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中唐诗歌中农民逃亡问题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唐诗作在农商税负比上观点有偏颇,这具体反映在农民逃亡的题材作品中。中唐反映农民逃亡的诗歌中,很多作品认为农民逃亡以后主要是去经商;农民的逃亡主要是因为新的税收制度。后来的文学研究者基本认同当时诗人的观点。事实上,农民逃亡以后主要还是做农民;新的税收制度是农民逃亡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相似文献   

2.
元代逃民家财立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逃民问题是历代王朝统治者较为困惑的问题:一方面他们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了隐患,是造成社会难以和谐的一个元素;另一方面,减少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结合元代的有关资料,在分析逃亡原因的基础上,对逃亡人户的家财处理进行分析,并对元代该项政策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5~15世纪西欧主要农民斗争为对象,探讨其历史作用,透过农民反对封建化,反对封建秩序,幻想恢复公社制时期生活的“倒退”的表面现象,揭示农民用生产和阶级斗争手段直接或间接参与新社会创造活动的实际。一、封建社会初期:奴隶社会瓦解后,农民反对奴隶制、反对封建化,在斗争与较量中确立新秩序;农民在斗争实践中提高本身素质与水平;冲刷社会积污,保持社会正常运转。二、封建繁荣时期:逃亡农奴组成城市——封建社会中最先进的组成部分;英法诸国农民起义虽被镇压而失败,但统治者也作了让步,促进了农奴制瓦解;反分裂,推进国家统一的进程;抵抗外族入侵。  相似文献   

4.
苏童小说中有一个隐含的主题——逃亡。苏童笔下的“逃亡”和逃亡者,要么由于无家可归和对生存的愿望,要么出于对现实环境的恐惧与拒绝从而都选择了逃亡,最终都在逃亡中陷落或毁灭。苏童选择逃亡主题既与个人因素相关,又与时代变迁相连。  相似文献   

5.
在奴隶制时代,奴隶逃亡以及奴隶主之间互相争夺财富,劫掠、诱骗、藏匿别人逃亡的奴隶等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奴隶主禁止奴隶逃亡,奴隶制国家调整奴隶主争夺财富,包括争夺逃亡奴隶时的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中外历史,都是如此。我国西周初年,周文王制定的“有亡荒阅”之法和春秋时期楚文王制定的“仆区之法”,就反映了这方面的问题。申无宇称它们为“二文之法”。“二文之法”是保护奴隶主利益的法律。对此,拙文《论“有亡荒阅”刀及相关问  相似文献   

6.
唐安史之乱前,文人写作的悯农诗歌尚属寥寥。安史之乱后的整个中唐时代,悯农诗数量突然大增,这些诗歌不仅仔细描摹了中唐农民生活的状态,而且对中唐农民的心理状态也作了清晰的刻画。基于对中唐悯农诗文本的分析,揭示出中唐农民从坚忍到期盼直至反抗的整个心理流程,以弥补正史之不足,并展现出中唐下层人民沉重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7.
唐五代敦煌粟特人与归义军政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唐五代敦煌粟特人与归义军政权郑炳林唐前期沙州敦煌县有13乡,其中专门设置了以安城祆为中心的从化乡来安置粟特人。①吐蕃占领敦煌之后,从化乡的建置被取消。据池田温先生研究,其百姓多逃亡粟特及回鹘地区,留居敦煌者则依附寺院成为寺户。②陆庆夫教授则对遗留敦煌...  相似文献   

8.
苏童小说中的人物普遍存在着逃亡意识,近年新作《黄雀记》是作者逃亡书写的延续和发展。本文旨在通过文本细读方式分析逃亡者形象和文本中出现的围困意象群,展现逃亡者无法出逃的困境,并指出逃亡无效的缘由。最后从社会心理层面、文化心理层面,指出逃亡书写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9.
在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的力量时时都在蕴积增强着,普遍而坚韧地向着反动势力进攻。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越严重,农民的起义斗争也就越激烈。明代农民突破“禁山”的伟大而持久的斗争历史,便的一个实例。本文所谈是明代的“禁山”问题,先说明当时农民的被迫逃亡和封建主的“禁山”情况,再简叙一段斗争的史实,藉以表彰我国劳动人民的刻苦耐劳和革命斗争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0.
论明代北方五省的赋役负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对明代北方五省的赋税、徭役、兵役的深入考察,指出该地区赋役总的负担量大大超过了江南地区。导致百姓大量逃亡,阶级矛盾激化,不断发生反赋税斗争与农民起义。这些反抗斗争又遭到明军的残酷镇压,使北方五省的农业遭受毁灭性的摧残,出现了北方社会经济大大落后于南方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五龙是苏童枫杨树系列中颇具转折点的一个人物,是逃亡和还乡主题第一次结合的产物。从五龙逃亡——复仇——毁灭——还乡的生存心态和生命际遇,我们可以看出苏童对于人类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中出现的思想矛盾和行为冲突进行的揣摩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许多塞浦路斯人是农民,他们的家庭祖祖辈辈在同一块土地劳作。大多数在城里工作的塞浦路斯人也都居住在小村庄。这种对土地和和家园持久的感情解释了为什么在1974年逃亡南方的塞浦路斯希族人仍渴望返回故土。  相似文献   

13.
一刘黑■是隋末农民大起义中继承■建德起义事业的重要农民领袖。他对于打击当时的封建统治、特别是唐政权,从而迫使其不得不向农民让步上,曾起了巨大的作用。但目前有些史学工作者,在评价这样一个优秀的农民领袖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而且,由于这个不正确的结论,又必然牵涉到全面评价“统一战争”这一总问题上,造成混乱和错误。因此,提出来加以讨论,澄清这种混乱和错误,是完全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山西长治地区有着丰富的考古资源,目前发现的唐墓共有19座,长治唐墓中随葬物品均很丰富,主要有陶制品、瓷器和双系罐等。这些随葬物品为研究唐代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面的一些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在叙述中隐藏着一股忧郁与哀愁的情绪,这种哀情的背后则是埋藏在沈从文内心深处的逃亡意识,从沈从文的个人生活经历和社会体验,以及在作品中的唯美表现方式,探讨沈从文作品中的逃亡意识.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生当晋宋易代之际,当时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民四处逃亡,流离失所。《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晚年的作品。作者从当时家乡江州一带人民为生活所迫而“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刘毅传》)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忧患意识占有一席之地。任何一位爱国者、爱国主义的思想家无不具有忧患意识,正是忧患意识激发了他们爱国主义的情怀。在我国历史中,小农经济异常脆弱,天灾人祸时时威胁着其生存,使人总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感;而且封建统治阶级又残酷地压榨、掠夺农民,使其生活较西欧中世纪的农奴还要悲惨(1);天高皇帝远,使他们饱受贪官污吏、土豪恶霸的欺凌,极易使他们破产逃亡。自耕农的破产逃亡直接影响政权之稳固,一旦大多数自耕农丧失仅有的一份土地,这个政权也就到了末日。世道沧桑,陵谷互变,一治一乱…  相似文献   

18.
农民问题是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而中国特殊的国情又把农民问题推到了更加醒目的地位,成为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一系列问题的首要问题。毛泽东“不了解中国农民,就不了解中国社会”这句名言精辟地概括了在我们这样一个东方大国中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当前,深入拓展对农民问题的研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诸问题中的农民问题,主要包括:农民素质问题,深化农村改革问题,农村社会组织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农民物质利益问题,农民数量问题等互相联系的几个方面,本文拟就农民素质问题结合农民问题的其它方面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贾薇 《文教资料》2007,(26):69-71
宫女制度是帝王制度、封建专制制度的衍生物,压制了女性的人格和自由,历代中,唐的后宫尤为庞大,宫女制度为唐的一大社会问题。本文从侧面反映唐宫女制度的宫词入手,在总结前人成果基础上对这一制度作进一步讨论,望起补充之效。  相似文献   

20.
一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在中国,农民是历史最久的一个阶級。奴隶主阶级早消灭了。奴隶阶級早消灭了。地主阶級也消灭了。资产阶級的历史不过一百年。农民,在奴隶制社会里已經有了,在封建制社会里,作为两大对抗阶级之一而出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农民还是一个主要的阶级。解放以來,农民的性质有了逐步的变化。土地改革后的农民,合作化后的农民和公社化后的农民,都各有所不同,但一直是一个主要的阶级。此后,一直到阶級消灭以前,农民都要作为一个阶級而存在着。农民经历了几个社会阶段,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也各有其历史的特点,这都是跟别的阶级不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