儿童在生理、心理发展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他们无论是身体素质、心理发展还是在生活能力、学习能力等各方面都远不如正常儿童。他们与正常儿童在一起生活、长期相处的过程中,由于家长、学习伙伴、教师等因素处理的不当,都会给随班就读学生心理上造成较大压力,乃至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因此,需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提高家长、学习伙伴、教师等相关人员的认识与素质。加大对随班就读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促进随班就读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达到最佳就读效果。  相似文献   

5.
培养大班幼儿当一名小学生的自豪感,激发他们强烈的入学愿望,可使幼儿心理上做好入学准备。在这方面,我们除坚持一些传统的做法外,本学期我们还准备增加以下三项活动: 1.认、找活动。在小学一年级和幼儿园的对子班间认“哥哥”“姐姐”,找“弟弟”、“妹妹”。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考察了小学低龄入学儿童与适龄儿童在一、二年级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在入学初期、一年级末及二年级末这三个阶段低龄入学儿童与适龄儿童在“品行”这一维度上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入学初,低龄入学儿童与适龄儿童在“多动”这一维度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但到一年级末已不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在入学初、一年级末这两个阶段低龄入学儿童与适龄儿童在“不注意-被动”这一维度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但到了二年级末已无显著性的差异。在一年级末和二年级末这两个阶段低龄入学儿童与适龄儿童在人际地位方面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儿童入学前后,正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入学前,孩子的口语已经比较丰富了;入学后,他们又有强烈的学习语言的欲望.“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正好适应儿童发展语言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能否保持和激发初入学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低年级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汉语拼音却是抽象枯燥的符号,“a o e”的学习则是儿童入学后经过的第一道门槛。本课的教学重点是a、o、e的发音及其四声的读法。针对初入学儿童的心理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的教学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引领他们轻松步入汉语拼音学习的乐园。  相似文献   

9.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社会生活环境,对儿童一代的心理发展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然而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说,这种作用则只能通过潜移默化达到.广大低年级教育工作者、家长应在儿童刚入学起为他们创设学雷锋的环境,使他们生活在“雷锋”的群体之中,从而个个争做活雷锋. 下面是永兴县樟树中心小学刚入学一年级学雷锋活动实例: 开学前五天(儿童提前入学五天),带领学前儿童看雷锋电影、讲雷锋故事;带领学前儿童打扫公共场所,拾树叶、捡果皮;一举一动教育儿童以雷锋为榜样,在儿童幼小的心灵深处播下雷锋精神的种子. 第二周星期一,老师说:我们的教室老师不安排轮流打扫,但每天午休和放学都要打扫,还要擦桌  相似文献   

10.
几年来我们一直从事学前班孩子的教学工作 ,我们认为就孩子心理发展来说 ,为了使他们入学后能顺利地学习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第一 ,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儿童入学后开始正规地学习书面语言 ,而书面语言的发展是以口头语言的发展为基础的。在学校里 ,儿童不仅要能够听懂教师的讲授 ,而且要能够在课堂上当众回答教师的问题。他们学习识字、读书、造句这一切都需要在口头语言发展良好的基础上进行。口语发展的欠缺 ,会给儿童入学后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困难。有的孩子上课被教师叫起来发言时 ,因心理过度紧张 ,而不敢回答问题 ;有的孩子虽…  相似文献   

11.
《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大纲》在教学要点中提出,低年级思想品德要着重进行“心中有他人”的教育。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日益增多。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家庭教育却很薄弱,加之一些学校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忽视了“育人”环节,于是唯我独尊和自私心理在许多儿童身上滋长起来。针对这种情况,从儿童入学开始就进行“心  相似文献   

12.
幼小衔接最佳期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龄前儿童入学的最佳年龄应该多大,一直是国内外教育界、心理学界学者们研究、争论的的话题。最近一些年,由于儿童遭受的竞争压力与高等教育不相上下,使国外许多教育家、心理学家重新考虑初等教育和学龄前儿童入学的年龄问题,他们提出:“愈早入学,学业成绩果真愈好...  相似文献   

13.
蔡蔚 《山东教育》2005,(23):85-85
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意味着孩子们要放弃以游戏为主的幼儿生活,转入以学习为主的小学生活,这一转折尤其重大,好像在一夜之间,孩子需要从一个“玩童”转变为一个承担任务和责任的“准成人”,这对大多数的幼儿来讲并非易事,所以在一年级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儿童很快会从盼望入学的兴奋中跌入害怕上学的恐惧中。小学每天都要为孩子们布置一定的家庭作业,为了使幼儿养成每天完成作业的好习惯,我们对幼儿记作业能力进行了有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到底是时代的发展为“后儿童”提供了合理的生存空间,还是“后儿童”的存在为社会制造了更多的生机?“后儿童”显示出种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症候”。他们是坐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在他们牙牙学语的时候,中国的城市家庭差不多都有了彩电。他们是独生子女,他们童年的伙伴是“聪明的一休”、“铁臂阿童木”、“花仙子”、“蓝精灵”、“黑猫警长”……这些卡通明星就是陪伴他们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  相似文献   

15.
听、读、说、写相辅相成,成为一体。一年级刚入学的儿童,以培养口头表达能力为主,进行多种形式的说话训练,逐步过渡到又说又写,说写结合。这是一项语文教学的基础工作。我的初步做法和体会是:一、鼓励儿童敢说。刚入学的儿童对学校情况陌生、胆怯,不敢当众说话。因此,儿童一入学就要培养他们有敢说的勇气。我在开学第一堂课,请儿童自我介绍:第一个儿童讲“我叫什么名字?”第二个儿童加一句:“我是什么人?”第三个儿童  相似文献   

16.
帮助新生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小学一年级重要的教育任务。适逢“双减”政策落地实施,一年级儿童的入学适应教育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列举了两名不同家庭背景的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案例,从指导家庭教育、建立亲密师生关系、建立规则意识、自信心培养四个方面,结合班级管理工作实践,阐述了在幼小衔接期儿童入学适应性教育方面可以采取的针对性措施,并结合案例给出了教育思考。  相似文献   

17.
蒋卫进 《小学生》2012,(9):65-65
低年级儿童在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活动,已日益引起广大体育教师的重视,并在教育理论上与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下面谈谈我在体育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一、上好入学后的第一节课入学是儿童生活中的转折点,他们在入学前无论是身体发育、心理发育,还是掌握某些技巧技能等方面各有不同。有些儿童已初步形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儿童则养成了某些不良的习惯和性格。在教学中,注意儿童发展中的差异与心理活动的特点十分重要。从第一次与儿童接触起,就要注意区别对待,力求  相似文献   

18.
以《品德与生活》教材为载体,以儿童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尊重儿童思想品德发展规律,从“爱父母”、“爱集体”、“爱同学”、“爱环境”、“守诚信”等各方面,唤醒初入学儿童的道德意识,引导他们过有道德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儿童入学准备是指学龄前儿童为了能够从即将开始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受益所需具备的各种关键特征或基础条件。这对实现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以入学准备教育的主领域模型为指导,从“身体和运动发展”、“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学习方式”、“言语发展”、“认知发展与一般知识基础”五方面,为儿童开展训练课程,使幼儿园在教育实践中优化儿童入学准备课程内容,为儿童入学准备创造良好的学前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20.
儿童是“在游戏中长大的”或者说“在玩中长大的”,在游戏中,儿童不仅仅是身体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他们的道德人格也是伴随着游戏逐渐养戍和完善的。因此,游戏作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良好的载体和资源,它蕴含着道德教育的契机。本文将从分析游戏的特征入手,来阐述通过游戏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